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阿拉贡
法国诗人、作家、政治活动家
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1897年10月3日—1982年12月24日),法国诗人、作家、政治活动家。年轻时学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陆军医院服役。1920年弃医从文,成为超现实主义派作家。
作者简介
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1897-1982年),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小说家。半个世纪以来,创作的大小作品百种以上,在西方广为流传。毕业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当医助。因作战勇敢而被授予勋章。战后参加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1927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31年出访苏联,转向社会现实主义。曾多次参加法共中央机关报人道报》编辑部的工作。1937年任法共刊物《今晚报》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获军功勋章。法国沦陷后,转入地下参加抵抗运动。1953~1972年任《法兰西文学报》主编。1957年获“列宁和平奖金”。写有诗集20余种,小说10多部、文艺理论、杂文和政论集多种。主要作品有诗集《断肠集》、《埃尔莎的眼睛》、《蜡人馆》和《法兰西的晓角》等;小说《法国人的屈辱和伟大》、《现实世界》等;散文集《巴黎的乡人》。《共产党人》;文艺理论集《司汤达之光》、《论诗》等。曾获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学“荣誉博士”称号。作品译成中文的有《共产党人》、《阿拉贡诗文钞》。
人物生平
私生子
他是个私生子,其父路易·安德里约是个议员,曾担任巴黎警察局长和法国驻马德里大使之职,在他母亲17岁时引诱了她,为了掩饰丑闻,他命令阿拉贡的母亲玛格丽特把他当弟弟,因此,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拉贡即将走上战场,才知道姐姐玛格丽特原来是他母亲,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极大的创伤。
从魔幻到现实
阿拉贡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于1915年通过中学毕业会考。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从七、八岁就开始写小说,诗歌。他遵母命在大学里学医,结识了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领袖的安德烈·布勒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是医科学生。十九岁应征入伍,在陆军医院当“医助”。1919年,阿拉贡复员回家,一边继续学医,一边开始文学创作。在医学方面,他达到了实习医生的水平;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与布勒东、苏波一起创办《文学》杂志,开始漫长的文学生涯。1921年到1928年是阿拉贡文学活动的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可称为他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先后发表诗集《欢乐之火》(1920),《永动集》(1925)和小说《阿尼塞或全貌》(1921),《巴黎的土包子》(1926)。
1927年,阿拉贡加入法国共产党,1928年11月,他在巴黎蒙巴那斯的一家咖啡馆,结识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女友艾尔莎·特里奥莱。几个月后,阿拉贡和艾尔莎开始过夫妇的生活。三十年代前半期,他四次访问苏联,回国后发表了诗集《乌拉尔万岁》,同时发表了一系列演说,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始发表多卷小说《真实的世界》。1931年因发表《红色阵线》一诗而与超现实主义旧友决裂。1937年,法共创刊《今晚》报,他同进步作家勃洛克接受了领导该报编辑工作的任务。同时他还和托洛斯基一派有接触。
抵抗战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法国对德国宣战,在全国范围内下了总动员令,阿拉贡再度应征入伍。因发明了一种钥匙,可以从坦克外部掀开了顶盖抢救伤员,获得军队上司的通报表彰。又由于他不顾生命危险抢救火线上的伤员,从大的手术到小的包扎,从运送食品到装御弹药,样样工作突出而获得军功勋章。大战的后半期,在纳粹武装占领下的法国,阿拉贡转入地下,参加“抵抗运动”。与此同时,他写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艾尔莎的眼睛》(1942),《蜡像馆》(1943),《法兰西晨号》(1945)等。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法西斯强盗,他创作的较著名的《继肠集》,在法国国内秘密流传,鼓舞了“抵抗运动”,影响甚远。他还写了若干篇短篇小说,编成小说集《法国人的屈辱与伟大》;另外用《现实世界》为总题材创作的一系列长篇小说,许多作品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写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贡接受地下党给他的任务,根据在对敌斗争中牺牲的许多共产党员的家信、绝命书、手记等,写成一部追述和歌颂烈士们可歌可泣事迹的书,以教育党员和人民。作家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发表了散文集《共产党人》(1946)。后来发表的第二部《共产党人》(1953年),则是介绍莫里斯·多列士等几个党内“大人物”的。与此同时,阿拉贡继续写以《现实世界》为题材的系列长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停火后,阿拉贡的政治生活和文学活动又开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47年起,复刊后的《今晚》报由他主编,直到1953年。1954年被选为法共中央委员。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多卷本长篇小说《共产党员们》。全书分六册,主要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到纳粹德国军队即将占领巴黎时,法国社会的混乱,人民的苦难和法国共党人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共产党人的革命品德和行为为主题,组成了一幅反映法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危险和动荡时期的巨大浮雕,这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主义意义的史诗性小说。1957年,苏联政府为表彰阿拉贡在文学方面配合了当时苏共的路线,颁发给他“列宁和平奖金”。六十年代,又相继获得布拉格大学莫斯科大学给予的“荣誉博士”的称号。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谴责斯大林之后,他在1958年发表了标志着他创作新方向的长篇小说《受难周》。作品主要写一个法国青年当了路易十八御林军的骑兵,在拿破仑卷土重来之际逃离巴黎的故事。晚年作品有《处死》(1965)、《戏剧小说》(1974)等。
作品风格
阿拉贡从本世纪20年代走上文学道路之初,就与安德烈·布勒东和菲利普·苏波一起,创立了所谓的“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这3位年轻人创办的刊物《文学》,则是这个文学流派的主要阵地。所谓“超现实主义”,即是宣扬“形象高于一切”,推崇所谓“纯粹的心理自动作用”。“它不受任何理智主宰,摆脱了任何美学或伦理学成见”。
阿拉贡早年的作品,如诗歌《欢乐之火》、《永恒的运动》、短篇小说《阿尼塞或全貌》、长篇小说《巴黎的农民》等,均属于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1927年,阿拉贡参加了法国共产党。之后,曾先后两次旅居苏联。不久,即与超现实主义决裂。在此后的文学生涯中,他的作品虽难免留有超现实主义的痕迹,但主导方向则是现实主义。如1934年的诗集《乌拉尔万岁》及后来发表的多卷小说《真实的世界》、长篇小说《共产党人》等,十分明确地表现出作家的政治信念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剖析。
作者评价
阿拉贡诗作有《艾尔莎的眼睛》(1942)、《法兰西晨号》(1944)、《新碎心集》(1948)、《眼睛与记忆》(1954)等。中译本《阿拉贡诗文钞》(罗大冈译)出版于一九五五年。
在阿拉贡百年诞辰之际,人们对他的评价仍各有不同。文学界人士在回忆阿拉贡时,都赞扬他对文学青年的关心与培养。当时,阿拉贡周围总是吸引着一大批文学青年。有人回忆说,他的处女作刚刚发表,阿拉贡便打电话找他,热情地谈论对作品的看法。有很多青年都受到这种关怀。
阿拉贡是个异常多产的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发表大小作品一百种以上。这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倾向和特色。阿拉贡年轻时发表过一本超现实主义的诗集《经常不停地运动》。许多评论家都用这本诗集的名称来形容他在文学道路上耕耘的态度。这位两度从军的多产作家,对战争和文学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他逝世之后,法国报界有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雨果”。
作为当代法国文学的两三个主要流派之一的超现实主义的一位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当今法国文坛仍给予阿拉贡很高的评价。尽管他在1927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后,同他的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密友疏远最终决裂;尽管文学史界多有安德烈?布勒东作为光棍司令独自支撑超现实主义的门面直到消亡的说法,但人们都承认阿拉贡是自始至终引导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人物。
阿拉贡加入法共以后,他的文学主张明显地趋向现实主义,有人甚至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此,法国思想界有褒有贬,莫衷一是。褒者认为这是阿拉贡作品的黄金时期,他以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面,讴歌了作为社会中坚的大众。贬者则不免以此为憾,往往以“尽管……”作为评论的开头语。也有纯学者的看法,认为只有剔除了“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共产主义、斯大林主义等陈旧的文学史观和政治论争的老调,才能真正发现阿拉贡的文学天才之所在”。
无论如何,当代法国文化界谁也不否认阿拉贡的历史地位。人们评价说:“无论谁想了解20世纪的历史,都无法绕过路易?阿拉贡的著作。他是我们时代三四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作品目录
欢乐之火》(1920)
《阿尼赛》(1920)
《幻梦浪潮》(1924)
《放任集》(1924)
《巴黎的乡人》(散文集)(1924)
《永恒的运动》(永动集)(1925)
《巴黎的农民》(长篇小说)(1926)
《红色战线》(1930)
《超现实主义与革命的前途》(1930)
《被迫害的迫害者》(1931)
《真实世界》(四部曲包括《巴塞尔的钟声》《高等住宅区》《车顶上的旅客》《奥雷连》)(1933~1944)
《乌拉尔万岁!》(1934)
《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5)
《断肠集》(《心碎集》)(1941)
《艾尔莎的眼睛》(1942)
《格雷文博物馆》(又译《蜡人馆》)(1943)
《共产党人》(长篇小说)(1944,1949年出版)
《法兰西晨号》(1944)
《法国人的屈辱与伟大》(1945)
《共产党员》(长篇通讯,五卷六册)(1946)
《雅歌志》(诗论集)(1947)
《新碎心集》(《新断肠集》)(1948)
《关于民族诗歌以及几个例子》(1953)
《眼睛与记忆》(1954)
《我们的队伍》(1954)
《司汤达之光》(1954)
《民族诗歌日记》(1954)
《没有完成的小说》(1956)
《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快乐》(1957)
《受难周》(1958)
《我摊牌》(1959)
以下三种是作者为其妻子作的:
《爱尔莎》(诗集)(1960)
《爱尔莎的热恋人》(诗歌)(1963)
《自由属于爱尔莎的巴黎》(1964)
《<无边无际的现实主义>序言》(1964)
《处决》(1965)
《我从未学习写作,或卷头言》(1969)
《阿拉贡诗文钞》(1970)
《阿拉贡和爱尔莎的全集》(1970)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阿拉贡,L..《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8 13:54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