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标
近代书画家
陈凤标(1873——1952),字稚塘,又名霞城,号卧虎山农,平阳府临汾县大韩村人(今临汾市尧都区大韩村)。近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清光绪二十三年平阳府唯一举人拔贡、在同年的乡试中又中举人,历任赵城县知事、山西大学校长教学秘书、怀仁县县长等职务。晚年寓居灌县、苏州等地。有多幅书画作品传世。当代著名书画家董寿平为其外甥。
人物简介
陈凤标(1873——1952),
字稚塘,又名霞城,号卧虎山农,今临汾市尧都区大韩村人。近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
生平介绍
清朝末期
陈凤标出身于官僚诗书之家,其祖父陈梦麟为太学生,其父陈履亨,字砚塘,光绪恩科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河南陈州府知府。精《周易》,工书法,尤其擅长工笔花卉,著有《香雪巢诗集》。陈凤标与其妹陈云楼(适洪洞大户杜戊村董氏,夫董幼樵、子董寿平均为书画名家)自幼聪颖,临池不辍,在父亲及兄长悉心教导下,诗文书画无所不通,堪称一代书画名家,有“字盖平阳”之誉。其书法作品苍劲有力,飘洒超脱,特别是左手行草书法,更为时人称道;花卉作品则结构严谨,清逸秀丽,以梅花兰竹菊见长。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适逢丁酉科举考试,由于此次科考时隔12年才得以进行,因此,应考者甚多,陈凤标以其文章、书法优异,成为平阳府唯一的举人拔贡,在同年的乡试中又中举人。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其父陈履亨任陈州知府,陈凤标随父居陈州。当时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光绪帝亲政,但实际统治中国的是西太后,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非常看重陈凤标的才智,一心想让陈凤标做他的幕僚,还专程到陈州邀请。对此,陈履亨婉言相拒:“三子不过初通文墨,且囿于世故,恐难担当总督大人交与之重任,一旦失职,误军国大事”。此后不久,陈凤标进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毕业后去关中入陕西布政司樊增祥幕下,深得器重。
辛亥革命后
1911年辛亥革命后,陈凤标首任赵城县知事(县长),因性耿直,不随时俗,一年后辞去。此后,经常往返于临汾、洪洞之间,曾在洪洞晋宏当铺入股经商,其间曾支持股东关富之子关修贵与浮山县女青年陈节贵冲破种种磨难,争取婚姻自由,此举被伊壁村秀才尉俊编写成十二回《玉戒指》一剧上演,后又被说书艺人五子诵成口书《关公子投亲》,广为传唱。1916年,与杨徐荣(土门人)同受山大学校长王录勋之聘,任教学秘书一年有余。1918年,出任山西怀仁县县长,居官清廉,颇得好誉。1921年卸职后,先去北京,又返故里,其间自己出资在临汾刻制木板,印刷《朱子治家格言》楷书贴一册,寓有对青少年临摹习字和处世教人的双重意义,风行一时,影响极大。洪洞大槐树修葺,曾为撰写书丹《洪洞大槐树记》碑文。1928年5月,北伐战争胜利后,陈凤标任河北省政府建设厅简任秘书。1937年,返乡隐居卧虎山下林泉,潜心书画、中医,在城市开设“和顺昌”药店。1933年,临汾重修大中楼,陈凤标撰写《重修大中楼记》碑文和“紫气腾临”匾额,字高八尺,气势磅礴,世人誉之为杰作,至今悬挂于临汾大中楼。今散见于临汾一带的对联、条幅、碑记等,多为这一时期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太原沦陷,陈凤标举家迁至豫西,不久再迁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居于外甥董寿平寓所,其诗书作品又随之远播河南、四川一带。日伪政权统治期间,多次让其任职,但陈凤标誓不俯仰日寇,这一时期,他多次以正楷和行书默写文天祥的《正气歌》,以表达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1948年,年届75岁的陈凤标定居于苏州,由其子陈绶奉养,仍以诗书自娱。1952年春,陈凤标病逝并葬于苏州,终年八十岁。
陈凤标一生勤勉,兴趣广泛,不仅以其书法兼有王(王羲之)、赵(赵孟頫 )之风而称于世,且热爱生活,既擅长丝竹说唱,又喜好设计创作,据其子陈绶回忆,“每届初春,辄动手自制纸鸷,与家人同乐,虽休闲游戏之作,足体现公之多才多艺也”。其为人,性情耿直,讲究信义,不随时流,深为乡人称颂。特别是在民族大义面前,能够不贪名利甘受颠沛流离之苦,其爱国之心,浩然正气,值得后人尊敬。
陈凤标书画作品,由其子陈绶结集印行,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董寿平在灌县.都江堰市政府网.2012-12-31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29 08:5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生平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