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属于真菌门(Enmycophy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又名阿魏蘑、阿魏菇、
阿魏蘑菇、白阿魏蘑、
阿魏侧耳,白灵菇为掌状阿魏菇的商品名,以其形状近似灵芝,全身为纯白色故称白灵菇,它是一种野生名贵食(药)用菌。
白灵菇简介
白灵菇又名翅鲍菇、百灵芝菇、克什米尔神菇、阿魏蘑、阿威侧耳、阿魏菇、雪山灵芝、鲍鱼菇。
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长期食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被誉为“草原上的
牛肝菌”和侧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平菇的20%,含有17种
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白灵菇还具有一定的医药价值,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和防治妇科阴道肿瘤等功效。白灵菇的药用价值很高,它含有真菌多糖和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形态特征
白灵菇子实体大型,菌盖直径5~15 cm,洁白如玉,菌盖表面有时带有浅褐色条纹,多丛生,朵形肥大,也呈侧耳状,基部渐下凹呈浅漏斗状,菌盖缘内卷后渐平展。菌褶长短不一,近延生,有的菌褶长到菌柄的中下部。菌肉白色,厚。菌柄长3~10 cm,粗1~3 cm,向下渐细,长在菌盖的一侧,常偏心生,实心,白色。人工栽培的子实体较大,单朵鲜重达300~400 g,最重可达430 g。菌盖直径8~20 cm,盖厚2~6 cm,菌柄长4~8cm,柄粗2~5 cm。
生长条件
营养要求
白灵菇对营养的要求并不苛刻,所有
阔叶树的
木屑、
棉籽壳、
玉米芯均可栽培,氮肥主要是
麦麸、新鲜的
玉米粉。白灵菇生产阶段碳氮比25∶1至40∶1;生殖阶段的碳氮比70∶1至200∶1。矿质元素可加石灰、石膏及磷肥。蓟县地区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
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11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菇。一般生物效率为40%至60%。第二潮菇很少,菇形也差。但
菌棒覆土栽培生物效率为80%至90%,菇长的大。
温度要求
白灵菇属低温型的菇类,
菌丝生长温度为5℃至32℃。最适应温度22℃至25℃,5℃以下生长缓慢,在35℃至37℃时菌丝停止生长。其
菌丝体后熟则需要30至45天达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间,最适宜温度为7℃至12℃子实体方能分化,出菇生长温度在3℃至22℃,最适宜温度在13℃至18℃。从制出菇菌棒到采收为110至130天左右。从菇蕾到采收为8至15天左右,
蓟县出菇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水分要求
培养料料水比为1∶1至1∶1.3,培养料的水分为65%,白灵菇菇体生长发育的
空气相对湿度为85%至90%,相对湿度过高会出现
黄菇。在低温6℃至7℃,空气湿度过小时常发生菌盖龟裂。白灵菇含水量小,采摘后在15℃以下可保持14天左右。
光的要求
白灵菇在发菌阶段暗培养完全可以正常生长。但菇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很难分化,强光下不易形成子实体,一般光线为800至1500拉克斯,光照时间每天为12至14小时。不同品种对光线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有的需要强光,有的需要弱光,但生产实践表明:在光线过弱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菇体畸形,
菌柄细长,
菌盖过小。在寒冷的冬季即使强光直射对白灵菇的外观形状、菇体色泽和品质也影响不大。
氧气的要求
白灵菇是一种好气型
菌类,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均需
新鲜空气,常通风换气是非常必要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4%以上,白灵菇原基很难出现,发育受阻,易产生畸形菇。从栽培经验看,白灵菇子实体生长阶段对
氧气的需求量超过一般菇类。栽培环境通风不良使
子实体菇柄增长,影响品质。但无论哪个生产阶段其通风换气必须是温和的,主要是温度和风速和谐一致。
pH值要求
白灵菇自然生长环境土壤为微碱性,pH值为7.8,白灵菇菌丝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酸性5.5至6.5。原种栽培中考虑由于高压灭菌时pH值往往下降到0.5分值,则配料时pH值应在7左右。栽培
菌棒的配料最适合在6.5至7.5之间,各种培养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pH试纸测定。
栽培技术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
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材料:主料有阔叶树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等。辅料有麸皮、玉米粉、黄豆粉、
石膏粉、酵母粉、糖、
碳酸钙等。
二、栽培方式:袋栽、覆土墙栽或瓶栽等。
三、栽培季节:白灵菇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10℃-22℃。
四、原料配方:
1.棉籽壳99%、石灰1%。
2.杂木屑50%、棉籽壳28%、麸皮20%、碳酸钙1%、
过磷酸钙1%。
3.棉籽壳78%、麸皮20%、石膏1%、糖1%。
4.玉米芯60%、棉籽壳20%、麸皮肤皮18%、石训1%、糖1%。
五、菌袋制作:白灵菇可以用生料进行栽培,也可采用熟料栽培。
1.采用宽17cm-20cm,长35cm-40cm的聚丙烯或
聚乙烯塑料袋。
2.将原料按一定配方加入混拌均匀,加水比例通常为1∶1.3。
3.培养料混拌均匀后,尽快装袋,每袋装干料约重0.3-0.5千克。
4.装袋后及时装锅灭菌,高压126℃温度下维持70-90分钟,常压100℃温度下维持12-16小时。
5.灭菌后将菌袋冷却至室温。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按常规
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每瓶栽培种接种20袋。
6.接种后移入培养室
培育菌丝。要求室温22℃-26℃,通风避光、35-40天菌丝可以满袋。
六、菇期管理:
1.菌丝满袋后移入出菇场地内,揭开两端袋口,根据外界温度摆放5-10层。
2.增加环境湿度。采取喷雾的方法使菇场环境湿度增至85-95%。
3.保持菇场通风良好,光照以散射光为主。
4.在10℃-15℃的条件下,10-20天菌袋两端可以形成白灵菇的小菇蕾。
5.菇蕾形成后,增加通风量,维持环境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不宜超过95%。
七、采菇:在正常温度下,从幼菇形成到白灵菇成熟约需10天左右,气温低白灵菇生长慢,但菇质密,质量好;气温高则生长快。白灵菇成熟时,
菌褶分化完全,菌盖平展,菇体开始变黄。应在成熟初期及时采收。八、采菇后的管理:
1.采完一茬菇后,停水1-2天,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然后再进行喷水管理。
2.可以将出过一茬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膜进行覆土,用土壤将菌袋掩埋,但菌袋一端宜露出土层1厘米左右,防止出菇后菇体上沾上土粒。
3.菌袋内缺水时应采取补水措施。
4.白灵菇的同一菌袋可采菇2-3茬,生物学效率可达50%-80%。
栽培技术
栽培时间
反季节栽培的接种期在6-7月,经过20-30天发菌,于7-8月越夏,9月底至10月出菇。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棉子壳94%,玉米面2.8%,石膏1%,右灰2%,尿素0.2%。
【配方二】:棉子壳40%,木屑40%,麸皮10%,玉米面8%,糖1%,石膏1%。以上配方水分含量保持在60%-65%。
调配发酵
将易溶于水的糖、尿素等在水中溶化,其余原料混合后加水反复拌匀,堆成宽1-1.5米、高1.2-1.5米、长度不限的梯形堆。堆上每隔30-50厘米打一透气孔,其孔径为7-10厘米,每侧各打2排透气孔。堆上面盖薄膜保湿,堆下部留30-50厘米不盖薄膜。当堆温升为65℃-70℃时进行翻堆,发酵7-10天,翻堆3次。
装袋
白灵菇均采用袋栽。栽培袋由厚0.04-0.06厘米的
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制成,宽15-17厘米、长35厘米。装袋前把发酵好的培养料进行调水,使其水分含量保持在60%,pH值保持在7.5-8.5。装袋时,先把袋口一端扎好,将培养料均匀装入袋内,每袋装培养料0.95-1.05千克。
灭菌
装好的料袋,高压灭菌2-3小时,常压灭菌10-18小时。灭菌后,取出料袋放在接种室或干净的地方降温。
接种
当袋温降至30℃时,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打开袋口,在无菌操作下从两端或一端接入菌种,接种量为培养料的10%。
发菌管理
接过种的菌袋搬入培养室,叠放于床架上。培养室在放入菌袋前喷多菌灵消毒,放入菌袋后,每5-7天喷药消毒1次。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2℃-27℃,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避光培养。发菌10-15天,当两端的菌丝布满料面时,进行翻堆。培养35-40夭菌丝可发满袋。
菌袋越夏
菌袋放入越夏场所后,应定期检查湿度并进行通风。待秋季气温转凉时,将菌袋移入菇房进行管理。
短育栽培
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该后熟期往往成为不少菇农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根据菌丝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80天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采用短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如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就是很现实的做法,在0℃~10℃环境中维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当菌袋色泽放入冷库前更加洁白,敲击时发出空心木的声响,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时,即可将其移出冷库,置入塑料大棚中,尽量提高棚温,加大湿度,给予适量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约一周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此后应尽量降低温度,待其现蕾。一般该时段约在11月中旬前后,棚温保持15℃以下并不费多大力气,只要覆盖好草苫,加强早晚及夜间的通风,同时加强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即可。仅需1~2天短时10℃以下,菇蕾很快形成。一般每个出菇面仅有1~3个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给予疏蕾处理,只保留1个,常规条件下,即可长出个大、均匀、端正、色白的优质菇品。.
饲养管理
成菇期
白灵菇菌盖直径达4厘米即进入成菇阶段,成菇阶段可根据客户对白灵菇产品形状要求采取不同管理措施。
(1)律状白灵菇管理措施温度控制在8℃~12℃之间;光照强度在50~200勒克斯;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空气相对湿度越低,产量越低,但提高白灵菇的耐贮运性,延长货架寿命和贮存期(保鲜期);空气相对湿度越高,产量越高,但缩短贮存期和货架寿命,耐运性也差。这样生产出的白灵菇,菌盖肥厚、菌盖直径小、菌柄粗壮。
(2)伞形白灵菇管理措施温度控制在 12℃~20℃之间;加强光照,把光照强度控制在200~1500勒克斯;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这样生长出的白灵菇盖薄、片大、质量好。
幼菇期
当白灵菇原基膨大至直径2厘米时,可将袋口多余塑料剪去或像挽袖口一样向下挽起,使原基露在空气中。如栽培袋内侧有边壁菇,应及时在其周围用刀片将塑料切成十字形开口,使菇体露出。幼菇阶段温度应尽量低些,控制在12℃~1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并且少通风、勤通风,切不可对流通风,防止造成死菇;光照对子实体形状有较大影响,光线越强,子实体越粗壮,光线越暗,子实体越细长,一般在800勒克斯光照下,子实体形状正常,经过3~5天即进人成菇期。
储运保鲜
储藏特性
与其它菇类相比,白灵菇属耐储藏品种。新鲜的白灵菇具有极强的呼吸作用,一旦离开
培养基,采后2-3天内菇体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变褐,继而整个菇面发黄变褐,风味也随之劣变,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延长鲜菇运输与上市时间,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影响白灵菇采后储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氧气及
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低温、高湿、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环境可抑制酶与微生物的活性,延缓
呼吸作用与生化反应,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菇体的保鲜期。白灵菇储藏较适宜温度为-5℃至0.5℃。高于此温度范围会加速菇体内各种生理作用的进行,加快变色与衰老,也有利于各种病原菌活动,导致腐烂加重、加快。过低的温度又会使白灵菇产生冷害或冻害。相对湿度以95-100%为宜,相对湿度低于90%即会出现失水
褐变。低氧与高二氧化碳对白灵菇储藏保鲜也十分有利。
工艺流程
适时采收→分级修整→表面风干→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或筐中→置入-1℃至0℃冷库充分预冷→扎口→上架或码垛
技术要点
1、采收:采收前一天菇棚停止加湿,最好将菇棚通风1-2小时,使菇表面略显干燥,增加菇体柔韧性,以利于采收和储藏。
应遵循先熟先采程序。采收过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品质欠佳,影响产量;采收太迟,子实体易老化,直接影响储藏与保鲜质量。白灵菇采收标准: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最佳。要轻采、轻拿、轻装,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单菇重150克左右时最受市场欢迎,售价也较高。
2、分级修整:选择菌盖完整、菇色洁白、菌肉坚实致密、菌盖直径7-15厘米、无病虫斑及机械伤的白灵菇,菌柄切削平整,柄长不超过2厘米。采收后应尽快进行分级处理,用利刀削
平菇柄,削菇柄时尽可能不要让培养基黏附在菇体上,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将规模基本一致的分为一类,并剔除畸形、破损以及带病虫的菇体。
3、表面风干处理:将削拣分级好的菇体盛放在透气的塑料筐内,单筐盛放不宜太多,切忌大筐堆放,移至阴凉通风处风干30-40分钟,去除表面水分,用专用保鲜纸包裹好备用。也有的采用保鲜剂处理进行储藏保鲜,即采用0.01-0.02%
山梨酸钾或
苯甲酸钠或0.1-0.5%
焦亚硫酸钠漂洗3-6分钟,进行保鲜剂处理。采后必须及时处理,否则效果不理想,而且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4、预冷:分级完成后,应及时入冷库预冷。将经过分级修整后的鲜菇放入塑料筐中,及时移入0-1℃冷库中充分
预冷,一般以15-20小时为宜。预冷时切忌堆堆,不要直接收入保鲜箱内,避免形成堆温延长预冷时间,加速菇体
褐变,降低保鲜效果。
5、包装:预冷完成后,将菇体分装在气调保鲜袋内,盛放在周转筐或纸箱内,每箱重量以5公斤为宜。采取
品字形码垛,确保各个箱体之间有良好的通气风道,以防形成积温,造成局部保鲜温度升高,造成储藏保鲜过程中菇体变褐,甚至腐烂。由于白灵菇较耐二氧化碳,因此储藏期间不用换气,袋内高二氧化碳浓度可较好地保持白灵菇品质与光泽。
6、冷藏与储运:适宜低温是白灵菇储藏保鲜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将经过
预冷和各种处理的白灵菇在冷库中码垛或上架,于0-3℃条件下储藏,储藏期间保持温度恒定并定期检查。在上述条件下保鲜期可达40-50天。
如果销售路途较近,可采用保鲜箱包装,出库前应提前在冷库内装好箱,这样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形成太大的温差。如在菇体表面形成结露,会很快引起
褐变或在销售过程中出现腐烂。如果需长途运输,最好采用冷藏车,提前检查冷藏车的制冷系统是否正常运转,将车体预冷后装车,确保温差最小,从而确保储藏运输过程中的保鲜效果。
病虫防治
无公害病虫防治
搞好综合防治工作 白灵菇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具体应把好
菌种质量关,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搞好菇场环境卫生,使用前消毒灭菌,工具及时洗净消毒,废弃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并进行彻底灭菌,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菇房放风口用防虫网封闭;对蕈蚊类
虫害,利用电光灯、粘虫板进行诱杀。菌丝培养阶段 菌丝培养初期培养料发生杂菌感染,应拣出打碎,拌入新料,重新灭菌、接种:中期培养料发生严重杂菌感染,要拿到远处烧毁;后期培养料底部发生局部杂菌感染,可继续留用出菇;栽培袋棉塞发生红色链孢霉感染,应及时用湿毛巾覆盖后移出培养室,并进行烧毁处理;清除感病菌床或菌块,带到室外深埋,并在感病区域及其周围喷洒50%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出菇阶段 出菇阶段栽培袋出现局部杂菌感染。可用石灰抹涂感染部位,使之继续出菇;栽培袋
杂菌感染较严重者,应取出烧毁,以免影响其它栽培袋;发现菇蝇时应加强菇房通风,降低菇房与培养料湿度,有条件的门窗应加装防虫网,菇房内使用黑光灯诱杀。在栽培期间,不得向菇体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采收
当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孢子未大量释放时采收。采收方法是成丛采收,一般一手握住菌盖,另一手按住菌袋,轻轻采下。要轻采、轻拿、轻装,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然后用刀片削平菇柄,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并剔除畸形、破损和带病虫的白灵菇。要求菌盖完整,菌盖直径(手掌形) 7一13厘米,菇色洁白,菌肉坚实,柄长不超过3厘米。
干制
(1)晒干法自然干制法可分为晒干和阴干。利用太阳能晒干,可节约能源,保护
维生素D不被破坏。晒干时,一般选择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风良好的地方,因为通风能加速水分蒸发,缩短晒干时间。操作时,将鲜菇切片摊放在竹席或竹帘上,也可摊在专门筛框上,厚薄整理均匀,不能重叠。晴天3~5天便可晒干。晒干时间越短,子实体干制质量越好。
(2)烘箱子制法日晒干制法虽然方便,但受自然环境限制,因此可用自制烘箱干制。将白灵菇切成片,摊在烘筛上,均匀摊平,不能有厚有薄或重叠。将摊好鲜菇的烘筛,放入烘箱内,再在烘筛底部放进热源。烘箱烘烤温度不能太高,一般控制在40℃~50℃之间,白灵菇鲜片烘干大约需6~8小时。烘干的白灵菇于片,含水量应在13%以下,最低可达8%。白灵菇鲜菇烘干率大约7:1,即7千克鲜菇可烘干片1千克。
易乱现蕾现象
白灵菇易乱现蕾,即不在菌袋两头正常现蕾,在菌袋中间出现菇蕾,对产量影响很大。
注意以下四点能有效防止白灵菇乱现蕾。一是菌袋装料要规范。尽量将料袋装匀、装紧,不留空隙,尤其是手工装袋更要严格把关。二是菌丝后熟要充分。发菌阶段保持避光培养,温度相对恒定,完成初步发菌后保持原条件继续后熟培养。后熟期间不能突见强光,不能移动菌袋,直至完成现蕾前的所有准备。三是保持偏低的温度。棚温保持在 4℃~15℃,最适温度为8℃~12℃。棚温高于16℃时,菌袋两头的出菇能力会受温度影响而降低。四是棚室湿度要均衡。打开袋口后菇棚湿度保持在 80%~95%,如果湿度低于70%,两头出菇部位的基料表面很快失水,导致现蕾困难,充分成熟的菌丝必将从其他部位出菇。
营养价值
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白灵菇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占干菇的20%,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
医药价值
白灵菇还具有一定的医药价值,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和防治妇科肿瘤等功效。白灵菇的药用价值很高,它含有真菌多糖和维生素等
生理活性物质及多种矿物质,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食用价值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
适用人群
一般人皆可食用,尤适宜患胃病、伤寒、高血压、
动脉硬化、儿童偻病、软骨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病等症人群。
注意事项
影响白灵菇商品价值
是出菇率低、出菇慢。一般有多年经验的技术较好的栽培户,较大规模栽培出菇率可达90%左右,经验不足的栽培户出菇率则在70%~80%,甚至更低。而且出菇缓慢,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130天。
出菇快慢不一,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先后出菇时间可以相差1个多月。
不出菇,接种后数月,菌袋不现菇蕾,
出现高脚菇、畸形菇。常见的畸形菇有“拳头状”、“花瓶状”、“牛舌状”、“麻脸状”、“蝴蝶状”等。
白灵菇不能正常出菇的原因
接种时间延误,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
生殖生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菌袋不出菇。
培养料配方不科学,会使白灵菇发菌不正常,如果养分积蓄不能满足营养生长时,就难出菇。
发菌期翻堆不及时,使菌丝严重缺氧,导致袋温、室温骤增,造成底层菌袋“烧菌”,严重影响出菇。翻堆次数太少,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会造成出菇不一致。
后熟培养不当。菌丝长满袋后应进行后熟,若此时就开口喷水,会使出菇延迟:有的后熟期室内湿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导致出菇期推迟:也有的因室内光照直射菌袋,造成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增厚,养分消耗,影响后熟。
低温刺激不到位。菌袋生理成熟后,还需要0~13℃的低温和变温刺激,逼原基形成,分化菇蕾。有的菌袋成熟后,没及时进棚。留在室内恒温培养,延误了出菇期;也有的在菌袋进棚码垛后,自然气温已达到0℃,虽能满足低温刺激,但为了创造温差条件,有的采取无限时蒸气加温,使垛内菌温聚集不散而烧菌,结果成批不长菇。
畸形菇、高脚菇产生的原因
高脚菇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菇棚通风不良,温度过高,造成菌柄徒长:其二是现蕾过多,疏蕾太迟造成。解决办法:出菇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应在菇蕾长至小钮扣大小时及时疏蕾。
产生畸形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栽培场所空气不流通,造成严重缺氧,致使好气性的白灵菇变成畸形。理想的菇棚应为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菇棚两端门膜应能开能闭,有利于纵向空气对流;棚顶应用无滴膜加草帘或遮阳网。
采用墙式堆码,袋身出的菇必定畸形,毫无商品价值,还会造成养分损耗,使袋口出的菇产量大大降低。
配料营养缺陷,如配方中原辅料受潮霉变,养分降解:培养基酸败: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脱水等,均会使产出的菇盖薄、波边状,或不展盖、颜色偏黄。
催蕾时间和技术不到位,菌丝生理未成熟就进人人为催蕾,造成早产畸形。低温蹲菌期不足。温差刺激不够,导致子实体发育受到抑制而变形。要避免光线直射。以免水分蒸发、原基萎缩或菇体裂成花菇纹。
未及时疏蕾。菇蕾太密不及时疏蕾,出现蝴蝶形,侧向呈长牛舌状、驼背菇等变异形态。疏蕾能确保产品朵形和质量,是栽培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
长菇期管理不善,常因温、光、气调节不好,导致菇体发育畸形、侧长,或驼背,或盖面凹陷,或斑点麻脸。色变,以及采收过期,菇体超大,不符合等级。出菇期间管理上要做好“三协调”:一是加温与保氧协调,出菇要求最适温度13~18℃。北方产区,白天引光增温、罩膜保温,夜间可采取在棚外燃烧、蒸汽进棚升温。但要注意通风,以免缺氧导致菇体变形:二是增湿与通风协调,长菇期要求相对湿度85%~95%,需要喷雾化水增湿:同时结合通风,以免棚内缺氧,或水滴落在菇面上引起白灵菇盖面凹烂麻脸。三是引光与保湿协调,长菇期需要散射光,棚顶草帘之间需拉开6~10厘米,让阳光照进棚内,创造“三分阳、七分阴” 的环境。但切忌光线过强,以免造成水分蒸发、菇体裂花。因此,睛天棚内菌墙间的作业道应保持浅度蓄水,使光线进棚后,水蒸汽上升。增加空间湿度:早、晚可向空间喷雾增湿。
【环境要求】
1、营养要求:可利用阔叶树木屑、棉子壳、玉米秸、玉米芯、甘蔗渣、稻草、菌草等为主要栽培原料,麸皮、石膏、蔗糖、碳酸钙等为辅助原料。
2、温度要求: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35℃以上菌丝停止生长,原基分化温度为0~13℃,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3~18℃。
3、湿度要求: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含水量以60%~65%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95%为宜。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菌盖表面易发生龟裂。
4、酸碱度要求:菌丝可在pH为4~11的培养基上生长。
5、光线要求:白灵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6、通风要求:白灵菇是好气性菌类,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尤其是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若菇房通气不良,容易产生畸形菇。
【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我省一般9~10月制袋培养,11月至翌年4月出菇,工厂化调温菇房可全年栽培。
2、培养基配制 参考配方(1)杂木屑50%、棉籽壳28%、麸皮20%、碳酸钙1%、蔗糖1%;(2)棉籽壳39.5%、杂木屑38.5%、菌草粉10%、麸皮10%、石膏1%、蔗糖1%。主料在干料状态下混合均匀,再将溶于水的辅料溶解在水中,用机械或人工搅拌均匀,将含水量调节至65%~68%后即可装袋。
3、装袋、灭菌与接种 栽培袋可采用17厘米×33厘米的聚丙烯或
聚乙烯塑料袋。装袋时要松紧适中,每袋装干料0.5公斤左右,整好料面后在中心打一接种穴,套上套环塞好棉塞,套环要离料面3~5厘米。采用高压灭菌0.15兆帕保持1.5~2小时,常压灭菌100℃下保持l2~16小时。灭菌后料袋的温度降至30℃以下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菌种要均匀分布在料面上,并让部分菌种落在接种穴内。
4、培养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培养室黑暗培养,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前期少通风,接种后一星期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60分钟。菌丝满袋后还要进行后熟培养,适当降低培养室温度,保持18~22℃为宜,增加通风时间并给以一定的散射光照射,生理后熟阶段大约需要25~35天时间。
5、出菇管理 (1)催蕾:要采用低温、变温和光照强度变化进行袋内催蕾。白天给予散射光照和晚间全黑暗的光照强度变化刺激,温度白天控制在13~15℃,晚间6~8℃的变温刺激直至原基形成。(2)疏蕾:当原基长到2~3厘米大时开袋并进行疏蕾,每袋保留1~2个健壮的菇蕾,菇蕾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使之能正常发育,达到优质高产。(3)温湿度管理: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出菇室的温度控制在13℃~18℃,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喷水时不要将水直接喷在菇体上。(4)通风: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应加强通风,每天通风3~4次,每次0.5~1小时,以保证供给充足的新鲜空气,减少畸形菇发生,同时应给予一定的散射光,促进子实体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