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2023年6月6日),男,汉族,出生于安徽滁州,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原顾问。
人物生平
1920年1月9日,陆元九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31年,进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学读初中,在初中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1937年11月,在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习。
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45年,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从重庆飞到昆明,再从昆明飞到印度加尔各答,在此等了两个月的船,最终到美国,被分配进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并选择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伯教授开设的仪器学专业,成为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1949年1月—1954年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并毕业,获得仪器学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立即回到中国而滞留海外,在此期间先后被聘任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
1954年1月—1956年4月,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
1956年6月—1968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1968年1月—1978年1月,在航天工业部502研究所工作。
1978年1月—1983年1月,担任航天工业部13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
1982年,担任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技术咨询分组组长。
1984年1月,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2023年6月6日,陆元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023年6月12日,陆元九同志的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65年,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中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
1978年后,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根据中国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即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并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陆元九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他还极力主张改善试验条件和设施,以便研制高精度惯性仪表。
1982年,陆元九作为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技术咨询分组组长,力主统筹规划,明确各研究单位的发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他明确提出:应用于运载火箭的惯性器件应突破铍材应用、动压马达等技术关键;应用于战术导弹的惯性器件要解决快速启动、末段导引等技术;应用于卫星的惯性器件则要突破长寿命技术。
陆元九参加中国科学院早期探空火箭、人造卫星以及一些战术导弹的控制研制工作,参加多种导弹卫星的论证方案、飞行试验数据分析等工作;主持开展了飞行器自动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惯性器件及测试设备的研制,稳定系统研究,惯性制导系统研究,液压、气动执行机构和红外光学敏感技术研究等。
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陆元九的主要代表作有《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惯性器件》等。
人才培养
陆元九对于“钱学森之问”的问题认为,人才培养包括在学校里培养,也包括在工作中培养。所以,对于钱老的问题应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培养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多;另一方面,到了工作岗位,也存在多出创新成果培养尖端人才的问题。
陆元九强调在科研机构的工作岗位上对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知识,到工作岗位主要是用知识,这是个大转变,这些科研单位不仅是要用人,更是要在工作中培养人。学生在大学里面学的知识面非常广,但是到工作的时候可能只直接用到很小一部分,那一小部分对工作来讲远远不够,还要自学许多知识,因此人才培养不单纯是学校的责任,科研单位也有责任,某种意义上,后者更重要。
陆元九认为,中国大学生念的课程从内容来讲,并不比外国差,而且中国国内外也都用考试的办法来检查学习的效果,问题在于:中国的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造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加上用百分制评定成绩,对分数斤斤计较;中国国外的考试主要考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试分数不那么重视,多采用五分制评分,中国国内外老师施教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陆元九举例说,比如一个题目不会做,学生去问老师,在中国国内因为学生数量多,老师可能会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在中国国外,老师则会耐心听学生诉说不会做的情况,从而发现什么内容未领会并建议学生去看看书中的哪一段,让学生理解后再去做。换句话说,中国国外的老师想方设法知道学生什么地方没有弄懂。
陆元九认为,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应按十八个字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分析、严格、认真、执着,还认为,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念得再好,顶多是个百科全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用”,即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进行研发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所以,科技人员要不断前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陆元九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陆元九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自动化系副系主任,讲授陀螺及惯性导航方面的课程。
陆元九在航天部控制器件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亲自给年轻的科技人员讲授英语和专业技术。
2004年,由陆元九发轫的“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研究课题开始试点推广,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初见成效。
荣誉表彰
2022年1月12日,入选2021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
社会任职
陆元九兼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3月—1988年4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1月—1975年1月)、中国惯性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学位委员会航空与宇航分组副组长,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副主任、教授。
个人生活
陆元九的父亲作为中学数学教员,是少有的知识分子。
在美国期间,陆元九有了两个孩子,为了家庭,他被迫办了绿卡,但对于当局提出的加入美籍的要求,他仍然置之不理。
1955年,中美达成了协议,用战争中的美国俘虏换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不过即使有了协议,回国手续还是相当麻烦。
1956年,陆元九通过印度大使馆帮忙,办好了回国手续,准备登船,但在这时航运公司通知,为防天花,小孩必须接种牛痘,可他最小的孩子还太小不能接种,这样又拖了一段时间,陆元九和妻子、三个孩子才从旧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这艘船先开到日本,又绕道菲律宾马尼拉,当停靠在马尼拉时,其他乘客可以下船活动,唯独中国人不能,被集中到一间船舱里看管。
(谈自己回祖国)“自己是中国人,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近20年没回家,应该回家看看父母;孩子逐渐长大,希望将来别再像自己那样受歧视。”
“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如果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
“人才的科学作风是我们中国航天面临的较为重要的问题,是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迈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石,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2023年6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人物评价
陆元九在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及捷联惯导系统等研制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几种卫星、导弹的方案论证及飞行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评)
陆元九院士作为航天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拓者、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航天事业奉献终身,并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控制研究和惯性技术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人才,陆老淡泊名利的品格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以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情怀成为广大航天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评)
陆元九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的足迹诉说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陆元九的愿望很简单:为中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诠释着科学赋予人格的坦荡之美,他让美国同行刮目相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