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慈黉
清代时期的华侨实业家、金融家
陈慈黉(1843一1921年) 又名陈步銮,是清代时期的华侨实业家、金融家。广东省饶平县隆眼城都前美乡人,后划归广东澄海。1855年,陈慈黉弃学从商随父亲到香港打理“乾泰隆”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子承父业前往泰国曼谷设立“陈黉利”行,先后在新加坡、越南西贡设立多家分行。
人物经历
少即接管其父业务,1871年于泰国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专营出入口贸易,陆续创设各火砻于曼谷。与族人集资创设陈生利行(后改为陈元利行)于新加坡,联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汕头经营于一环;61岁时回乡,捐资修桥筑路;倡建新村,创办成德学校。
少年当家
陈慈黉,又名陈步銮,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人(隆都镇原属饶平县)。著名潮汕籍泰国华侨,人称“暹罗米王”,当年泰国华人都尊称他为“慈黉爷”。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幼时因家贫到香港做船工,白手起家创立“乾泰隆”,是当年樟林港最著名的红头船主,人称“船主佛”。1844年陈焕荣喜得长子,取名慈黉。颇有经营天赋的陈慈黉十来岁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到二十岁就接替卧病的父亲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如果说陈焕荣白手起家,打下家族事业基石,那么真正创下江山的要算陈焕荣的儿子陈慈黉。
泰国市场
十九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颠覆了以往的模式,在生产力新陈代谢中,陈慈黉清楚地意识到新出现的蒸汽轮船必然将取代传统靠人力和风力的红头船,凭红头船经销南北货物的优势也将逐渐丧失,这对自己家族长期经营的生计势必有影响。同时,在暹罗,他发现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简直是心中理想的创业基地。在与父亲商谈后,1871年陈慈黉到曼谷开设陈黉利行,专营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以运输销售暹罗大米为主。由于生意红火,陈慈黉在湄南河边开办了第一间火砻(即机械碾米厂),后来又陆续开办多家火砻,成为闻名遐迩的火砻王。
新加坡市场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对粮食尤其是大米的需求量非常大。于是陈慈黉在汕头设立了黉利栈,以经销暹米为主,同时经营进出口贸易和钱庄。陈家的钱庄财力雄厚,据说,当年的汕头黉利栈每晚清点银元数时,因为太多来不及一一点算,只得用米斗来量算。1880年,陈慈黉到新加坡设立陈元利行,重点经营的仍然是暹罗大米的运输和销售,经陈元利行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等地,成了当地大米的主要供应商。一心想成为火砻霸主的陈慈黉,在一路经销、一路设点的运作中,扎实努力地朝着这个区域性米业贸易霸主的目标步步推进。
香港市场
香港是陈家第一代掌门人---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在大陆设店的第一站,其创办的乾泰隆行在香港南北行中已成为一面旗帜。后来陈慈黉又在文咸西街再设一间专营暹米的陈黉利分行,与乾泰隆并行运营。仓库存放的大米达上亿公斤之多,成为香港当时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大米批发商。1899年陈慈黉将贸易版图扩展到越南西贡,在堤岸巴黎街37号创设乾元利行,主营业务是将安南米经销到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由此可见,陈黉利通过下辖的各大商行的联系往来交易,已形成一个国际性区域贸易网络,成了名副其实、人人仰慕的“大座山”。
教育子女
潮汕有句俗语“富不过慈黉爷”,意思是再富也比不上陈慈黉。因为陈慈黉将陈黉利行在颇具规模的跨国米业贸易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工商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航运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被誉为“泰华大财团之首”。然而陈慈黉之所以能“富甲南洋”,与其兼容广纳,任人唯贤的经商才略,以及严格的家庭制度不无关系,为防后代产生“乘凉”思想,慈黉在泰国出生的次子陈立梅,9岁便由其带回家乡“延师课读”。二战前后,在香港读书的慈黉子孙,一律住在香港“乾泰隆”行里,往返学校自己坐电车或公共汽车。学成之后,从家族公司的低层做起,“始视其才而试之以事,验其成,然后再委之以重任”。
兴办公益
1903年,陈慈黉返回故乡隆都前美颐养天年,把统辖黉利各埠企业的重任交给次子陈立梅。陈慈黉于1921年在家乡逝世,享年78岁。陈立梅不负重望,家族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陈慈黉是老一辈潮籍华侨在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驱之一。他慷慨出资,前后筑桥修路,改善交通状况,以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顺畅;带头捐资疏浚沟渠用以帮助农民灌溉,以保收成;兴办学校,让适龄学童都能免费就读。由他独资创办的隆都前美乡成德学校,是粤东地区最早的侨办学校。
人物影响
后世纪念:在汕头有一座名闻海内外的建筑群---陈慈黉故居,是汕头八景之一,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人盛赞为“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侨宅”、“南国大观园”。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的陈慈黉故居,耗时近30年,占地2.5万多平方米,一共有厅房506间。是中国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这座规模庞大的侨宅位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是清末民初泰国“泰华八大财团之首”的陈慈黉在家乡前美村建造的。陈慈黉故居,位于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素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是电影《暴风》的取景地之一。陈慈黉故居是广东著名民居之一。
人际关系
陈慈黉父亲陈焕荣,字宜衣,外号佛。鸦片战争后,陈焕荣伙同族亲到汕头、香港当船工,后自购帆船,任船主,航于上海、天津、青岛、汕头、香港、南洋各地,人称“船主佛”。1851年,与族人合资,创设乾泰隆行于香港。
陈慈黉次子陈立梅(1880-1930年),成年后往曼谷接替父业。他增设火砻,开办银行,创办承租挪威船舶之轮船公司。1910年,陈立梅同郑智勇等创建“报德堂”,又与高晖石、伍佐南等发起成立中华总商会,历任副会长、会长。他组火砻公会并任会长。陈立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泰国,参与倡办曼谷培英学校和潮州女校,资助暹京天华医院、华侨报德善堂、朱拉隆功医院。对1918年的秋溪溃堤和1922年潮汕风灾,皆捐巨款赈济;对上海红十字会,汕头存心善堂、福音医院,澄海便生医院,以及香港广华医院等也有捐助。1929年后,陈氏在汕头市投资兴建或购买400多座楼房,对汕头的市政建设作出了贡献。
陈慈黉孙子陈守明(1903-1945年),为陈立梅次子。20岁继承祖辈基业,28岁时即被举为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并连任4届。任内,创办中华中学、成德公学和光华堂,举办国货展览和全暹华校联合运动大会。曾任中华、成德和培英学校董事会主席。1936年5月,陈守明接待赴泰考察的中国国民政府考察团,后被委为中国外交部驻暹第一任商务专员。1938年捐赠大米1万包,1939年捐款国币85万元,支援抗战。曾被国民政府委为华侨参政员,两次赴重庆出席第一、二届国民参政会。日军侵泰期间,陈守明任第18、19两届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1945年8月,在曼谷遇刺身亡。
参考资料
汕头澄海区“五一”期间非遗活动齐上阵.羊城派(百家号).2023-04-28
陈慈黉.汕头日报.2019-12-17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21:5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