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出生于福建福州,汉族,无党派人士,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天分和喜爱。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之前,随同在闽侯县邮政局工作的父亲来到三元(现福建省三明市)。
教育经历
1941年9月,陈景润插班编入三元县三民镇中心小学(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前身)三年级读书,1944年7月毕业,后升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前身),直到1947年1月返回福州学习。在就读小学、中学期间,由于受到数学老师的影响,对充满奇妙问题的数论产生了兴趣。读初中时,陈景润由于年少体弱,常常受到富家子弟的戏弄和欺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
1948年2月,陈景润进入福州英华中学(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期间,遇到了第一个将他引入“哥德巴赫猜想”殿堂的启蒙导师——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沈元,沈元在课堂讲述的“哥德巴赫猜想”,深深地吸引了他。
1950年,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大学期间,李文清在讲数论发展史时,介绍了3个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勉励大家爱国、励志、奋斗,再次激发起陈景润的兴趣。
工作经历
1953年秋,为了国家建设需要,还是大三学生的陈景润,提前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成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加之福建口音重,北方学生很难听懂他所讲内容。学校只能为其设立一个只批改作业的岗位,但他仍然无法适应,一年时间里,他住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在病床上的陈景润倒是研究起华罗庚的对垒素数论,并成了生活中的寄托。
陈景润最终还是没能适应中学教学工作。1954年冬天,被“停职回乡养病”,回到福州老家,摆了个书摊。1955年2月,母校厦门大学把他召回数学系任助教。在厦门大学期间,陈景润完成了论文“塔里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在对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引起了华罗庚的关注与赏识。
1957年,陈景润由厦门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职于华罗庚组织的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中心的数论讨论班,任实习研究员。
1959年,“大跃进”时期,陈景润被调至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62年,被调回至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同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65年5月,陈景润在《科学通报》发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的乘积之和”,简称“1+2”,由于整个论文长达200多页,并没有发表详细证明,没有得到国际数学界承认。很快陈景润开始了简化1加2的证明过程。
1972年,陈景润证明了“1+2”。1973年,《中国科学》发表他的证明全文,中国科学家证明了“1+2”消息震撼了国内外数学界。1977年,由助理研究员直升为研究员。
1979年,陈景润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沃尔夫博士邀请,作为中美正式建交后第一批应邀赴美的科学家,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患病离世
1984年,陈景润罹患帕金森综合症,此后的十多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但他从不间断自己的研究。扎针时他从不让扎右手,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1988年,被评定为一级研究员。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北京去世,年仅6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包括华林问题、球内整点和圆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小区间中殆素数分布问题、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问题等。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研究中证明了:①、每个大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②、设D(N)是N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证明了对充分大偶数N有D(N)<7.8342C(N)/(lnN)2;陈景润于1973年发表的(1+2)的详细证明,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许多研究结果是国际上最好的。
陈景润在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及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等研究中,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
陈景润提出并且实现了一种新的加权筛法。在他的加权筛法中出现一个和式Ω,通常的邦别里-维诺格拉多夫均值定理无法对Ω中出现的余项给出合适的估计。在和式Ω的估计中,陈景润把估计某种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转化为计算另一种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这个思想加强了筛法的威力,被国际数学界称为转换原理(Switching Principle)。
截至1996年3月,陈景润已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
据2024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网站数据, 陈景润已出版《初等数论》《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简介》等著作4部。
人才培养
陈景润曾在贵州以办讲习班的形式进行讲学,听讲的人除贵州省民族学院的教师外,还有省内各地的中学教师。半个月时间共讲11次。讲的内容是《组合数学》,讲稿写得很仔细。陈景润讲课时课堂比较活跃,常用启发式引导大家思考讨论。
陈景润编著了《组合数学》教材。
陈景润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王天泽,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明尧等。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组织关怀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为知识分子彻底恢复了名誉。陈景润作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参加了大会,邓小平专门接见了包括他在内的科学家代表。邓小平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陈景润,要求对他要爱护、赞扬。
1981年,陈景润写信给邓小平,由于他的社会活动大量增加,使他已经无法安心地从事研究工作。邓小平看后指示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陈景润提出的问题,并批示后征求陈景润本人同意,破格为其配备一个秘书。得知陈景润在结婚生子之后依然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日子,还住在一套很小的两居室里,邓小平又指示有关部门尽快给予解决。后经过讨论,为陈景润分配一套四室两厅的住房。经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亲自签署命令,将陈景润妻子由昆从湖北调到北京。
行业会议
1978年3月18日,陈景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且受到大会表扬。
参加活动
1981年4月6日,陈景润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讲学授业
1981年7月,陈景润应邀赴贵州省讲学,在贵州师范大学一共讲了四讲,级数趣谈,关于复数和三角和的概念,连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用,留数定理及其在积分计算中的运用。另在六广门体育馆举行了一次科普讲座,主讲《怎样学数学》。
1983年,陈景润莅临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讲学,当他得知新乡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一批中学生数学爱好者即将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时,便邀请同学们与他合影留念,并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数学,预祝他们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陈景润出生于福建一个贫苦家庭,其父亲陈元俊在闽侯县邮局工作,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养活全家人。母亲先后生育过12个孩子,养活了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陈景润到了快上学的年龄,因为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陈景润从小喜欢算术,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陈景润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数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婚姻家庭
陈景润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由昆是一名军医。当年,她由仰慕而对陈景润产生感情。两人育有一个儿子,小名“欢欢”,大名陈由伟,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和精神,从事应用数学研究。
家族成员
刻苦钻研
陈景润的刻苦,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来形容,再贴切不过。清晨,他从食堂打一壶开水,买几个馒头和一点小菜,回到他那6平方米的小屋(那时大家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他收听对外英语广播,然后又干到深夜。有时停电,他就点着煤油灯看书。走进他的房间,除了见到一张木床、二张课桌、一把木椅,余下的就全是一堆一堆的草稿纸。他不看电影,不聊天,全部生活就是研究数学。
带病工作
陈景润生病住院治疗期间,他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医生给他扎针,他不让往右手扎,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同志们去医院探望,都劝他暂时放一放手头的工作,他总是摇摇头。到了生命的后期,他已不能握笔,不能清晰地发声,但他仍用手势和含糊的语言,跟他的学生探讨数学问题。
捐献遗体
1996年,年仅63岁的陈景润逝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人物事件
1971年或者1972年,苏联的数学研究院传出一则消息,说他们攻克了“1+2”的证明。在第二年国际数学联合会年会上,成果遭到国际公认的一些数学大家的共同怀疑。苏联方面派出研究出此成果的科学家前往对质。对质结果,苏联方面惨遭挫败。苏联学者借助了陈景润1966年,也就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将其改头换面,作为自己的成果拿出来。在知道陈景润第二阶段研究成果的这些大家看来,这个剽窃就太明显了。
人物轶事
理发店难题
有一天,陈景润摸到自己头发太长了,就跑理发店理发。 理发店人多,要按次序理发。陈景润拿到38号牌子。他看到时间还早,在外面找了个安静的地方背起外文单词来。之后想起有外文资料没看懂,又到图书馆查资料。当轮到他理发时,理发员叫38号,此时的陈景润正在图书馆。等到陈景润查完资料赶到理发店理发时,38号早已过时。
图书馆困境
某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就到图书馆去了。下午下班的铃声响起,管理员喊大家下班、闭馆,陈景润没听见,还在看书。 管理员锁上门,回家去了。 当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准备回宿舍时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大门锁着,喊人也没人回答。给办公室打了几次电话,没人来接,最终只好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打开了门。
拳拳爱国心
1978年春天,陈景润收到了国际数学联盟主席邀请函,邀请他参加第1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做45分钟学术报告。陈景润便将此信交给了院领导,院领导表示尊重他的意见。经过考虑,景润给国际数学联合会写了封回信:第一,感谢国际数学会主席先生的盛情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省,而目前台湾占据着数学会中国的席位,因此,我不能参加;第三,如果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
淡泊名利观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充分利用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在美国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了。但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目,他完全可以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艰苦朴素情
1983年7月,陈景润应邀到贵州讲学,为了节省开支,他提出约法三章,一不坐软卧,二不住宾馆,三不要公家宴请。最终住在贵州民族学院普通教工楼一套5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宿舍,两张单人床,一套藤沙发,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全是20世纪50年代的旧家具。吃饭每天5元钱的伙食标准,每餐一荤一素一汤,茄子、冬瓜成了他可口的美食。生活虽然艰苦,陈景润却很满意,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讲学中。
人物评价
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主席邓小平 评)
陈景润的学术成就在今天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为了数学研究,甘于清贫、耐受寂寞,他醉心科学探索、执著追求真理,他的科学精神仍激励着大家奋发前进。(科普中国 评)
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数学史学家安德烈·韦伊 评)
陈景润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起来的一位杰出人才。在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的熏陶下,他从一名普通的科学青年成长为数论前沿领域国际瞩目的一流数学家,成绩卓著。(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评)
陈景润对数学贡献很大,他就属于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那种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王诗宬 评)
陈景润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为中国的科教事业树起了伟大的丰碑。他在歌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取得了“1+2”的辉煌成就,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科学探索的前沿为中华民族争得了极大荣誉。他是尊师爱校的典范,是厦门大学的杰出校友,是厦门大学永远的骄傲。他用自己的一生努力践行着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不愧是厦门大学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景润是中国科学院优秀的科学工作者,是厦门大学优秀的校友,是我们共同的丰碑,是我们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时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 评)
他热爱数学,一心一意做数学,对名利等表面东西并不在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 评)
陈景润的故事和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在那个科学与科学家受到不公正的年代,陈景润先生艰难的在科学的路上攀登,为后人留下珍贵的遗产。他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之中,伴随着我们,告诉我们,珍惜今天的时光,清楚自己的职责,忘记前进路上的干扰,做好自己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 评)
陈景润是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论学派的主要人物,他是华罗庚在数论方面的传人。他对数学是有重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历史上留有痕迹。(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王元 评)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评)
陈景润是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新华网 评)
陈景润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勤奋刻苦,踏踏实实,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坚持不懈地从事着解析数论及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及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等研究中,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为人类的数学研究事业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更是受到世人瞩目。多年的艰辛工作,严重损害了陈景润的健康,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拼搏着,他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伟大的数学研究事业。(何梁何利基金 评)
陈景润先生对中国数学界以及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远远超过了他的研究工作本身,其数学成就和科学家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发奋图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 评)
陈景润先生爱国奋斗的时代楷模,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与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今天我们缅怀陈景润先生就是要弘扬他勇于拼搏不甘人后的自强精神,执着追求止於至善的科学精神,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奉献精神。(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江云宝 评)
陈景润先生给我们树立了珠穆朗玛峰,在攀爬过程中,有些人可能登不到顶峰,但是只要有陈景润先生的雄心壮志,不到顶峰我们也可以沿途下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 评)
陈景润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的事迹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对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后辈数学家有着决定性影响。纪念陈景润先生就是要以他为典范,弘扬陈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为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做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 评)
陈老师在科学界是一座丰碑,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他都是我们数学人的一个榜样,陈老师身上所具备的“淡薄、纯粹、追寻、坚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原副校长王天泽 评)
人物影响
术语命名
1966年5月,陈景润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
人物图书
人物纪念
行星命名
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影视原型
2003年1月23日,13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陈景润》在福州市温泉大饭店举行了首映式。《陈景润》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厦门音像出版社等共同筹备拍摄。该剧采用人物传记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陈景润的一生。《陈景润》由丁祝明、刘己执导,姜峰田玲等主演。
2014年3月17日,二维手绘动画连续剧《少年陈景润》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少年陈景润》根据陈景润追梦、铸梦的人生而创作。讲述1941年至1944年间,陈景润在少年时期因躲避战火,随父举家内迁到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求学的故事。
竖立雕像
2006年4月4日,陈景润铜像落成仪式在厦门大学海韵园举行。铜像竖立在数学系新办公大楼前,铜像比真人略大1/5,陈景润坐着,双手抱膝,脸上带着微笑。立在铜像旁的背景是陈景润的手稿,灰白色字体是一封家书,金色字体是他研究课题的部分草稿。
2010年10月3日,陈景润塑像揭幕仪式在福建三明第一中学举行,陈景润塑像是由三明一中100多名80届高中校友共同捐赠。
2013年10月,陈景润80周年诞辰纪念会及铜像揭幕仪式在福州举行。陈景润铜像位于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名人雕塑园内。陈景润曾经就读的福建师大附中和福州第九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内,都有竖有他的铜像。
计划命名
“陈景润未来之星计划”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于2008年出台的以陈景润名字命名的人才选拔资助计划,该计划针对30岁以下的人才给予特殊待遇,每年选拔3到6人,资助三年,减少后顾之忧,能够专心从事科学研究。
纪念会议
2013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厦门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纪念陈景润先生诞生80周年学术报告会”,共有170余人参加会议。
2023年5月22日,陈景润诞辰90周年纪念会暨陈景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陈景润夫人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参加纪念会。
院校命名
2013年10月,在征求陈景润夫人由昆女士的意见后,三明市三元区在“陈景润文化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宣布将三元区实验小学更名为“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
话剧原型
厦门大学大型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于2019年4月10日至11日在思明校区建南大会堂连演两场。该剧以陈景润为原型,以他在厦门大学的学习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的科研经历为题材,讲述了他如何克服自身困难和时代困境,逐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故事。话剧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刻画了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中敢于质疑、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高尚品格和执着追求。
纪念邮票
2020年9月1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现代科学家(八)》纪念邮票首发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纪念邮票一套4枚,入选的四位科学家分别是:应用光学家王大珩,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核物理学家于敏,数学家陈景润。《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纪念邮票自1988年首次发行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共发行了九组,有38位科学家入选。
基金命名
陈景润科学基金会于2022年在厦门成立,基金会以福建为根基辐射全国,致力于数学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向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输送新生力量。基金会还将通过开设“景润学子”数学综合能力拓展集训,助力乡村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升,推进国家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奖项命名
陈景润奖”是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设立,以奖励和表彰在中国内地(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完成的数论与代数方向40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成果。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两项成果。2024年7月29日,第一届陈景润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揭晓。
相关图书
主题文章
参考资料
陈景润.中国科学院学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9: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