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的下属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成立。
1949年,西安解放后,师专并入西北大学,成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科改为国文系。
1953年,国文系改称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
1954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
1960年,西安师院与陕西师院合并为陕西师范大学。
2000年,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文系与文学研究所、辞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5月31日,学院设有3个系,有5个本科专业。
系:汉语言文学系、秘书学系、对外汉语系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5月31日,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
在2012年底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位列第15名,在西部参评高校中位居第一,是全校所有参评学科中唯一进入全国前20%的学科。
在2017年的学科评估结果中,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居第15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文艺与文化传播学、跨语言文化研究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艺与文化传播学、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跨语言文化研究,以及美学、课程教学论
“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5月31日,文学院在编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业教师100人,行政教辅人员21人,专业教师中有教授40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34人,其中84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组成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六个一批”人才1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3人,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人,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2人,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邢向东
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邢向东
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邢向东、李继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组成员:张新科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尤西林、赵学勇、邢向东、李继凯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邢向东、曹胜高、柏俊才
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尤西林
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裴亚莉
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曹胜高、杨晓斌、柯西钢
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杨辉
陕西省教学名师:尤西林、张新科、胡安顺、刘生良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
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袁盛勇
注:名单不全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5月31日,学院拥有陕西省名牌专业1个、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1个、陕西普通本科高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学院教师先后主持马工程教材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语言文学基地
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
省级名牌专业:汉语言文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
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秘书学
省级通本科高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语言文化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19年5月31日,学院编著教材30余部,“马工程”教材项目1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5月31日,学院拥有1个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基地
创新引智基地: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5月31日,学院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7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1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项、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文学作品120余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项。
学术资源
《长安学术》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2010年出版,该刊坚持“发挥古都地域优势,突出长安文化特色,传播学术研究信息,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办刊宗旨,刊发中国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论著,以凸显长安文化为主要特色,同时关注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
《语言与文化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2019年开始出版。办刊宗旨是:求实创新,开放包容,秉承“一切以事实为准”的学术传统,田野调查、学理研究、实践应用井重,突出刊物的地域性,探索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为语言、文化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呼吸》是一份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由该单位部分教师发起,志愿编辑的以刊发散文随笔为主,同时刊发诗歌和小说的同仁刊物该,杂志自2007年6月创刊,双月出版,所刊发的作品,彰显学院写作的独特风貌,在知性思维和感性经验并具的基础上,实践多种文学创作理念和文学理论的认知理念。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5月31日,文学院先后与韩国国立全北大学、高丽大学美国贝尔蒙特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史密斯大学,越南社会科学院香港教育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世新大学、彰化师范学院、台南大学嘉义大学成功大学真理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文化传统
院徽是以圆形为主体,上方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文字体,中间是以汉字“文”的字体形象为主,下方是学院的成立时间。
扬葩振藻,绣虎雕龙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学院现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历史沿革.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基层教学组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0-07-14 08: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