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正(1872—1943),字屺怀,号天婴子。
慈溪县人。早年与乡人创办“石关算社”、“剡社”,追求新学。既尝主持编纂民国《定海县志》《掖县新志》和《鄞县通志》,也曾合作创办并具体负责《宁波白话报》《天铎报》《商报》的日常事务,更是近代宁波兴办新式教育的先驱。生前先后两次以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身份涉足新式教育领域。
人物生平
陈训正1902年中举人。同年在上海参与创立“通社”,研究数学、诗文及翻译日本和西洋的科学名著。1903年赴日本访学,采购科学图书、仪器后归国。1904年创办育德小学,任校长。1905年至1911年任宁波教育会副会长。1909年秋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1910年加入
同盟会。同年夏至上海,与
汤寿潜、戴天仇、
陈训恩(布雷)等创办《
天铎报》。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参与宁波光复,宁波军政分府成立后主管财政,不久改任参议。1912年在上海参与创设平民共济会,主编《生活杂志》。1917年起筹办佛教孤儿院等慈善事业,任院长至1926年,总计收养儿童268人。1920年冬任上海《商报》经理兼总编辑。1925年应
邵力子之邀请赴广州,任
黄埔军校办公厅秘书。1927年5月任浙江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委员;7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杭州市长、浙江省民政厅代厅长。1931年1月再次出任杭州市市长。1932年夏应
蒋介石之邀,主持修纂《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1939年到永康,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2年11月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
1943年10月19日,病逝于浙江云和县,终年71岁。
主要事迹
陈训正的祖父、父亲经营茶叶、钱庄及典当业,家道殷实,但乐善好施,声名远扬。陈训正9岁时,父亲、祖父相继过世,家道中落。陈训正秉性聪颖,过目不忘。其母治家有方,陈训正自幼便受到严格管教。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陈训正一心向学,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22岁入县学。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应考中举,从此名扬乡里,时人称之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首。陈训正虽中举,但他矢志新学,无意于功名利禄。早在1897年,他便集合同乡志同道合者如陈静堂、冯君木同志组织“石官算社”“刻社”及冶群学会,以诗文气节相砺,并致力探研天文算学及生物理化等新学。时清廷腐败,外每日驱,陈训正的思想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已成为他毕生为之献身的理想。1901年他东渡日本,访求科学图书仪器。并以所觅到的蚕桑良种带回国内,从事研究与实验。1902年,陈训正在上海创设通社,译印西学著作与新政各种书籍达数十种,风行一时,传诵颜广。
时清政府下令实行“新政”,浙江各地撤起兴学热潮。陈训正弹精竭虑,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1904年他与江苏候补道卢鸿沧首倡,与省内各地有名士绅联名呈报清廷,请为随民“脱籍”。清廷准奏,宁、绍两地随民遂得解脱。之后,由卢鸿沧出资,陈训正亲任校长,两人联合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招收脱籍子弟人学。陈训正自编教材,首先施以“人格教育”,并亲自撰写学堂校歌,歌词日:“堂堂亚东,澳澳大风,四明佳气横青葱。闻越中子弟,谁人不是文明种?里消红灭,何堪父老尚痴聋?撞破自由钟,责任如山压肩重,唤起人间梦。民权挽补天无功,愿同胞大家努力,一雪奴才痛。心肠菩萨胆英雄,福我众生众。”其后,他又与赵家艺将原月湖书院旧址改建为宁波府师范学堂,并与钟观光等筹办宁波女学。这两所学堂后改为省立第四师范与县立女子师范。1905年,宁波府教育会成立,陈训正任副会长,他又先后将城乡各书院、蒙垫改为新式中小学堂。在甬属六县中,共兴办中小学达三四百所。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陈训正虽未入会,但与赵家苏、赵家艺兄弟等同盟会员素来交好。受其影响,陈训正乃以教育界为基础,组织革命志士,密谋发动反清革命。他还与张静江、陈其美等人来往密切,其主持的私立育德农工小学成为革命派秘密联络地点。
1908年,陈训正担任浙江高等学堂国文教习,在课堂教学时亦时时注意启发学生思想,培养革命人才。1909年,浙江省第一届咨议局选举,陈训正被选举为省咨议局议员。翌年初,他到上海发起创办《天锋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倡言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夏,国内革命形势日益明朗。同盟会中部总会在宋教仁、陈其美等人的筹组下,于7月30日在上海成立。陈训正受派返回宁波,出任同盟会宁波支部副会长,受中部总会领导。同时,为掩人耳目,发起成立了国民尚武会宁波分会,招募成立国民体操团,分期操练。武昌起义爆发后,陈训正与范贤方、魏炯、林端辅等人在甬策应武昌起义。10月22日成立民团、商团,成立保安会,陈训正任副会长。于11月5日,宁波与杭州同一天宣布独立。独立后,成立了宁波军政分府,陈训正被推为财政部长但他以不娴计政,力辞不受,荐张传保继任。
民国创立后,陈训正致力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12年,陈训正到上海,与赵家艺等人创立平民共济会,主办《生活杂志》,提倡节育,禁止早婚、办组合(即今之合作社),主张粮食国营。随后他返回宁波,与陈谦夫、赵家苏等创办私立效实中学。同时,他还创立了宁波中等工业学校,任校长,并增设附属初中文化班。1931年改名私立正始初级中学。1917年,陈训正与天童寺八指头陀发起成立僧尼教育会,并筹建了以陈训正为委员长的“宁波佛教孤儿院”,收养了大量孤儿。
1920年,陈训正与赵家艺等在上海又创办《商报》,他自任社长,由陈布雷代主笔,《商报》刊载大量反帝、反军阀、反专制的政论文章,名噪全国。一度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1927年后首任浙江省府委员,一度摄民政,两任杭州市长,创办了省立西湖博物馆。后赴南京任国民政府参事。因其“天性耿介,不妄取与,而在官廉正,不遥问家人财产;纳于言辞,顾质而算阿,恒面斤人过”,故不一年归,自此潜心于著述。主持修篆《鄞县通志》、《国民革命史》。著有《天婴室文稿》《天婴室诗集》、《天婴文存》、《晚山人集》、《悲回风》《泽畔吟》《读礼记》《论语时训》、《孟子学说》《倪言》《倪林》、《岁寒述学》等数十卷。
1943年10月19日,陈训正病逝于浙江云和县,时任省临时参议会会长,终年71岁。
人物思想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诸多学者不但积极肯定陈训正在清末民初的教育实践,而且将之概括为“积极兴办普通教育”“在宁波首倡职业教育”“提倡特种教育”,进而在此基础上,认定“重视实用之学”“倡导教育平等”“强调因材施教”正是陈氏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诸如此类的探讨,仅仅着眼于强调其角色、作用的重要性,却没有将陈氏的教育实践活动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中考察其来龙去脉,同时又漏载了陈氏在办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至于其所归纳的陈氏教育理念,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教育思想
实际情况是,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育理论,并非陈训正日常工作的重心所在。从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来看,陈氏对教育理论的深入思考仅三次,且在时间上呈间歇式分布。第一次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中,其反思的结果,一是认定废弃八股取士之制乃历史发展的必然归趋,二则认为整个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五经”,用以确立识字为文的根基。第二次是在上海与钟宪鬯等人合作创办《宁波白话报》并担任主编期间(1903—1904),通过选刊《小学教育问答》《论女人家应该读书的道理》《论实业的教育》等文章,大力呼吁重视女子教育、创办徒弟学堂和实业补习学堂,同时设计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小学教育方案。第三次是在1924年春应邀为李琯卿《新教育谈》作序时,一则严厉批判传统教育模式,断言中国自古无“人才教育”,二则认定当前学校教育功能有限,三则充分肯定李琯卿所宣扬的“自学辅导”,同时又认为李氏此法及舶自美国的“设计教学”“道尔顿制”,都和他所倡导的“天才教育”原理相通、功能相近。
由此不难发现,陈训正早年对教育的理论思考,无论是对科举制度的批评,抑或对女子教育、实业教育的倡导,主要以“改良教学内容”为旨趣,而时至1924年春,“改进教育方式”显然业已取代“改良教学内容”,成为陈氏关注的重心。关注重心的这一转移,折射出陈训正对教育的体认确实并未原地踏步;但与此同时,陈氏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评估,无疑有待商榷。至于其将“设计教学”“道尔顿制”等同于“天才教育”的这一论调,则体现出陈氏当时比较自傲的心态。
倘若追本溯源,陈训正倡导的“天才教育”观,实际上只是对其友钱保杭(1878—1922)相关论说的转述;如“母教之不可以忽也”“为教在蒙养,立人必立始”之类的见解,也未必由陈氏本人所首创。然而,尽管其教育理念既不完整、系统,又多非原创,但陈训正对近代宁波地方教育的满腔热忱与持久付出,却有目共睹,并因此早在1915年7月就已被《申报》誉为“地方志士”。而1934年8月鄞县正始初级中学从宁波中等工业学校独立成校之时,为纪念这位老校长,特定校名为“正始”,同时号召“凡吾工校校友以及正始诸君子均应知此命名意义,时时体会,并应以陈先生之办学精神为精神,以陈先生爱护工校之热心来热心维护工校与正始,使两校校务共同发展”。要之,教育事业的进步不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论,还在于从业者对教育的热爱与付出。古今中外,莫不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