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狮子柱头
印度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收藏的文物
阿育王狮子柱头高2.1米,约公元前273年,现收藏于印度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
印度
是四大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并列为古代世界三大文化体系。印度的艺术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大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独具特色,又自成体系,对亚洲其他各国的艺术均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持续的外族入侵、复杂的人种和宗教的更迭,印度的艺术也体现出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一个风格演变的过程。由于宗教在古代印度的特殊地位,所以印度的艺术本质上基本是宗教的。在伊斯兰教入侵以前,古印度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印度教,印度美术也被分为佛教美术和伊斯兰教美术。
公元前322 年,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起来,历史上称为孔雀王朝。到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育王时代,佛教被尊为国教
建筑雕刻艺术
思想基础是印度的佛教教义。宣扬宗教是印度古代王朝的重要政治需要。尤其自公元前273年登记的无忧王(即阿育王)开始,佛教的作用已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摩揭陀的难陀王朝于公元前322年被推翻后,反外族侵略的战争以及随后的领土扩张战争,使人民死伤惨重。无忧王在位40年,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吞并羯陵伽。这位君主在一个摩崖诏书中写道:15万人从那里被掠走,10万人被屠杀,而且还有比这个数目大许多倍的人死亡。这使他顿然产生深刻的反思,似乎从此颖悟了人事纷争的本质,决意放弃武力,毅然皈依佛教。其实,这是统治者欲改变既定策略,择其善者行事而已。他领导佛教僧团,利用它来达到更大的政治目的。后来,他召集佛教徒在华氏城集会,反对佛教的宗派主义纷争,使其统一成为印度正宗的佛教政治。
无忧王
通过兴建庙宇来巩固佛教的阵地。这时,由于印度与西北方域外的交流频繁,希腊人与波斯人得以进入印度从商。随着通商渠道的畅通,也接连不断地传来了新的技术与新的艺术,特别反映在建筑与雕刻上就犹为明显了。这一件阿育王狮子柱头圆雕,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艺术例证。
所用的材料
过去印度的建筑家所用的材料多系木材、象牙、粘土之类,易腐蚀、变质,因而遗留下来的不多。无忧王时代则改用石材,尤其是建筑物的柱子采用独石或者磨光的砂石,柱头雕刻技艺精到,风格独异。这一件雕刻柱头出土自北方邦萨拉那特。是以磨光的砂石制成,它也是现存这一时代建筑雕 刻中保存最好的一件艺术遗迹。当它陈列在萨拉那特博物馆正厅时,观者顿觉四壁生辉。
外形描述
这件柱头雕刻作为无忧王时代的纪念柱,上面镌有诰文,证明原来是被竖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的。现建
筑已无存,柱子已断裂。柱头的最上端雕刻着四只背对背面向四方的雄狮的前半身雕像。雄狮作得威武雄壮、强劲有力;四只雄狮的下面是线盘与饰带。呈圆周的饰带上雕刻着高突的浮雕动物像。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一只老虎,四种动物之间均以象征佛法的宝轮相分隔。再下面是钟形的倒垂莲花雕饰,饰纹整饬而又华丽。
这种灰色硬质岩石上带有麻点,但由于雕刻的各部位被打磨得精光溜滑,石质显得透明如玉石一般,十分惹人眷爱。 在公元前3世纪时,印度竟有如此高超的雕刻技艺,而且装饰特征颇具希腊风味,正说明了印度的雕刻家们敢于吸收外来的艺术成分,为自己的民族艺术所用,以丰富自己的雕塑语言。 柱头上雕刻的象、马、老虎、瘤牛等动物,是印度史前雕刻的传统题材。西欧学者们以往认为它们象征四个方位。因为这些兽类是婆罗门教诸神所用的四种坐骑。然我国学者认为,这四种兽类不过是代表一种力量,它反映了在孔雀王朝时代的帝国的强盛。
这尊雕塑出土于萨拉纳特,原本是一根高约12.8米的独石圆柱的柱头,柱身已经断裂,但柱头保存完好。这是四只一组的圆雕狮子,背靠背,颈脊相连,面向四方,前肢挺立在圆鼓型的顶板之上,顶板四周雕刻有浮雕大象、奔马、瘤牛和老虎四只小动物,两两用法轮隔开。再下面是钟形的倒垂莲花雕饰,整齐而华丽。四只雄狮轮廓鲜明,均衡对称,头颈和胸部的鬣毛如火焰般排列,眼睛呈三角形,流露出古代波斯文化影响的痕迹;整个雄狮威武雄壮,强劲有力。雕刻这一雕像采用的是浅褐色的楚那尔砂石,表面高度磨光,象镜面一样光滑、圆润,如玉石般透明,增强了整个作品既粗犷又细腻、既雄浑又柔和的审美效果。原来石狮的背上驼有代表佛法的大法轮,但已遗失。
意义
这尊雕塑显示了古代印度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塑技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印度广为吸收外来艺术语言丰富民族文化的特点。阿育王石柱柱头是印度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为后世的印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阿育王石柱.佛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3 10:36
目录
概述
印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