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下之战
汉五年汉军和楚军之间的战役
陈下之战在汉五年发生,是楚汉战争的后期一场汉军追击撤退楚军的大战。陈下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当时,楚军东面丧失了项他(龙且仅为裨将)军团、项声军团,西面丧失了曹咎军团,南边大司马周殷叛楚率领军团投降汉将刘贾堵截项羽南逃之路,撤退到固陵的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的灵常率叛军投降汉王,西楚主力基本损失殆尽。楚军的粮草又被彭越截断,人无粮马无草,危机重重。
历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刘邦在广武牵制项羽,刘邦在拖住项羽同时另派数路汉军分掠楚地,从后方包抄项羽。
汉将韩信曹参灌婴等人在潍水全歼了楚国大司马龙且率领的援齐楚军,平定齐国,对楚军实现了战略包围,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困境。
彭越刘贾在楚军后方往来断绝楚军粮食,使项羽得不到补己,而英布也在楚国后方九江攻城略地。
汉将靳歙也深入楚军后方,平定楚国大片领土,东至平定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击败项悍济阳下,从后方包围项羽
灌婴在消灭龙且后,率汉军南下直接攻打西楚都城彭城,项羽得知灌婴横扫彭城周围楚军,大惊失色。因自己被牵制在广武不能动,项羽只得派项声、薛公和郯公率抽调前方和后方组成的大军收复淮北。
灌婴得知楚军主力到了淮北,立即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大破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拿下下邳。在平阳击败楚军骑兵,楚军主力被一扫而空,接着拿下彭城,俘获了楚国的柱国项佗,降服了留、薛、沛、酂、萧、相等县。攻打苦县,谯县,再次俘获亚将周兰。
这时候,楚军东面丧失了龙且军团、项声军团,西面丧失了曹咎军团,南边大司马周殷叛楚率领军团投降汉将刘贾堵截项羽难逃之路,西楚主力基本损失殆尽。楚军的粮草又被彭越截断,人无粮马无草,危机重重。
此刻,西楚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已被灌婴军占领,九江郡楚大司马周殷叛楚,和英步刘贾军一起北上攻击项羽。西楚只有江东(今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小块地盘了,项羽只能向江东退去。
参战的汉军大将有樊哙灌婴、夏侯婴、靳歙、周勃、丁义和蛊达,这些都是刘邦的嫡系将领。其他还有数十个列侯嫡系将领也参加了陈下之战。灌婴、靳歙是从东面而来攻击陈县,樊哙、夏侯婴、周勃、蛊达等是从西面攻击陈县,汉军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战争过程
汉四年八月,项羽得知灌婴大破楚军攻下楚国都彭城,后方楚国大片土地已让汉将灌婴、韩信、彭越、靳歙、英布等人占领。知道大势以去,再在广武就会遭到汉军从四面包围,陷入孤立无援以境地。遂拿刘太公威胁刘邦强迫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项羽希望以条约限制刘邦攻楚,能安全返回江东,尔后引兵东逃。[2]
刘邦为救父亲同意议和。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约二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听取张良、陈平的建议,不顾和约,尾追项羽。不久,汉五年十月(按:这时以十月为岁首),汉军击败楚军取得阳夏(今河南太康),樊哙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3]
彭越趁项羽向南撤退到夏阳之机,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
汉五年十月(按:这时以十月为岁首),汉军取得阳夏,“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韩信、彭越“期会而击楚军”。汉军到了固陵,韩信、彭越的兵尚未来会。项羽四师反击汉军,史记载汉军被楚军“大破之”。刘邦无奈,只好“入壁,深堑而自守”。(注: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3]
但综合相关史料分析,《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关于刘邦固陵战败的记载可疑: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宣曲侯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
“(阳义侯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钟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徙为汉大夫,从至陈,取韩信,还为中尉,从击布,功侯,二千户。”[4]
丁义战功表里明确提到汉军在固陵打败了钟离昩。灵常原是楚国令尹( 令尹是楚国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灵常都在固陵投靠汉军,可以看出楚军在固陵什么下场,西楚如此顶级的人物投靠汉军一目了然的说明谁在固陵战败?灵常投降汉军对项羽的打击应该是极其严重的,他从汉王于固陵之战率领叛军击败钟离昩与陈下之战击败陈公利几之功,他在“汉五年”投降刘邦,而固陵之战正好发生在汉五年的第一个月(十月),陈下之战汉五年第二个月(十一月),可见灵常正是在固陵之战时降汉的,如果固陵之战刘邦被项羽打得“掘深壕沟坚守”,楚国相当于丞相的灵常又怎么会投降刘邦?如果汉军战败,西楚令尹灵常怎么可能向战败的汉军投降?
《傅靳蒯成列传》记载(靳歙)“击项悍济阳下。还击项籍陈下,破之。”《樊郦滕灌列传》:(灌婴)“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靳歙从济阳来,在陈县与刘邦会师;灌婴自汉四年韩信立为齐王之时,自齐出发,横扫淮河南北,力摧楚后方军力,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虏得楚柱国项佗、亚将周兰,斩断项羽的后援与归路,也与刘邦会师于颐乡(颐乡属于苦县,正与陈县接壤),随后一同在陈县打败项羽。可见,必当刘邦还在固陵之时,就已作好部署,与灌婴、靳歙有良好信息来往并配合紧密,并没有“挖深壕自守”。
如果楚军在固陵大胜应该马上乘机扬长而去摆脱汉军,因为此时汉将刘贾已攻下寿春,楚大司马周殷反叛,各路汉军也正在陆续向陈县一带会合,项羽长久滞留于固陵必然对他不利,而项羽没有离去,是始终没能摆脱汉军的缠绕。
《荆燕世家》记载:汉五年,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刘贾南渡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
《黥布列传》记载:五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根据《荆燕世家》的记载,刘邦到固陵后,曾命令刘贾南渡淮河,攻下寿春,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显然,刘邦在固陵就已预知陈下之战项羽必败,便事先派刘贾策反周殷,抢先一步攻下楚国南部的重要城池——寿春,使项羽于陈县败退后无所据守。结合《黥布列传》,与刘贾一起行动的还有黥布,黥布回到九江,收复了几个县,后来与刘贾与周殷、黥布都参与了垓下之战。如果刘邦在固陵战败,只顾自守,又怎么可能分派出刘贾攻取寿春的兵力?
实际上,刘邦在固陵止步,在作陈下之战协调与部署工作,与灌婴、靳歙紧密配合,协调各路大军,在陈县会师合夹击项羽,并预先派黥布重返九江,夺取楚国南部数县,派刘贾策反周殷,攻占寿春,截断项羽逃回江东的归路。[5]
随后刘邦率领灌婴靳歙樊哙、蛊达、夏侯婴周勃柴武等将领陆续向陈下会合,以及刚投顺于汉军的楚将灵常在陈下与项羽交战。交战的结果,楚军大败,陈公利几向汉方投降,项羽率领败军逃向东南方。汉军大胜,刘邦立即部署追击。
项羽于陈下战败,率残兵败将向南逃跑,由于寿春已被刘贾占据,项羽不得不转向东南方逃跑,来到城父,企图据守于城父对抗汉军,《史记.项羽本纪》载“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刘贾离开寿春前往城父,与汉主力会合,最后汉方“屠城父”,是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间的重要事件,也值得一提。所谓屠城父,是强攻与血洗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的意思。可以想见,屠城父是汉方打击盘据于城父的楚军的一次硬仗。城父处在陈县至垓下的直线中。项羽由陈败退往东南,必经城父。刘邦在陈下取胜,尾追项羽,必然直指城父。韩信、刘贾等将在陈下之战已结束的情况下,不会再去陈下,也一定指向城父。项羽再败于城父,逃到垓下,楚大司马周殷已反叛,举舒县之兵,屠六县(今安徽六安),与撤离城父追击项羽的刘贾会合,彭越、韩信亦赴垓下与汉大军会合,围项羽于垓下。
楚军在陈下与城父遭到汉军两次围追堵截,损失惨重,此时,被包围于垓下的项羽,已是穷途末路。有不少学者也认为,楚汉的最后决战不是垓下之战,而是陈下之战,垓下之战不过是大战最后的收尾而已。
【《汉书 高帝纪》 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
【《汉书 陈胜项籍传》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
由此可见,垓下之围,项羽早就已是强弩之末
战后影响
陈下之战,楚方是项羽亲率的主力部队,有大将钟离眛,还有属于楚的陈公(陈县令)利几等;汉方是刘邦率领出成皋追击之军,有周勃、樊哙、靳歙等将领,加上破彭城后与刘邦会合的灌婴,还有刚来投降的西楚令尹灵常。刘邦亲率汉军从西北方来,灌婴从东方来,对驻陈的楚军形成东西夹击合围之势。交战的结果,楚军大败,陈公利几向汉方投降,汉军大胜。项羽战败于陈县,率残兵败将南逃。刘贾已攻占寿春,策反周殷,项羽只得调转马头,转向东南方逃跑,据守城父,汉军再败项羽于城父,项羽逃到垓下。刘邦的大部队迅速追上,刘贾、周殷与英布会合,韩信、彭越也参战,诸侯在垓下把项羽包围。此时的项羽已经是穷途末路。
应该指出,韩信彭越英布等都没有参与陈下之战。经陈下一战,纵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年轻勇猛的项羽也无可奈何。 陈下之战,以刘胜项羽而结束,就楚汉相争的决胜阶段来说,陈下之战是垓下之战的先声,垓下之战是陈下之战的发展;没有汉方在陈下的强劲秋风,是不会有楚方在垓下的遍地落叶的。
史料记载
由于《史记》对垓下之战具体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古今学者多津津乐道,而对于陈下之战,其主要传纪都没有记载,仅仅在几个功臣的列传与《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留下几行干巴巴的战功,以至于谈及楚汉兴亡的大决战,无论专家学者还是历史业余爱好者,都认为是垓下之战,而忽视了在此之前的陈下之战。关于陈下之战,相关史料如下:
周勃“东守峣关。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於陈,大破之。”——《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夏侯婴“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至鲁,益食兹氏。”——《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灌婴“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於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靳歙“击项悍济阳下。还击项籍陈下,破之。”——《史记·傅靳蒯成列传》
蛊逢“以曲城户将卒三十七人初从起砀,至霸上,为执珪,为二队将,属悼武王,入汉,定三秦,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功侯,四千户。为将军,击燕、代,拔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靳强“以郎中骑千人前二年从起阳夏,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眛,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尹恢“以右丞相备守淮阳,功比厌次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钟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徙为汉大夫,从至陈,取韩信,还为中尉,从击布,功侯,二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有记载关于汉灭楚战役的最后阶段因军功而封侯者,都只提到到陈下之战,无一提垓下之战,《功臣表》记载的战功是作为功臣封侯的依据,只记陈下而不记垓下,很有可能陈下之战才是楚汉主力决战。专家学者大谈垓下之战,忽视陈下之战,重此轻彼,颇为不妥。
楚军损失
史书上记载的战争损失,一般是人员损失,主要是损兵或者折将。损兵指的是士兵因战死、被俘、逃跑、投降而造成的兵力损失,折将指的是将领战死、被俘或者投降(逃跑的士兵一般还会回来,而且士兵也容易招到;而将领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说明了将领的重要)我们考虑损失,可以从这两方面衡量,其中史书记载的将领的损失分量是最重的,因为将领损失,往往意味着他所率领的军队大部或者全部覆灭了,成建制的军队覆灭,这样的损失是更难弥补的。虽然陈下之战没有写楚军损失的士兵数量,但记载了楚军损失的将领数量从而可以推断楚军损失士兵数量。
我们来看看楚汉战役潍水之战中楚军的损失来,楚军大司马龙且被斩,亚将周兰被俘,右司马、连尹各一人被俘,骑兵将被俘十人。兵力损失二十万楚军全军覆没。潍水之战楚军损失了十四个将领。[2]
陈下之战,楚军被斩骑兵将二 人,普通将八人,陈县县令利己投降。楚军损失十一个将,只比潍水之战损失小一点点,可以看出项羽率的楚军主力受到重创,楚军士兵损失没有二十万估计也有十万左右,最少七八万应该是有的。鸿沟议和后,项羽率领二十万左右楚军撤退,在阳夏之战和固陵之战楚军连续战败损兵数万,在陈下之战项羽大败,项羽失败已经不可逆转。在垓下之战项羽因此已经无力回天了。
战役点评
此战与之前成皋之战、阳夏之战、固陵之战和接下来的垓下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汉高祖首创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策略。刘邦先在成皋之战采取先疲后打方针,以主力坚壁蓄锐,待机破敌,遣偏师袭扰敌后,断其粮道,逐渐削弱敌之力量,积极创造战机,在项羽疲敌撤兵的路上阳夏之战、固陵之战陈下之战垓下之战适时转入进攻,在进攻中连续追击削弱敌人,穷追猛打不给敌方喘息之气,连续作战,终获全胜。
陈下之战,刘邦适时发动追击统帅全局,确定战略,指挥与调动各路人马有方,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且不再说刘邦指挥陈下之战,仅以其事先部署刘贾围取寿春,安排英布重返淮南,逼得大司马周殷叛楚归汉,这几着棋来看,就是洞察现实,了解历史,具有战略家高明的眼光和巧妙的手法之体现。
在历史上,秦楚战争最后阶段,楚失郢后都于陈,又吃紧,便徙都寿春,大概楚军实力也集中于此。秦始皇在胜利形势下有点轻敌了,轻信年轻将领李信的狂言,给予他和蒙恬二十万军伐楚,结果在城父损兵折将,被楚军反击得手,大败而回。秦始皇只好请王翦出山,给予六十万大军伐楚。王翦小心谨慎,伺机行事,才取得最后胜利。对比今昔,汉王比之秦皇,在精心策划与部署肯定方面,显然高明一筹!
陈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项羽的失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十二月,刘邦指挥各路诸侯从四面八方围堵项羽退路,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合围并大败楚军,项羽突围后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05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