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基亚陵是桑海帝国皇帝阿斯基亚·穆罕穆德一世的陵墓,位于现今马里的加奥。传说阿斯基亚·穆罕穆德通过埃及去麦加朝圣的路上,对埃及的金字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决定回去也为自己建造一座金字塔形的坟墓。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阿斯基亚王陵
Tomb of Askia
入选时间:2004年(2012年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
地理位置:N16 17 23.280 E00 02 40.416
遗产面积 : 4.24 ha
缓冲区面积: 82.7 ha
遗产编号:1139
遗产描述
阿斯基亚陵(Tomb of Askia)是桑海帝国皇帝阿斯基亚·穆罕穆德一世的陵墓,位于现今马里东部的加奥。阿斯基亚陵包括一座泥土金字塔形坟墓、两座清真寺、一座公墓和一片场地,是西非泥造建筑的代表。在非洲古典文明中,桑海文明仅次于埃及文明。7世纪时桑海人在登迪建立了小王国,1137年迁都加奥,先后臣属于加纳帝国和马里帝国,逐渐皈依伊斯兰教。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Sunni Ali,1464-1492年在位)即位后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桑里·阿里死后,他的外甥穆罕穆德·杜尔(Muhammad Turay)夺取了王位,是为阿斯基亚·穆罕穆德一世,开创了
阿斯基亚王朝。
阿斯基亚陵墓本身全部是由泥砖造成,呈长14米宽18米的矩形。四面分别对准东南西北四方。泥土金字塔形的坟墓分为三层,17米高。土质外墙倾斜向上,有许多树桩、木桩突出。这些突出物主要是用来作为永久脚手架,以方便泥水匠经常在上面涂灰泥,弥补雨季时被冲走的泥土。这是西非泥造建筑共有的特征,但相比于西非其他宏伟建筑,阿斯基亚陵的突出物的排列显得杂乱无章。
2004年根据
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v),阿斯基亚王陵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i):阿斯吉亚王陵反映了当地建筑传统的方式,为了回应伊斯兰的需求,吸收来自北非的影响,创造了一个横跨整个西非萨赫勒地区的独特建筑风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阿斯吉亚王陵给人印象深刻的17米高的金字塔形建筑,由桑海帝国国王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于1495年建于首都加奥。由这个王陵可以看出15世纪至16世纪这个帝国的强大、富裕和繁荣。当时,桑海帝国控制了横跨撒哈拉的贸易,特别是盐和黄金。它也是西非萨赫勒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泥土建筑传统的范例。阿斯基亚王陵包括了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聚会场地。这些都是在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从麦加回来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并将加奥作为首都后建造的。
简介
阿斯基亚王陵包括了
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
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集会场地。这些都是在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从麦加回来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并将加奥作为首都后建造的。给人印象深刻的17米高的
金字塔形的建筑阿斯基亚王陵,是由桑海帝国的国王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于1495年建于首都加奥。由这个王陵可以看出在15至16世纪这个帝国的强大、富裕和繁荣。当时,桑海帝国控制了横跨撒哈拉的贸易,特别是盐和
黄金。
文明文化
桑海文明
在
非洲古典文明中,桑海文明仅次于埃及文明——学者杜波伊斯对桑海文明的评价。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黑非洲(指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或称中南
非洲)起步不晚,但由于地理的阻隔等诸多原因,直到中古时期,多数地区还未摆脱原始状态。但从5到16世纪,中南
非洲也发展出一系列王国和帝国,这些国家具有以下特征:广泛的与
北非的跨撒哈拉贸易、庞大的常备军和有效的征税系统。
建立邦国
早在公元七世纪,桑海人就在尼日河北岸的登迪建立邦国,因此,桑海作为一个王国的出现,与加纳王国同样古老。桑海王国最初的国都为库吉亚,地处当代马里共和国和尼日共和国的交界处。十一世纪初叶,桑海统治者将都城迁至
商业城市加奥。日益强大的桑海越过浩瀚的
撒哈拉沙漠,与遥远的
北非和地中海发展起了相当广泛的贸易关系,甚至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
西班牙运来的。当加纳和马里相继称霸西
苏丹地区时,桑海曾先后成为他们的藩属。
独立王国
然而,桑海民族具有长期独立王国的传统,他们不甘于被外人统治的地位。当
马里帝国由于内乱而遭到削弱时,桑海于十四世纪下半叶脱离马里帝国,并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湾以西地区扩张。15世纪中攻占
廷巴克图,正式统一西非洲。
桑海国王鼓励
商业发展,
商业大扩展使城市文明在整个西
苏丹萨赫勒地区得到了发展,
廷巴克图、杰内和加奥是桑海帝国最大和最重要的三座城市。
廷巴克图是帝国的
经济重镇和文化中心,也是整个
苏丹地区的圣城,在当时的伊斯兰教世界中享有盛誉。据文献记载,十六世纪中叶,
廷巴克图有一百八十多所教授
《古兰经》的学校,极像一座大学城。杰内在
经济和宗教方面与
廷巴克图有密切联系,是
苏丹内地最重要的黑人聚居地,那里高耸着威严的
清真寺,可称为苏丹艺术的明珠,也是南方的大市场。加奥则是政治首都,比其他城市更古老。
建立小王国
7世纪时桑海人在登迪建立小王国,后迁至加奥,先后臣属于加纳帝国和
马里帝国,逐渐皈依伊斯兰教。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即位后沿
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
马里帝国中心城市
廷巴克图,正式建立
桑海帝国。桑海最盛时期领土西至大西洋,东至豪萨人区域,北至
摩洛哥南境。穆罕默德·杜尔死后国家陷入内乱,1590年,
摩洛哥军队入侵,占领加奥、
廷巴克图等地,桑海帝国瓦解。
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桑海人不仅取代
马里帝国的霸主的地位,并进而成为西
苏丹历史上版图最大、国力最强的大帝国。桑海文明的世纪代表着古代
非洲黑人文明辉煌的颠峰,使桑海帝国在伊斯兰世界享有盛誉。十五世纪起,桑海逐渐形成一个强盛的帝国,取代了
马里帝国在西
苏丹的霸主地位。最终发展成为
非洲历史上最大的文明古国,面积几与欧洲相等;之后的西
苏丹地区乃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一直未曾出现能与之相比的庞大帝国。不仅如此,桑海帝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备、文化学术的繁荣,在
撒哈拉以南非洲古代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桑海帝国代表着古代黑人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后的辉煌。
阿斯基亚王
穆罕默德·杜尔
15世纪兴盛起来的桑海帝国是
西非古代国家的集大成者,而穆罕默德·杜尔则是这个帝国最强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系列改革留给了后人许多遗产,影响直至当代。正因为如此,穆罕默德·杜尔在本排行榜中黑非洲的帝王中,位列第一。穆罕默德·杜尔是桑海帝国阿斯基亚王朝的建立者。他的舅父索尼·阿里(1464—1492年在位)是索尼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经过不断的征战,灭掉了曾经的宗主国
马里帝国。穆罕默德·杜尔在舅父的朝廷中担任高级将领,也立下了一系列战功。索尼·阿里死后,由其子巴罗即位,但不到一年,就被树大根深的穆罕默德·杜尔篡夺了帝位,结束了索尼王朝的统治。其时,杜尔已年届50,可谓大器晚成了。
改革
穆罕默德·杜尔上台之后,便着手实行改革。首先是改革
军制。索尼王朝时代,实行近似于义务兵役制的“全民皆兵”制度,表面上兵力众多,但战斗力低下,且严重妨碍农业生产。杜尔实行了军队的职业化、精简化,并吸收被征服民族入伍,完善步兵、骑兵、水兵的设置。接着,杜尔继续了索尼王朝的征服战争,经过十年征战,建立了一个“东到
阿加德兹,南抵
尼日尔河河曲,西至
塞内加尔河上游,北部深入撒哈拉大沙漠”的庞大帝国。其统治领域囊括了
西非最富庶的平原地区,超过了
马里帝国的全盛时期。穆罕默德·杜尔也因此被尊称为“阿斯基亚大帝”。
穆罕默德·杜尔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设立了直属皇帝的各部大臣,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杜尔任命他的亲信担任。他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
尼日尔河上游的运河,开发矿藏,统一帝国的度量衡,保护商路的畅通和商旅的安全。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
经济也达到全盛。但必须指出的是,桑海帝国是一个
奴隶制十分发达的国家,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的血汗上的。
宗教
穆罕默德·杜尔是真主安拉虔诚的信徒,
先知穆罕默德忠实的追随者。索尼王朝时代,在宗教方面延续
西非土著的崇拜精灵、相信万物有灵(有点类似于“泛神论”),因此引起了穆斯林商人的不满,而穆斯林在桑海帝国的跨沙漠贸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对帝国
经济有很大影响。穆罕默德·杜尔登基之后,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厚待伊斯兰学者和商人,他在1497年到1498年,在一千名步兵和五百名骑兵的护卫下,穿越浩瀚的
撒哈拉沙漠,到圣城
麦加朝拜,并施舍了30万金币的经历,在伊斯兰教世界中成为美谈,他也因此被伊斯兰教世界承认为
西非地区的哈里发。
对伊斯兰教的提倡,使桑海帝国更好地接受了来自北方的先进文化。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文化出现了一时的繁荣,特别是在1492年
西班牙的最后一个伊斯兰堡垒格林纳达陷落后,大批的伊斯兰教学者南逃,被穆罕默德·杜尔收留厚待,更促进了
西非文化事业的发展。
廷巴克图城,成为
西非文化的中心,桑戈尔大学,则成为学术的中心。但像历史上不少历尽辉煌,却晚景凄凉的帝王一样,杜尔晚年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优柔寡断而遭受劫难。在年事已高的杜尔双目失明后,主持大政的是权臣福隆,在福隆的支持下,杜尔准备立他所喜爱的幼子巴拉为嗣,结果长子穆萨首先发难,流放了福隆,废黜并放逐了杜尔,自立为帝,但不久就在兄弟们的激烈争夺中垮台。1537年,杜尔另一个儿子伊斯迈尔夺得帝位,迎回了94岁高龄的杜尔,杜尔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得以再享太平。
历史评价
公元一五一五年桑海的属地豪萨独立,帝国出现危机。一五一九年,杜尔的弟弟,多年尽心竭力辅佐王兄的奥玛尔孔迪亚加去世,更使他丧失了控制王朝的能力。一五二八年八月,杜尔被其长子穆萨废黜。桑海帝国政治制度弱点之一是没有明确的王位继承制度,此时这一弱点尤显突出。穆萨登基后残酷迫害反对他称王的弟弟,激烈的权力斗争发展成内战和屠杀。多年的继位危机和叛乱之后,由杜尔的另一个儿子伊斯迈尔登位。
传至达乌德皇帝(Dawud,一五四九一五八二在位)时,桑海帝国一度中兴,达乌德统治桑海三十三年。他重组军队,平定边界地区的一些叛乱,收复了内乱时期失去的地盘,重振杜尔统治时期的国威。达乌德笃信伊斯兰教,他给穆斯林学者大量土地、奴隶、
谷物、牛和布匹;重修了
清真寺,使
廷巴克图的繁荣达到了顶点。
达乌德皇帝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又展开王位之争。桑海帝国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一五八八年西部各省在混乱中分离。一五九○至九一年,
摩洛哥国王乘桑海内乱,派遣四千人的远征军跨越
撒哈拉沙漠入侵(
汤迪比战役)。由于控制撒哈拉商道之争,
摩洛哥视桑海帝国为夙敌。强盛时期的桑海,将势力和影响扩展到
摩洛哥的食盐来源地塔加扎和塔奥迭尼,几乎接近摩洛哥的边境,打破了横贯撒哈拉贸易的
商业均势。对此
摩洛哥人怀恨已久,桑海内乱为摩洛哥王国复仇提供了良机。此时桑海帝国的骑兵和
弓箭手数倍于敌手,但是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无力御敌。
摩洛哥军队大败桑海军队,先后进占
廷巴克图、加奥和杰内等城市,桑海帝国就此解体。从桑尼阿里于一四**年登位算起,到一五九一年
摩洛哥兴兵入侵为止,桑海帝国共历时一百二十七年。
尽管桑海帝国覆灭了,但桑海人的国家仍然存在。他们此后退回到南方的
尼日河沿岸的原居住区登迪地区,延续着他们传统的生活。直到当代,
尼日河沿岸的狭长地带从
廷巴克图一直延伸到尼日利亚西北部边境,依然居住着近百万曾建立历史上大帝国的桑海人的后裔,他们大都是
农民或渔民。先祖的光荣和昔日帝国的辉煌依然在他们之间传诵,激励着他们为生存竞争而勤奋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