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摩龙(Alamosaurus),又译阿拉莫龙,是
萨尔塔龙科下的一阿拉摩龙阿拉摩龙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它是一种大型的四足的植食性恐龙,而它所属的
泰坦巨龙家族,也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最后的植食恐龙家族。身长超过30米,体重可达75吨。阿拉摩龙与其他蜥脚下目的恐龙相似,有着长的颈部及尾巴,末端有着鞭索结构。阿拉摩龙和很多大型蜥脚类植食恐龙一样是大个子,它也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阿拉摩龙是白垩纪末期在北美洲发现的唯一的泰坦巨龙家族成员。
形态特点
阿拉摩龙是最后的蜥脚类恐龙之一。成年阿拉摩龙体长超过30米,重达75吨。因为它们身体庞大,所以它们一天可吃下一吨重的树叶。十几只阿拉摩龙几小时就能吃光一片树林。阿拉摩龙每天都必须四处迁徙寻找食物,因此,科学家推测雌性阿拉摩龙从不筑巢生蛋,而是每次只下5,6只蛋,从而提高后代的存活率。通常情况下,每3000枚蛋中,只有一个可以顺利活到成年。
生活习性
阿拉摩龙有许多骨骼和散骨化石的发现,意味着阿拉摩龙分布很广,是一个成功的物种。头骨化石仍没有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化石来自于亚成年的阿拉摩龙,通过这些化石可以推算出成年阿拉摩龙的大小。这些庞大的植食恐龙可能是以群体生活,以高大树木上的叶子为食,然后用胃里的胃石帮助消化。它们和掠食性的暴龙类恐龙及其他兽脚类恐龙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很可能是最后灭亡的非鸟类恐龙之一。
成年阿拉摩龙体型巨大,没有天敌,但霸王龙会攻击小个体阿拉摩龙,一块小个体的阿拉摩龙颈骨化石,因为上面还保存有
霸王龙的牙齿化石,而在另一具小个体阿拉摩龙的前肢化石上也发现过霸王龙的咬痕。可以想象当时霸王龙袭击阿拉摩龙时的场景。
分类
阿拉摩龙明显是
泰坦巨龙类的派生成员,但是它在该科内的关系却不甚清楚。一个主要的分析将阿拉摩龙与
后凹尾龙分类于
萨尔塔龙科的后凹尾龙亚科。另一个主要争论的分析则指阿拉摩龙是
柏利连尼龙的姊妹分类,只是它们都是被分类在萨尔塔龙科之外。其他科学家亦发现,在
分支系统学及
形态学上,阿拉摩龙与
内乌肯龙及巴西的
三角区龙有独特的相似性。
物种学史
物种命名
与主流思想相反,阿拉摩龙并非以美国
得克萨斯州的
阿拉莫、或是当地的战役而命名。阿拉摩龙的正模标本并非在得克萨斯州发现,却是在
新墨西哥州所发现。它被命名为阿拉摩龙,是因发现它的地层名为“白杨山”(Ojo Alamo)。“阿拉摩”本身是一西班牙文,意即“特权”及为当地的一种
白杨树的亚种的名称。当中只有一个种,称为圣胡安阿拉摩龙(A. sanjuanensis),是以发现它的
化石新墨西哥州的
圣胡安县而来。属及种的名称都是由
史密森尼学会古生物学家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于1922年所命名的。
发现历史
在美国的西南地区都有发现阿拉摩龙的
化石。完模标本是在
新墨西哥州的白杨山组”。在其他麦斯特里希特阶的地层亦有发现其他骨骼,例如
犹他州的北角地层(North Horn Formation)、
得克萨斯州的Black Peaks地层、El Picacho地层及Javelina地层等。这些地层约在71百万年前开始,直至白垩纪的完结的66百万年前。阿拉摩龙应是最后灭绝的恐龙之一。
于1922年被描述的是一个
肩胛骨及坐骨。于1946年,在犹他州亦发现了一个更完整的标本,包括一条完整的尾巴、缺趾端的右前肢及两个坐骨。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及犹他州的黑峰组、北角组、西貒组、白杨山组、厄尔皮卡乔组等地层都出土了阿拉摩龙化石。
阿拉摩龙有一些装甲化石被发现,就像一些较进化的泰坦巨龙类,如
萨尔塔龙。
阿拉摩龙的骨骼是在美国西南部最为普遍的白垩纪化石,而这些骨骼现时是用作估计其时代及地点。其他在该地区发现的恐龙有
霸王龙、
小贵族龙、奥乔盗龙、纳瓦霍战士龙、
牛角龙等。
阿拉摩龙是
北美洲白垩纪末期唯一的
泰坦巨龙类,可能是因为
白垩纪晚期,一度有陆桥连接北美洲与南美洲,阿拉摩龙或是它们的祖先,沿者路桥往北迁徙。
体型
阿拉摩龙体型接近于
普尔塔龙(Puertasaurus),这使阿拉摩龙成为马斯特里赫特阶最大的恐龙候选者之一,阿拉摩龙和普尔塔龙是最后的最为庞大的恐龙。
分布范围
阿拉摩龙是北美洲晚白垩世唯一的泰坦龙类,关于它的起源也一直个存在争议的话题。以往的观点认为阿拉摩龙可能从南美州或者亚洲的路桥迁徙而来,但也有可能起源于北美洲本土。我们对阿拉摩龙的研究大多源于未发育成熟的个体,近年对阿拉摩龙成年标本的研究后得知,阿拉摩龙其实与南美洲的隆柯龙类关系更近,所以阿拉摩龙更有可能是由南美洲迁徙至北美州的。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美国南部。
该科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