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是锦葵科棉属的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株高高达1.5米;小枝疏被长柔毛;叶宽卵形,基部心形或平截,裂片宽三角状卵形,下面疏被长柔毛,托叶卵状镰形,花单生叶腋,花梗常较叶柄略短,花萼杯状,花冠白或淡黄色,后淡红或紫色,花药排列疏散;蒴果卵圆形;种子卵圆形,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6-10月;果期10月。
植物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植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棉属共有四个栽培种,即陆地棉(G.hirsutum)、
海岛棉(G.barbadense)、
亚洲棉(G.arboreum)和
草棉(G.herbaceum)。其中,由于亚洲棉在中国栽培历史长,分布广,变异类型也多,故在中国习惯上又称之为“中棉”。这四个棉种在中国都曾经种植过或正在种植。长期以来,中国棉花栽培的主要棉种为亚洲棉和草棉。随着机器纺织业的发展,世界纺织业对棉花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中国开始引入陆地棉品种来种植推广。陆地棉原产美洲墨西哥,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品种之一,于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现已广泛栽培于中国各大产棉区。由于陆地棉具有纤维长、韧度强、适合机器纺织等特点,它开始并开始逐步取代中国长期种植的中棉和草棉。
陆地棉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棉种之一,在世界棉花种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中国陆地棉品种大都直接或间接引自美国,所以,在中国习惯上称之为“美棉”。从1865年陆地棉开始从中国上海引入并开始推广,已有140余年的历史。中国引进、推广美棉的主要动因是为了改良棉花品质以适应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的需要。总结起来,美棉种子是由各地政府直接从美国购入或由外国来中国传教士或商人零星带来,通过海上运输方式,运达中国东部港口,再通过陆运方式,转运分发至内陆各省份,逐步推广传播开来的。伴随着引种的进程,美棉在中国的推广也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盲目引种、直接推广;科学试验、改良推广;引育结合,大力推广。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6-1.5米,小枝疏被长毛。
叶阔卵形,直径5-12厘米,长、宽近相等或较宽,基部心形或心状截头形,常3浅裂,很少为5裂,中裂片常深裂达叶片之半,裂片宽三角状卵形,先端突渐尖,基部宽,上面近无毛,沿脉被粗毛,下面疏被长柔毛;叶柄长3-14厘米,疏被柔毛;
托叶卵状镰形,长5-8毫米,早落。
花单生于
叶腋,
花梗通常较叶柄略短;
小苞片3,分离,基部心形,具腺体1个,边缘具7-9齿,连齿长达4厘米,宽约2.5厘米,被长硬毛和纤毛;
花萼杯状,裂片5,三角形,具缘毛;花白色或淡黄色,后变淡红色或紫色,长2.5-3厘米;雄蕊柱长1.2厘米。
蒴果卵圆形,长3.5-5厘米,具喙,3-4室;种子分离,卵圆形,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夏秋季。果期10月。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陆地棉是喜温好光性植物,适宜种植于
沙壤土,壤土和轻粘土等传热透气性较好的土壤内,但这些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低,不宜连作太久,一般35年。适宜在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的土壤种植。
分布范围
陆地棉原产美洲墨西哥,19世纪末传入中国,在中国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普遍栽培。在美国、苏丹、印度等国均有栽培。
育植技术
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繁殖。
播种技术:在犁地作业完成后,捡拾残茬、残膜;播前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耙地至待播状态。
播种方式:当膜下5厘米地温连续3天稳定通过14℃开始播种,播种期在4月中旬。行距采用机采棉配置,(10+66+10+66+10)厘米,1机3膜,工作幅宽8.6米,滴灌毛管铺设在地膜下,铺膜、播种、布管、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播种质量:采用机械式播种机,比气吸式播种机更加精细,精量播种,做到1穴1粒,播深3.0-4.0厘米。
放苗封孔、早定苗:棉苗出土50%、叶转绿时,开始查苗、放苗、封孔。第1片真叶展平时开始定苗,并及时封洞保墒,防止透风降温,定苗要求去弱留壮,去病留健。采用机采棉模式,1膜6行,用180厘米幅宽、厚0.008毫米地膜,膜上行距(10+66+10+66+10)厘米,密度因地制宜。
人工除草:在定苗的同时,人工拔除穴内及行间杂草,铲除大行杂草。
化学调控:苗期蹲苗。化学调控,实行统一机械、统一时间、统一配药,坚持“促弱调旺“原则。在2-3叶期,每667平方米喷施缩节胺0.3-0.6克,便于培育壮苗。形成合理群体结构。4-5叶期每667平方米喷施缩节胺1.0-1.5克;6-7叶期,棉花进入盛蕾期,此时期棉花生长最快,如果化控措施不当,易形成两极分化,要么不长,要么疯长,不利于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此时需根据棉花的长势长相,对日生长量和出叶速度进行化调,一般每667平方米喷施缩节胺2.0-2.5克,根据情况10天左右(12-13叶期)再喷施1.5-2.0克进行调控。打顶前10-15天严禁使用缩节胺调控,便于打顶。打顶后7天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缩节胺5-6克局部喷施,促进顶部坐铃,在顶部果枝倒一节拉出15厘米时,每667平方米用缩节胺8-12克调控。
节水灌溉:科学合理灌水,保证棉株稳健生长。在土质粘重,苗期风沙大,气候干燥的地方。棉花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每年春播结束后滴头水前,根据地中苗情适当滴补墒水。滴补墒水不仅能够对欠墒土壤进行墒度补充,同时还可以对棉花进行“提苗”,加快苗期棉花出苗生长进程。根据棉花生长情况确定滴水时间,基本要做到头水早,滴头水时间在6月上旬。滴灌地滴水次数13次,每次间隔5-7天,全期每667平方米灌水320立方米,单次灌水23立方米。8月下旬停水。
合理施肥:按照棉花需肥规律施肥,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重施花铃肥,后期施肥不能偏晚。6月20-30日(初花肥),每天每667平方米施肥1.3千克,共计13.4千克;7月1-30日(花铃肥),每天667米施肥1.2千克,共计35千克;8月1-10日(盖顶肥),每天每667平方米施肥1.8千克,共计18千克。
适时打顶:适时早打顶,提高有效果枝节位数量,是保证高产的有效管理措施。根据“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原则,超高产棉田单株果枝10-12台,每667平方米保苗1.3-1.4万株。打顶时果枝在8台左右。打顶时间在7月1日前后,10日复打顶必须结束。这是决定着棉花近一半产量的形成期;也是决定棉花是否贪青晚熟的关键时期,为提高棉花铃重和促进早吐絮打下基础。
合理密植: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棉花冠层群体优势,更加有效进行光合作用,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细绒棉结铃数,达到增产目的。高产田要有一定收获株数作为基础保证,高产棉田每667平方米收获株数在13200株以上,超高棉田每667平方米收获株数应在13000-14000株之间。
采收:9月15日前做好催熟脱叶工作,及时机械采收。
虫害防治
春季铲埂除蛹,清除田边地角杂草,消灭虫害源头。
对
红蜘蛛、蚜虫,有针对性地在4月、5月、6月中旬打好保护带,积极查找中心蚜、螨株,发现有中心蚜、螨株立刻化防,采取围点打片的做法,使其无法蔓延。4月底至5月中下旬,对棉蓟马、
地老虎、
玉米螟严格监控,一经发现,立即用药,一次性防治不留后患,无头和多头率不得超过2%。
对棉铃虫,采取狠压一代、控制二代、严防三代的做法,对越冬代
棉铃虫羽化情况加强测报,根据每天测报灯中的成虫数目确定棉铃虫高发期,并进行施药。对一代棉铃虫幼虫通过田间调查,百株有虫达0.5头以上即可化防,狠压一代棉铃虫基数,严格控制二、三代的发生,对二代棉铃虫防治,主要使用生物制剂及保护天敌的杀虫剂,如Bt、斗夜,使最终蛀铃率不得高于0.06%。
主要价值
经济
陆地绵植株健壮,生长期中长,适应性广,结铃性强,铃大,衣分高,皮绵产量高。纤维品质好,但各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变化较大。商品上称为细绒绵,一般纤维长度在25-31毫米,细度在500-6000米/克,强力纺33-90支纱,是中国轻纺工业的主要原料。
其茎的韧皮纤维还可制绳索和造纸。棉子亦可榨油供食用或工业用,油柏也可作饲料或肥料。纤维还可纺纱或做棉絮,棉子绒是制造火药和塑料的重要原料。也是世界上五大棉花栽培种之一。
药用
陆地棉多个部位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华北经济植物志要》中记载陆地棉的根可用于止咳,治气虚咳嗽;根皮可用于通经,治月经不调;种子可用于催乳,治乳汁缺少,胃痛,腰膝无力。此外《江西省中药资源植物图鉴(草本类Ⅰ)》中记载,陆地棉棉毛可用于治疗吐血,便血,血崩,金疮出血。
陆地棉味辛,性热。有温肾,通乳,活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腰膝冷痛,白带,胃痛等症状,生棉籽油有毒,中毒后出现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
食用
果实硕大而有酸甜味也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