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
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境内公立高校
陕西中医药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陕中大”,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是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和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高校。
办学历史
创立初期
1952年,西北中医进修学校在西安成立。
1953年,西北中医进修学校更名为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
升格搬迁
1959年,学校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
1961年,学校迁至咸阳
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陕西中医学院为全国8所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药院校。
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
更名发展
2015年4月24日,陕西中医学院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同年4月28日,被批准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21年7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陕西中医药大学协议》。
2022年,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试点高校。
2023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2023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发起成立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1座制药厂和1个中医博物馆,开设26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8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702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64名、兼职博士生导师38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1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6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6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67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5个学科在“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其中,陕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交叉学科4个,有35个学科创新团队。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化学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名单。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学校成为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学校自主设立中医技术装备工程、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学三个目录外二级学科。
2024年7月31日,学校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及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有2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截至2024年3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参考资料:
2021-2022学年,学校学生在第六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在线形态学大赛获三等奖1项,第一届虚拟仿真临床实验诊断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金微课大赛获二等奖1项。
学校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 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 地、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国家 重点实验室(培育)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3个国家中管局科研三级实验室、5 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 与分中心、1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 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 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4个陕西省中管局重点研究室、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 中心、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 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陕陕西省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 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 大新药创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2项,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Cancer Letters 、Nano Research 、Phytomedicine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155万册、电子图书193万册。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荣获“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和陕西省优秀期刊。
现代中医药》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81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是陕西省优秀期刊。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设计整体色彩以绿色烘托,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强大生命力;中心主体图案是一支有力的大手,寓意“支持、援助、服务、关爱”,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医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他也隐含了一只和平鸽,既象征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喻示医学校莘莘学子发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图案的“大手”上方托起的是银杏叶。
“大手”与银杏叶整体又蕴含了一个“Y”,是医、药、语言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其读音仍为“Yi”。
在本图案内圆的右下方,有一个黄颜色的飘带,整体构成一个大写“Q”,是陕西简称“秦”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徽体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人团结、友爱和发奋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
精神文化
精诚仁朴
精诚:原取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名句“大医精诚”。“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以学这门“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愿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指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不虚伪,不妄欺。孙思邈论述“大医”要修养 “精”与“诚” 两个方面。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也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应该遵从的风尚。
仁朴 :仁:“仁”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要求个体“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这种认识始于汉代,人们称医术为“仁术”,称医家为“仁义之士”。强调“仁”与“术”的统一。认识到,“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做到有“仁心仁术”兼备。可见, 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
“朴”,是指本然样态的原木。《庄子》云:“无刀斧之断者为之朴”。又指纯真而无华饰。这里是指返朴归真、朴实无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包揽了师生员工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确,内涵丰富,辞精义达。四字校训古今融通,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无穷。且文理通用,雅俗共赏。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交流合作
校企合作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 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 商洛市、旬邑县、子洲县、佳县、柞水县、镇巴县、洛南县等20余市县建立了“政 产学研”合作关系。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7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30多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 地,总面积超过50万亩,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学校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 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际合作
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中医药大学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有南北两个校区。
南校区
南校区位于西咸新区的沣河之畔。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每个角落都在展现它的色彩,在这巨大的画布上是绚丽的晨曦,是生机勃勃的春色。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校园概况.陕西中医药大学.
历史沿革.陕西中医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02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