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良
越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越南原国家主席
陈德良(越南语:Trần Đức Lương),男,京族,越南政治家,1937年5月5日出生,越南广义省德普县普庆乡人,于1959年12月19日加入越南共产党,高级政治理论水平,毕业于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地质工程师,俄罗斯联邦科学院名誉教授(自2001年)。
人物经历
1937年5月5日,陈德良出生于越南广义省德普县
1955年2月,由于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1954年签订),其移居位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的河内;
1955年4月,在工贸部学习基础地质学;
1955年10月,在地质勘探搜索队中担任技术人员,其间补修中级地质学;
1959年9月,任第20地质大队第4地质队队长,参与了越南北部1/500000比例尺地图的研究项目(属于1960年-1965年苏越合作项目);地质局劳动青年团执委会委员,支部委员(1963年-1964年);
1959年12月,加入越南共产党
1964年4月,任第20地质大队技术副大队长,支部书记,连支委员;
1966年9月,就读于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其间任校党委委员、校团委书记(196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工程师;
1970年2月,任地质测绘局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地质测绘局副局长;
1976年9月,在阮爱国党校高级班学习,任第6支部书记;
1977年8月,任地质总局地质测绘联合会副会长、代理会长;参与主编了越南1/500000比例尺地质图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88年出版发行,并于2005年荣获胡志明奖;地质测绘联合会党委书记;地质总局工会执委会委员;越南总工会执委会委员;
1979年9月,任地质总局局长(后改为矿业地质总局),总局党组干事会书记;
1981年1月,任越南第七届国会代表,越南国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后升任主任;赴苏联国民经济研究院从事经济管理研究,越苏友好协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82年3月,在越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越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地质总局局长;
1986年12月,在越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越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7年2月,任越共中央委员会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后改称政府副总理);越南第八届国会代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常驻经济互助委员会代表;
1991年6月,在越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越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92年9月,任越共中央委员会委员,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副总理;
1996年6月,在越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越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选举为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7年9月,任越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自1998年1月);越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第十届国会代表;当选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
2001年7月,再次当选越南国家主席,成功连任;
2006年6月,在越南第十一届国会第九次会议上递交辞呈,卸任越南国家主席;
2006年7月,退休。
担任职务
越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越共第八届、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自1998年1月);越南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国会代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1997年9月-2006年6月)。
主要成就
陈德良是在就迎接新年、新世纪和新千年答越南通讯社记者问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在今后10年里,越南要推进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使国家摆脱经济不发达状况,为2020年把越南基本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奠定基础,使越南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定型,人力资源、科技力量、基础设施、经济潜力、国防潜力都得到增强,国际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他说,2001年是越南执行越南共产党九大决议的第一年,也是执行越南2001-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一年,要使2001年的经济增长比2000年更快、更稳,同时大力促进文化、社会领域的发展。
对华关系
1995年,陈德良随越南共产党总书记杜梅访华。
2000年12月25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与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2005年7月18日至22日,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1997年9月—2006年6月,在两个国家主席任期内,与中国确定了“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这一指导中越关系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人物评价
陈德良具有战略思维,富有指导实践的经验,为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法律的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原越南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农德孟评)
参考资料
驻越南大使熊波看望越南前国家主席陈德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2019\/01\/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3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