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亲王
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和丈夫
阿尔伯特亲王(英文:Prince Albert,1819年8月26日—1861年12月14日),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和丈夫,阿尔伯特的出生地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与欧洲诸多王室有姻亲关系,在其20岁时,与表姐维多利亚成婚,婚后育有九个孩子。最初,阿尔伯特深受限制,其身份仅是女王的配偶,而没有其他相应的权力或职责。随着时间推移,他吸取了诸多民众诉求,例如实行教育改革、全球范围内推行废奴运动、管理宗室事务和女王办公室等。他积极参与1851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政治上,尽管他反对帕默斯顿勋爵在外交大臣任内所奉行的政策,但他还是说服了女王在与议会交往时不带有党派倾向性。这一点上,还是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人物生平
家族渊源
阿尔伯特是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儿子。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是维多利亚的舅舅和阿尔伯特的叔叔。维多利亚的母亲和利奥波德一世是姐弟,阿尔伯特与他的表姐维多利亚女王结婚,一共生育有九个孩子,但由于是近亲通婚,四个王子中的三个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的是五位公主个个健康美丽,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们与欧洲王室联姻的结果是使这一可怕的疾病在欧洲王室中蔓延。
阿尔伯特亲王的后人很多都和欧洲各国的王室成员结婚,大女儿维多利亚公主成为德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的皇后,他的一个外孙就是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皇威廉二世,一个外孙女索菲公主是希腊王后;第二个孩子是后来即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他的孙女莫德公主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王后;第三个孩子爱丽丝公主成为德国西南部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路德维希四世的妻子,他的一个外孙女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是沙皇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后,另一个外孙女维多利亚公主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外祖母;另外三个女儿其中两个是德国南部巴登堡和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亲王的王妃。还有一个嫁给苏格兰的一位公爵,后来成为加拿大的总督。而儿子们则都是娶了丹麦、俄国和德国各地的公主、郡主们为妻。
美满婚姻
阿尔伯特,1819年8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和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的路易丝公主的幼子,哥哥是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二世,阿尔伯特在波恩大学受过教育。在1840年,他娶了他的表姐维多利亚女王为妻。
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是英国乔治三世国王的第四个儿子,在她八个月时就去世了。她的三位伯父——乔治四世约克公爵威廉四世都没有合法继承人,所以她在威廉四世死后继位。维多利亚的母亲和利奥波德早早就筹划好了阿尔伯特与维多利亚女王的婚事。阿尔伯特从未对自己的婚姻作过他想。年轻的女王起初却心怀抗拒,不想放弃在终身大事上自己做主的权力。他们的婚姻最终成为英国王室历史上无可匹敌的爱情传奇。
谈到结婚,维多利亚十分厌恶而且恐惧,她甚至听也不愿意听。她不止一次地对梅尔本勋爵说“此时,我的情绪对结婚十分反感”,谈到与阿尔伯特的事,她在给舅舅的信中说:“我们之间并无婚约。”即便她喜欢阿尔伯特,她“今年也不能最后定约,因为最早,这种事情也要等两三年以后再说”。她还说她“非常讨厌”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并且声称,如果她不喜欢他,她也十分希望能得到他的理解,而对梅尔本勋爵,她说得更加明白,她告诉他说自己“不怎么想见阿尔伯特,因为整个事件是桩讨厌的事”。
不管维多利亚是如何的逃避,阿尔伯特的造访却如期而至。这一年的10月10日晚上,奉利奥波德舅舅的安排,阿尔伯特在哥哥欧内斯特——萨克思·科堡大公的继承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温莎。
第二天是星期四,早上,阿尔伯特和欧内斯特终于来拜见女王。女王默默地伫立着,两位王子依旧是那么漂亮、英俊、风度翩翩。这使她回忆起几年前那三个星期的快乐时光,划船,骑马,是的,他们真的再见了,但他们的分离却是太漫长太漫长,这漫长的分离几乎使她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所有的记忆重新召回。她仔细地打量着眼前两位青年,特别是阿尔伯特,她感到十分的惊奇,阿尔伯特不仅保留了少年时代的风采,而且岁月又给他添加了几分成熟与稳重,还是那张俊美的脸,只不过在嘴边上出现了纤细的髭须,白皙的脸上也散布了稀松的颊须,而身量也更加高大匀称,阿尔伯特完完全全已经是个成熟的男子汉了,所有的厌恶与恐惧在眼前这位英俊青年的那双蓝眼睛的光芒照耀下,在那张迷人的嘴边的微笑中烟消云散。他们一块儿骑马,一块儿跳舞,一块儿谈天,一切是那么的完美,她仿佛被引进了一方全新的领地,在这片领地丝毫也找不到梅尔本勋爵的影子,她得以在比较中获得对于过去生活的反省:那些快乐,那些依恋原来只不过建筑在一种肤浅的消遣之上,两三天的时光一晃即过,星期日的早晨,当她重新站在梅尔本勋爵的面前时,她似乎重新变了个人似的,那份幼稚、那份期盼、那份崇拜的表情已全然不见,代替的是更多的坚定与成熟:“我已大大地改变了对结婚的看法,我已经决定和阿尔伯特结婚。”下一个早晨,她单独召见了这位表弟。这一次女王把帝王的尊严和规矩全然抛在脑后,她深情地说:“假如你能满足我的愿望(和我结婚),我将无比幸福。”
阿尔伯特动情地张开了男子汉有力的双臂,紧紧地拥抱了女王,他的拥抱是那么的有力又是那么的亲切温柔,维多利亚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的感觉之中。
阿尔伯特确实有理由让维多利亚倾倒,或者说,维多利亚的选择是无比的正确。尽管这时女王的选择更多地只是出于一种直觉,出于对阿尔伯特诸多表面特质的无比倾慕:他的英俊美貌与迷人的气质。但是越到后来,阿尔伯特的内在的品质将越明显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越来越使女王去甘心做他的附庸。这些当然是后话了,但阿尔伯特的非凡的才能是在与女王结合之前就已具备了的。阿尔伯特出生于1819年8月,比他的表姐维多利亚晚生三个月。萨克思·科堡·哥达的弗朗西斯·查理斯·奥古斯特·阿尔伯特·伊曼纽尔是他的全称。阿尔伯特在外貌上继承了她母亲——一位活泼美貌妇人的所有优点:金色的头发,碧蓝的眼睛,彬彬有礼而又朝气蓬勃。
和他的哥哥欧内斯特比较起来,阿尔伯特从小就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主见并能恪守不渝的孩子,在兄弟间无数次的游戏与争吵中,弟弟总是占着上风,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身份应该颠倒过来才合乎常情。阿尔伯特的品行在科堡深得人心,他聪颖机智而又吃苦耐劳,他所在的公国饱经战乱、弱小无势,而大公又并不富有,他从小便是在一种朴实无华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的一种朴实无华使他甘愿地接受那个时代热忱道德观的感召:诚实、坚韧、求善求真。还是11岁的时候,当他的父亲试着询问他今后的打算时,他的回答使这个饱经风霜的公国统治者大为惊讶:“我要做一个善良有用的人”,他说,朴实简洁的语句里蕴藏着一个孩子对于未来人生职责与目标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那个时代的最高风范。人们不禁想起,在维多利亚第一次明白自己将成为英国女王时,她的回答也几乎如出一辙:“我要做个好人”,这难道是一种偶尔的巧合,或者说仅仅用一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解释的一切?从这里人们其实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到,若干年后,阿尔伯特与维多利亚的结合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成为整个国民生活之典范决不是一种偶然。
和维多利亚一样,阿尔伯特在坚信礼上的表现也是那么的出色,那么的令人难忘。坚信礼上援用古例在城堡的“巨人厅”公开举行,由于阿尔伯特从小的气质与风范已深入科堡每个人心中,所以坚信礼上牵动着朝野所有的人。大批贵族,富商,牧师、公国各城市的代表以及形形色色自发前来的观众一齐涌来,场面热闹非凡,大公和夫人、符腾堡的亚历山大和欧内斯特两位王子殿下、莱宁根大公、霍恩洛伊·朗根堡大公夫人和霍恩洛伊、斯林福斯特大公夫人都出席了仪式,大厅的后方设置了一个简朴然而装饰典正的讲台,内庭牧师雅各比博士端坐中央,合唱队高声唱过赞美诗《圣灵降临》的第一节后仪式开始了。雅各比博士开始提问,由王子作答。博士的提问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考虑的。这些问题都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与“不是”所能回答,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与阐释,其目的是让观众能够更多地、更详尽地了解青年王子的观点。阿尔伯特的回答坦然、果断、精确,特别是那些精妙的到处都闪烁着个性的阐释中,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情态与充满自信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紧紧地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从贵族富商到普通平民。当问到世袭的王子是否打算忠于福音派教会时,王子的回答只是一个“是”。但他又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补充:“我下定决心永远忠于公认的真理。”永远忠于公认的真理,这正是阿尔伯特所有美德的起点与基石。
博学是阿尔伯特另一优秀品质,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去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从法学、政治经济学,数学、文学、生物学等几乎是孜孜以求地学习,也学习骑马、射击、击剑、狩猎。
他17岁时开始潜心钻研德国文学和深奥的德国哲学,他曾做过一篇论文《论日耳曼人的思维模式及日耳曼文明简史》,他企图以此事“反省我们时代的弊端,吁请所有的人从自己做起以矫正这些弊端,并由此而为别人树立起一个好榜样。”他对于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强烈兴趣,在他以后作为女王助手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阿尔伯特对国家的命脉工商业十分关心,他非常清楚英国和德国之所以杰出,根本原因在于工商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1852年他成功地构思、举办的规模庞大的集中了当时几乎是全世界各国的在原材料生产、机器制造、机械设计、厂家制作以及在应用等各方面所能生产的各种先进的样品的万国博览会,便是最好的注脚,在布鲁塞尔他曾遇到了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阿道夫·葛德莱。他对或然律的研究与应用深深地吸引了阿尔伯特,他很快与这位数学教授成为了终身朋友,和法国君主热衷于艺术宠物舞会不同,阿尔伯特对经济科技军事和学问更感兴趣,这样的一位杰出的青年,从一来到这个世上,他的外婆、科堡的大公和太夫人,公爵,肯特公爵夫人和利奥波德王就把他与维多利亚放在一起来谈论。还是3岁的时候起,甚至他的保姆也经常对他说“英国的小小五月花”(维多利亚生于五月)将成为他的妻子,
当他与维多利亚的目光碰撞在一起时,他发觉自己无可抗拒的命运已经确定下来了,他们相爱了。
无冕国王
大英帝国的女王,比他这个小小的德国王子,在地位上高出太多了,因此他是不用向她求婚的。她求了婚,他恭敬地应从了,他们成婚了。一个全新的、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在她面前展开。他多好啊——简直太好了!阿尔伯特是一位真正的贵族,一位绅士,更是一位模范丈夫!
他在情书里说“我相信天堂给我送来了一位天使,照亮我的生命”。他处处表现得高贵、有男子气、有君王气概。
但他们的家庭里也同样存在障碍。第一个孩子维基公主于1840年11月22日出生,维多利亚坚持把护理权交给一个阿尔伯特极不喜欢的女人:维多利亚的老家庭教师,路易丝·勒珍。她是一个狡猾、支配欲很强的人,阿尔伯特认为她是危险的。
阿尔伯特非常爱女儿,1842年维基病得很重,勒珍和皇家医生詹姆斯·克拉克对维基的治疗安排得很糟,使阿尔伯特决定非干预不可。他认为纵容勒珍已经使维基受了太久的罪,但女王站在勒珍一边。夫妇二人爆发了极为激烈的争吵,互相指责对方毫不关心维基的生死。阿尔伯特狂怒地写信给维多利亚:“我不管了!把孩子带走,随你怎么处理,如果她死了,你的良心就会知道!”
幸好,可怕的勒珍从未消减维多利亚对阿尔伯特的爱。他强硬的态度使她震惊,终究回来向他道歉。然后她给了勒珍一笔养老金,打发她回德国去。阴云立刻消散,维基公主也康复了。很清楚,阿尔伯特在英国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源自勒珍对年轻的女王施加的不良影响。
但并没有终结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经常——通常是维多利亚陷于产后忧郁症的时候——两人就会为些鸡毛蒜皮的无聊小事吵架。她发脾气,责备他,而他则逃走,去做自己的研究。她会追上来,仍然争执抱怨不休。然后,她的态度又会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用道歉和许诺把他给淹死。他原谅她,一切都好了——但只是一段时间。不过,像1842年那次的大吵是再没有了。勒珍的离去使阿尔伯特解放出来,能够参与到她的生活与国家事务中去。
他努力克服困难,去对英国和他的妻子施加非常有益的影响。维多利亚读得很困苦的国事文件,阿尔伯特轻易就能理解并向她解释。她没耐性的时候,他以她的名义向大臣们发手谕,对国事作备忘、评论或建议,他经常参与她与大臣们的会面,其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维多利亚越来越对他的才智表示绝对服从,他也就越来越深地陷到机械化的政治事务中,一个庞大帝国无休无止各式各样的事务。
每个大臣都知道是谁在最后做出决定,王子成了各种事物的中心。
阿尔伯特最终对英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没有其他王室成员能比,事实上将来也不会有,给从前孤独地高高在上的王室创造了全新的形象,把他们带到公众面前,树立起非常关心臣民之福祉的领袖形象。
他访问那些贫穷的家庭,为失业者呼吁。在他的影响下,维多利亚开始知道,在她的宫外,有太多人面临着不安全、穷困、传染病、早死的威胁,需要王室关心。他发起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1851年伦敦世博会,向公众展示工业革命的奇迹,有力地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威望。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欢迎阿尔伯特进入政治圈,这成就要依靠女王愿意服从她丈夫,而维多利亚合作得不能再合作了。
他处于一种孤独中。维多利亚极端崇拜他,在家里,他的话就是法律。女王教导她的9个孩子,父亲就是他们的典范,有几个孩子并不听话,特别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一个彻底的浪子。维多利亚会责怪他们不像父亲,而不是对他们本人表示难过。1857年,她打破先例,给他加王夫(Prince Consort)的尊号。
在1861年秋季,阿尔伯特还成功地干预了英美之间的争执,英国与美国在他的影响力下避免了战争。然后在随后的几个月,他的儿子爱德华七世与一个女演员厮混,阿尔伯特为劝导他而到爱尔兰,不幸的是在归途中得伤寒去世。
英年早逝
阿尔伯特亲王在1859年8月起就患上了严重的胃痉挛。1860年秋,在科堡的一次旅行中,阿尔伯特独自一人驾驶一辆四轮马车。但马匹由于受到惊吓而疾驰狂奔,并冲向一辆停在铁路道口的货车。其中一匹马被撞死亡,阿尔伯特则及时跳车挽回一命。尽管此次事故中,他只是略有划伤和瘀伤,但毕竟受惊不小。事后,他曾对兄弟和长女维多利亚公主坦言,自觉时日无多。
1861年,维多利亚的母亲、阿尔伯特亲王的姑母,肯特公爵夫人因病去世。维多利亚伤心欲绝,尽管此时阿尔伯特病痛缠身,但他还是承担了大部分的女王职责。1861年6月5日,皇家园艺公园开幕,阿尔伯特亲王主持开幕礼,这也是他参加的最后一场公共活动。8月,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到访爱尔兰,并参观了王储正在服役的沼泽军营(英语:Curragh Camp)。在这里,王储经同僚介绍认识了爱尔兰女演员娜丽·克里夫登(英语:Nellie Clifden)。
11月,阿尔伯特夫妇返回温莎,而王储亦返回剑桥学习。这时期,阿尔伯特的两个表亲,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五世和费迪南德王子死于伤寒。此时另一则消息又将王室推到风口浪尖,阿尔伯特亲王得知王储因卷入与娜丽·克里夫登的绯闻,这件绯闻在士绅、国外媒体间迅速传播。阿尔伯特夫妇因儿子的不检点行为坐立不安,担心因此可能发生的勒索、丑闻,甚至未婚先孕。这时,虽然阿尔伯特仍在病中,并且情绪低落,但仍亲往剑桥探望儿子,并与他讨论如何这一因轻佻所引发的事件。在阿尔伯特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内,一直受到背部和腿部疼痛所带来的困扰。
在外交上,时值美国南北战争,因“特伦特号”事件而使美英之间濒临战争状态。阿尔伯特当时已身患重病,但仍出面干预,使英国政府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场事件。12月9日,阿尔伯特的主治医生之一的威廉·詹纳确证了亲王患上伤寒。不久,阿尔伯特肺部出现充血现象,并于12月14日晚10时50分在温莎城堡蓝厅走入生命的终点。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和九个孩子中的五个陪伴在侧。当时,医生判断阿尔伯特亲王是死于伤寒,但有些作家指出,阿尔伯特至少在两年前就有可能患上了如克罗恩病这种慢性疾病,所以肾衰竭或者是癌症才是他死亡的真正原因。
遗产
阿尔伯特亲王薨逝后,维多利亚女王深陷悲痛之中。而英国公众对于阿尔伯特的态度也从原先不温不火转向了同情。在维多利亚以后孀居的日子里,她一直穿着黑色的服装,以此表达对亡夫的哀悼。并且在她与阿尔伯特一起生活过的房间里,物品的摆放乃至早晨洗漱的热水、床单、毛巾等依旧如常。这种行为在当时许多贵族富商中也并不多见。维多利亚此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开始隐居,女王对政治的影响减弱了,但也使英国王室应始终高于政治,而在阿尔伯特与维多利亚婚前,维多利亚执政之初,她便支持辉格党,并试图阻止曾想让她更换侍女的罗伯特·皮尔爵士组建一个保守党政府。
阿尔伯特亲王故去后,梓宫暂厝于温莎城堡的圣乔治礼拜堂。一年后,梓宫入葬位于浮若阁摩尔宫的皇陵,但皇陵工程直至1871年才全部完成。他和维多利亚最后的归宿,石棺,采用了英国有史以来开采出的最大单体花岗岩雕成。尽管,阿尔伯特生前要求不树他的雕像,但整个大英帝国的每个城镇都有关于他的纪念碑。诸多纪念物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伦敦的阿尔伯特纪念碑。
在许多方面,还能看见以阿尔伯特亲王名字命名的事物,从非洲的阿尔伯特湖到萨斯喀彻温省的阿尔伯特亲王市,此外还有四支英军部队也以他的名字命名:阿尔伯特亲王的第11轻骑兵队、轻步兵团、莱斯特郡骑兵团、来复枪旅。汉普郡有一座由阿尔伯特建立并赠书的阿尔伯特亲王图书馆。
在他死后,关于他的传记陆续出版,一些传记作家,例如斯坦利·温特劳博,将阿尔伯特亲王塑造成一个英年早逝,并被爱人怀念一生的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荣誉
头衔
勋章
纹章
在1840年,与维多利亚女王成婚后,阿尔伯特亲王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纹章。纹章虽属皇家徽章,但也有所不同。纹章上的封印绶带为齿耙型,并纹以圣乔治十字,四分之一盾面采用萨克森家族。盾面的第一和第四部分,采用配有纹圣乔治十字的齿耙型的英国皇家纹章,第二和第三部分盾面为萨克森家纹,即金、黑相间配以斜贯盾面的绿色芸香王冠。亲王纹章是一个特例,其本身并不完全符合纹章学规则,就是一种自相矛盾。婚前,阿尔伯特则是使用父亲的纹章。
纹章中部以嘉德勋章的标志吊袜带围绕盾牌,吊袜带上方设计有一顶皇冠和六个带有代表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的顶饰。从左到右分别为:1.象征马克伯国顶饰:红色公牛头,公牛头部带有王冠,牛鼻穿有银环,王冠底圈红白相间。2.代表图林根的顶饰:金色宝冠,其上伸出两个银色水牛角,水牛角分为五等分,每个等分的位置延伸出三片菩提树叶。3.象征萨克森的顶饰:金色宝冠,其上延伸出萨克森家族纹章,纹章呈塔形,其上再配有金宝冠,宝冠上方饰有三片孔雀羽毛。4.象征迈森的顶饰:银须长着,衣领和帽子的颜色红白相间,帽尖同样有三片孔雀羽毛。5:象征尤利西公国的顶饰:一只金毛、黑翅、红喙,颈部一圈红色的狮鹫。6.象征贝尔格公国的顶饰:带有12片孔雀羽毛的金色宝冠。
由头戴冠冕象征英格兰的狮子,和象征苏格兰的独角兽左右扶持纹章。纹章下部的绶带用德文写有阿尔伯特的座右铭,同时也是阿尔伯特亲王第11轻骑兵队的口号:忠诚和肯定。
根据惯例,阿尔伯特的所有男性后裔均有权在自己的纹章中央加入萨克森公国的纹章。然而1917年,因为一战,英王乔治五世放弃了在纹章中的萨克森公国这一德国元素。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作为女王的丈夫,作为19世纪世界最强盛帝国的亲王,肩上的责任不断地强化着他思维上的严密与生活上的严谨,他当然也弹琴,也喜爱油画,但那不过是繁重工作间隙的一种调节与放松,有些人总想在舞厅或者剧院找到那个风度翩翩的身影,但他的身影几乎永远定格在白金汉宫那张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件的办公桌前,那盏绿色的书写台灯下。
他的勤奋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那盏绿色的台灯是愈亮愈早了,信函往来也越来越广泛,阅览报纸也越来越尽可能的全面,他一直坚持着的备忘录写作也越来越细致、深刻、精辟、冗长,这一切几乎将他吞噬,或者说,他自己就如同一条饿龙,他大口大口地吞噬着日日夜夜不断增加的工作量。甚至,他的娱乐也仅仅只是一种为了工作而迫不得已的义务,他按照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消遣,在午餐时说些双关语,适当的娱乐与诙谐。
他的压力总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那雪片一样飞来的各式文件,更来自于这位严谨的德国佬自己的内心深处。是的,从表面看来,他是成功的,在维护君主制方面,在树立皇家威望方面,在推动大英帝国的强盛方面,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拖着病体去剑桥了解长子即未来英王继承人威尔士亲王的情况受了致命的风寒,阿尔伯特很快卧床不起。维多利亚感到了事情的严重。她知道不到万不得已,阿尔伯特是绝对不会躺下的。
维多利亚成天守护在夫君身边。他的病情每况愈下,雄心勃勃的亲王在几十年不屈不挠的人生奋斗之后终于祭起了白旗。他把维多利亚叫到身边,说:“我并不依恋人生,我并不看重它,假若我患了重病,我将立即投降,我不会为着生命而挣扎,我没有生的执着。”维多利亚努力地安慰他,维多利亚也俯在丈夫的身旁轻轻地朗读着他喜爱听的司各特的小说《顶峰的培沃里尔》,而他则努力地欠起身子一边抚摸着她的面颊,一面喃喃地重复着“Lieges Frauchen”(可爱的夫人)和“guts weibchen”(善良的妻子)。
1861年12月14日清晨,华生博士在看过了病人之后,一脸阴沉,他无可奈何地摊开双手:“赶快把亲人们找来和他告别吧,否则连这也来不及了。”先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从他们的父亲身边默默走过,阿尔伯特的呼吸十分的微弱,双眼微闭,嘴唇偶尔微微扯动,似乎是在做着一个遥远的梦,孩子们噙着泪花不敢出声,他们被告知不要去打扰他们父亲,就让他安安静静地去吧。
维多利亚终于明白了自己正站在一个可怕深渊的边缘。孩子们走后,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夫君身边。这时,阿尔伯特也似乎于冥冥之中感到了妻子的存在,他呢喃着什么,她努力把耳朵侧过去,仍听不清究竟说些什么。过了一会,他又努力地抬起手开始理起自己的头发来,这种动作平时只发生在去参加一次正式的会见之前,莫非此时的阿尔伯特也感到自己正在接近人生中那最庄重的一次会见,一次与上帝的相见?
她看到他吃力的样子,维多利亚一面帮他清理着那稀松的头发,一面俯在他的身边,不断地安慰他:“ES ist kleines Fraucheu”(可爱的夫人就在这里),他似乎是听懂了,脸上露出一缕令人难以忍受的笑意,然后安静下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大约过了几分钟,过分的寂静终于使维多利亚有些不踏实,她将手伸到丈夫的鼻子边,她感到那原本纤弱的呼吸是越来越微弱,而终于是没有一丝进气,他的容貌也逐渐变得僵凝起来,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声长而凄厉的尖叫撕扯在幽深的宫廷,那么的可怕,那么令人颤栗。
亲王阿尔伯特终于抛开了自己的爱妻,那个高贵的女王,一个人撒手而去,他走的时候才42岁。
阿尔伯特的死不仅对维多利亚个人,也不仅仅是对于英国,而且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在他有生之年里,特别是在他辅佐女王20年来的时间里,他使自己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了无人可比的地位,在政治家们的核心集团中他已被作为政府机构的一名必须而有用的成员加以接纳。特别是在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与工人运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年代,在一个又一个封建君王纷纷倒台的岁月里,他却使英国成为整个欧洲君主制国家最坚强的堡垒与最厚实的靠山。
按照一般人的寿命,42岁的阿尔伯特至少还可以再活30年,也就是说他在大英帝国施展他自己才华的时间在他去世时还不到一半。人们有什么理由怀疑如果阿尔伯特再活30年,他将有多么惊人的成就?在未来的30年里,政治家们来来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台,但女王却只有一个,亲王也只有一个,亲王是终生的,只要不死,他将终身处于这个国家政治事务的中心,想一想,这样一个在英国人看来德操高尚、英明卓识,有着毕生从政的空前经历的人到19世纪末,将会获得一种怎样非凡的成就呢?
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没有任何假设与条件,它是一次性的。真实的历史是,从此,英国的君主制如同汪洋中一条浮摇不定的破船再也无法达到阿尔伯特时期的辉煌;对于整个世界历史进程来说,这当然是巨大的进步,但从此,欧洲的君主们却一夜之间失去了主心骨,纷纷落马;从此,他的妻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掉入了孤寂的深渊。是的,君王之死,损失最大的是维多利亚,只有维多利亚!
她的悲伤,如同她的爱与崇拜一样,极端过分而自私。一辈子穿丧服在19世纪并不常见,而她做得比这要过分得多。她自己也不想活了,并作好了死的准备。温莎堡他的房间,一直保持着他离去时的样子。王宫里禁止娱乐。他死前不久,20岁的王子爱德华,她的继承人,正闹出他一生中接连不断的风流故事中的第一桩。这消息使阿尔伯特非常痛苦,几星期后他死于伤寒,维多利亚责备爱德华杀死了父亲,从此再没有真正原谅过他,并且始终不许他履行王储职责。她自己隐居起来,无视自己作为女王的职责,甚至作为母亲的职责。她长时间不在公众场合露面,这大大损害了她的威望,以至于民间多次出现改制为共和国的呼声。
她将他视作圣人,一个这俗世不配有的超自然的圣灵,因此才过早离开。她为他写的传记简直就是一部圣徒传,称他为“善良的阿尔伯特”,仿佛他是一位天使。寡居40年后,维多利亚于1901年去世,葬在温莎堡,他的身边。陵墓前摆着1862年制作的一座雕像:阿尔伯特朝上望着,好像看着上面的天空;而她望着他,她所有的爱、虔诚、和悲伤都凝固在石头里。这座雕像,说尽了他和她之间的一切。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3 16: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