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方口长城
明朝长城山西关隘之一
阳方口长城为明长城山西关隘之一。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阳方口堡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用横木支撑着,供行人来往。
概况
阳方口是明长城山西关隘。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镇重要口旧为九牛口。长城过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后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更今名。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现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大原的交通枢纽。北有同蒲、宁苛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通过。
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代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现在有遗迹可辨的还尚存三千余里。明王朝为了防止瓦刺的入侵,不得不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由阳方口至利民镇一线,就是山西明代内长城在山西境内的一部分。
阳方口量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用横木支撑着,供行人来往。阳方口西的长城存夯土残墙和土筑墩台。阳方口东长城尚存部分砖砌墙体,井有三座砖砌空心敌楼保存较好。
布局
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为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增修。堡城周二里。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古时此地“地势平漫,十万骑可成列以进。”顾祖禹在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现在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太原的交通枢纽。北有同蒲钱、宁苛线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由此穿过。 出阳方口过恢河,在河东有阳方口堡城,在西山的山坡上至大水口南山顶一线,如今只存几段夯土残墙和土筑墩台。原来在长城过恢河地段,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相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后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
宁武县,汉为娄烦县地,置有娄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娄烦关南口,县北阳方口即为娄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为崞县、静乐县地。唐治宁武郡,明朝时无县的建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十一年改巡检司为宁化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设三关总兵,驻于宁武关,统领偏头、宁武、雁门三关边防事宜。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
价值
阳方口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口旧为九牛口,长城过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后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更今名。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1539年明巡抚陈讲所筑,1576年增修,堡城周1公里左右。素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 顾祖禹在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现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太原的交通枢纽。北有同蒲、宁苛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通过。阳方口堡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用横木支撑,供行人来往。阳方口西的长城存夯土残墙和土筑墩台,阳方口东长城尚存部分砖砌墙体,并有3座砖砌空心敌楼保存较好。
景区
宁武关城,在阳方口南二十五华里,关城北依华盖山,南靠凤凰山,恢河水自城南向东流去,关城两翼顺河而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载:“宁武关,古楼烦地,据雁门、偏关两关之中。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唐末置宁武军,明初为军屯,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筑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巡抚都御史李侃言,宁武北临云朔,西带偏保,最为要冲,请设关置守备。于是,因辽宁武军旧石立关。(嘉靖)二十二年置三关镇守总宁武,辖雁门、偏关二关。明景泰元年筑城,方四里,高二丈五尺,下有堑。”2城东、西、南三面门,东门称“仁胜”,西门称“人和”,南门称“迎薰”。门上皆建有关楼。“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巡抚魏绅拓广周七里一百二十步,增碑五尺,加辟北门,亦建正楼于上。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宁武道郭光复始甃以砖,又筑东西关城,皆砖甃。”3宁武关城,因踞凤凰山之北,历来又有“凤凰城”之称。 宁武关一带,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鲜卑、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的贵族经常率兵由此南下,有时战争在此连绵不断。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东渡黄河,挥师北上大同,经宁武关,同据险顽抗的明三关总兵周遇吉在此地进行了一场激战,攻下宁武关,生擒周遇吉,为进军北京推翻明王朝扫清了道路。
今宁武关城,除残存极少的零星夯土残墙外,基本上被拆毁。位于城中心的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武古关、阳方口长城,在历史的扉页上留下多少惊心动魄的争战。从殷商末期到明朝立关,历史上曾有16位皇帝涉足于此,巍巍管涔山尽揽天下神奇,悠悠宁武关荟萃河山妙景。
典故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太宗皇帝想趁辽国新主年幼之时,收复早在五代时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于是发两路大军从东西夹击辽军。西路军以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王侁为监军。杨业因为镇边多年,洞悉边事,故亲率数万精兵在一举攻下楼烦(今宁武)后,出阳方口,随后收复朔州等四州地。由于东路军攻略失利,辽军乘势反攻而来。太宗见势不妙,急令杨业放弃刚刚得手的州地,拥卫边民内迁。杨业主张暂避辽军精锐,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最终完成皇帝旨意。
潘美、王侁则斥责杨业胆小怕事,出此下策分明是以求自保。杨业无奈,只得率军正面与辽军激战。临行前,杨业自知此次出征凶多吉少,故请求潘、王二人伏兵于托莲台下的陈家谷口,待他诱敌深入退至此时,内外夹击,挫败辽军。潘、王二人满口应允。杨业率部攻出后,从寅时一直战到午时,最后退到陈家谷口,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不见宋军的一兵一卒!原来,潘、王伏兵这里几个时辰后不见杨业踪影,以为杨业已取胜,胜则有功,朝廷必然给予封赏,二人欲争先功,于是下令部卒沿交河南下。杨业只得又率军杀回。老将王贵、长子杨延玉先后战死。杨业浑身负伤,血流及地,最后力竭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旅游攻略
气侯 山西属高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晚上注意保暖,白天注意防晒,每天只有一次能够补充饮用水,所以每次每人至少需要补充三升。
交通
坐火车到达朔州,从朔州火车站坐长途车到阳方口,大约一个小时,从阳方口开始徒步五日最后到达利民镇,从利民镇坐班车返回朔州。
最佳时间
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是当地农民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五一可以看到春天降临大地,嫩绿的杨树,各色的野花;十一可以欣赏秋天的多彩多姿,分享农民收获的喜悦。
相邻景点
老营堡
红门口
老牛湾堡
保护情况
2019年11月,阳方口段长城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4 19:09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