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1962年4月出生于河北昌黎,材料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进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评价与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属纳米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62年4月,陈光出生于河北昌黎。
1974年1月—1978年3月,就读于昌黎城关中学(现
昌黎汇文二中)。
1977年,在恢复高考制度时提前考入大学,进入河北机电学院(现
河北科技大学)铸造专业学习。
1982年3月,从河北机电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9年,从
华中理工大学铸造专业(现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6年—1999年,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师从
傅恒志院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被评为河北省“双十双百双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并开始享受河北省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
1999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到南京理工大学工作,并直接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之后历任无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正处),江苏省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才队伍建设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分委会主任、金属与陶瓷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
2007年,作为访问学者(Visiting Scientist)赴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1年半。
2013年,入选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019年,入选江苏省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光提出全过程控制定向凝固学术思想,发现定向凝固存在特殊现象,提出定向固态相变晶体取向调控原理,发明了液—固与固—固相变协同控制的晶体生长方法,突破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只控制液—固相变的局限性,有效控制了凝固后具有复杂固态相变材料的最终晶体取向,实现了强度、塑性和高温持久性能的优异结合与跨越提升。
截至2020年6月,陈光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出版专著3部。
截至2020年6月,陈光先后作为第一主研人主持完成的成果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一等奖3项,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84项(含国际专利4项)。
人才培养
陈光说,对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科研人员,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营造宽松、自由、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氛围,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他认为,对科研人员过于功利、简单数数的计“工分”式考核,在改革开放之初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发展到今天,已经弊大于利,显然不利于高水平原创标志性重大成果的产生,客观上反倒成为催生浮躁,甚至导致抢发论文、一稿多投、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助推器。职称、奖金本身就是名利,人们很容易受其诱惑干扰而放弃科研理想和目标、忘记初心,变成为论文数量而奋斗,这就不利于产生原创性重大标志性成果了。如果以团队进行考核,相对就会好多了,因为团队讲求分工协作,绝不容许任何人把别人的idea擅自拿去做研究、发论文、领奖金。团队负责人知道谁的贡献大、谁更刻苦努力、谁更有发展潜力,绝不单纯看谁的论文多。但不论研究者还是团队都要排除一切干扰,不为任何名利所动,甚至牺牲眼前利益,“一根筋”到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截至2020年6月,陈光先后指导博士后出站4名、博士生毕业32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陈光在轻质耐热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非晶复合、钢铁及加工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重要创新性贡献。(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评)
陈光的工作为钛铝合金在更高温度的广泛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Nature Materials》专题述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