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征集全国数万工匠,前往六朝时期就已开凿的阳山古采石场,利用其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巨大的
栖霞灰岩凿石制碑。后因无法运输只能废弃。
阳山碑材分为碑座石材、碑身石材、碑额石材三个部分。三块石材除碑额石材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三块石材底部两端均留有起支撑作用的材脚与山体相连。如将三块碑石叠起来,高度可约40米(39.59米)。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长。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屃形更大。直斩奇峰为一座,欲负不负身尚卧。高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大书功德告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洪武大石碑歌》清·
袁枚阳山碑材在《明史》中并无一字提起,这项由皇帝亲自下诏,兴师动众、规模宏大、劳民伤财的工程,却在基本成型后被废弃,成为明朝时期最大的“烂尾”工程,最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得多的神功圣德碑矗立在
明孝陵。
2013年3月5日,阳山碑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