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古国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观音岭的景点
防风古国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观音岭的景点。在这观音岭上,原先古梅成林,尤其有名贵古梅多株,是防风山上一处重要景点(古梅胜景)。旧有“封山十景”之说:防风古碑、竹林听雨、古梅胜景、封山石室、百丈深潭、潘老仙踪、朝阳俯瞰、春渚浪花、落霞飞虹、奇松待鹤。时过境迁,有的景点已不复存在。
防风山
防风山位于下渚湖北岸的防风山海拔仅125米,东起观音岭,西连茅田畈,北至资福寺,南麓为二都集镇,防风山又名风山、封山、风渚山。唐天宝六年(747)改名为防风山。绕过防风祠沿石阶而上数百步,有一地平地,从前为道观,现仅存部分墙垣,旧有“观音阁”、“听雨楼”等建筑,此地称“观音岭”。 “听雨楼”是依山岩而筑,四周修竹翠绿,幽静古朴,清代最后一名探花德清人俞陛云(俞平伯的父亲)曾题一联:
音可观乎,竹雨松风皆自在。
大者士也,慈云昙月证圆通。
沿石阶上行,有个蝙蝠禅寺。登高远眺,能看到碧波粼粼的下渚湖,大小河港与农田相间错落,水陆面积大致对等,五五开,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味道,令人心旷神怡。如果在清晨观日出,沐浴在万道霞光晨雾霭霭 若仙境里,你是有福之人,“朝阳俯瞰”果真名不虚传。
历史沿革
蝙蝠禅寺北面有神奇的“封山石室”景点,俗称“蝙蝠洞”,雅号“封公洞”,《山海经》中称之为“大人之堂”。这里夏日冰凉,洞常年渗水,人入无汗。道光《武康县志》载“洞中广容百席”放得下百桌宴席,让人吃惊,相传为防风山王居所,洞口高大宽敞,洞壁滴泉,水质清凉甘甜,常喝可长命百岁。
在石洞东侧峭壁上的摩崖石刻,清晰可辨的有“魏兰来”、“公余揽胜”、“洞天福地”等。散发浓浓历史人文气息,石室后有蝙蝠洞,洞内栖息蝙蝠无数,大且红色。58年公社社员积肥曾挑出蝙蝠粪便数百担,足见洞中蝙蝠之多。传说此洞深不可测,通山下的下渚,又说可通徽谢谢。几年前,曾有人挖掘数日,尚未见底,所以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封公洞冬暖夏凉天然小气候,且无蚊子苍蝇,是避暑纳凉的胜地,其神秘莫测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探访。题咏赞赏。洪 作《封公洞》五律诗:
松崖未及岭,石洞忽旁穿。
泉滴四时雨,云通一线天。
虫蛇盘土室,蝙蝠避炉烟。
最是山僧静,袈裟正坐禅。
出石室往东走百余步,有“龙池”景点,峭壁危立,清静绝尘。它又叫“仁慈潭”,其三面石壁如削独立其阳,水深清幽,从不干涸,这里曾是朝阳禅院的放生池。若再沿石梯而上,即入“天上室”,安坐其间,防风古国景色尽收眼底,湖水云天,碧竹芦荡青瓦粉墙,田园风光美不胜收。在这封山上,明朝时候有“万卷楼”,号“万竹山房”有楼5间,藏书万卷,书上印有“借书不孝”的有趣字样,让人捧腹。这里峰峦陡峭、怪石嶙峋,顶峰原有7棵参天古松,虬枝曲干,时有野鹤飞来栖集,由“七棵古松待鹤还”的诗句而得名,现仅存孤松一棵。
顺着山坡往下走,过圣堂岭旧有东岳行宫,是一处崇真道观。西 为“泗水庵”,庵后石壁突兀,下俯清泉。这些景观都已消失,而封山十景之一的“百丈深潭”我们还能见识一下。此潭大小约一亩,深不可测,三面绝壁,高十余丈,崖侧俯视,惊险刺激。阳光直照在潭面,若无风不许游漾影可清点。
防风氏传说
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广韵·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和大禹同时。《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记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翻译大意是:
春秋时期,吴国攻打越国,占领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越国珍藏的大骨头。那骨头实在太大了,光一节骨就要用一辆车来装。吴国占领军不知道这骨头是啥玩意,就是问起越国人,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
吴国国君就派遣使者,带了这根大骨头,驱车来到了鲁国,请教孔夫子。使者首先向鲁国有关官员献上了厚李,打通关节,才见到了孔夫子。孔子正在主持祭礼,一听特使驾到,不敢怠慢,撤下祭器,设宴款待。
宴席中,使者让人用车装来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问孔夫子,说:“请问,这根骨头为何如此之大?”
孔子仔细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听说过一段往事。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臣在会稽山开大会,有个叫防风氏的迟到了,大禹命令将他斩首示众。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可以装一专车,就像这骨头差不多。”
使者听了,暗中称是,又问道:“那么你说的群神又是谁呢?”孔子说:“这很简单,有各种神。守名山大川,能够与风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诸侯,他们都是属于天子管辖。”
那使者为孔夫子的所叹服,又提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请问先生,那么防风氏又是守什么的呢?”孔子答道:“你听我慢慢说吧,防风氏是汪芒氏的君主。守封,嵎之山。他们的神姓厘,在虞,夏是叫防风氏,商代叫汪芒氏,周代叫长狄氏,今为大人国。”使者又问:“那大人国有多高?”孔子说:“僬侥氏为矮人,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人了。大人国个子高,也只能高于他们十倍,大概三丈吧,这是人高的极限了。”
由此,根据《史记》所载,我们知道,“防风被戮”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所流传了。本文是收录在“孔子世家”中,后人对于孔子在其中的问答是否得当颇有争议,在此不做讨论,但《史记》的“校考严谨”至少证明了这一故事确实发生过。然而,这里却引出了话题——“防风氏”被杀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防风逃税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审计的萌芽和产生阶段。话说公元前的2023年,全国第一次税收审计会议在浙江绍兴的茅山山麓拉开帷幕。会议重点审计了全国各地上缴中央财政的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完成任务最差的是浙江德清的防风氏部落。防风氏作为酋长自恃实力雄厚,有胆有识,不把大禹放在眼里,他不但谎称当地受灾严重,无力向中央政府足额交纳税款,而且连会议都懒得参加。”
“防风氏如此胆大妄为,不仅仅因为他在国家水利部门是个精英,还因为大禹是他的亲舅舅,沾亲带故的防风氏自觉高人一等。他哪里想到,大禹为了捍卫国家权威,避免中央财政收入被地方部落侵蚀,决定以破坏财税制度的罪名判处防风氏死刑,卫士一听令下,随即蜂拥而上,将防风氏绑赴刑场,由刽子手用石刀斩杀,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国家领导人亲判地方长官死刑之先河。为了惩前毖后,大禹还下令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让人们永远记住以“会稽”为基础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这是援引自中国审计博物馆关于中国审计事业发展史的一段描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防风氏被杀,其原因主要是在于逃税,怠慢国法,藐视君权,故而最终被大禹王所杀,并成为大禹定九州,立君威的牺牲品。
防风迟到说
《国语·鲁语下》中有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说在一次会合氏族部落首领时,防风氏族部落的首领晚到一步,禹就杀了防风氏首领。这一次杀防风氏,而且当着所有氏族部落首领的面杀防风氏,就是要一改过去一盘散沙、每个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局面。由此,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禹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又《路史·卷二十二》:“防风氏後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万国定。”按此禹杀防风,乃是立国之纲纪,以警戒诸侯。
《山海经》中说:防风氏后人因族长被杀,欲伏击大禹。当日蛰伏在草丛中准备下手,然而刚一射箭,天上就起风打雷,飞下神龙就走了大禹。防风族人便知自己必死,于是一个个将刀剑向自己胸口刺去自杀殉主。大禹知道后,感怀这些族人的忠义,便用不死仙药救活他们,并命他们自去建国。由于这些族人及其后代胸口都有一个空洞,故号作“贯胸国”人。(当然,也有传说是在对抗敌人时被刺穿胸口身亡的云云。)
而在现代德清学者所编撰的《走读德清》中则更有描述:防风氏原本是一族顶天立地的巨人,力大无穷的他追随大禹开山疏导,踩湖泄洪(下渚湖是防风氏的脚印云云),立下汗马功劳。大禹在会稽山大宴群臣时,防风氏因迟到而被斩首。当刽子手一刀下去,喷出的血液竟是雪白色的。于是,大禹知道必有冤情,后经查明,知道是路遇山洪,忙着抢险才知道的。大禹后悔不已,于是为其昭雪,并亲自祭拜,并收起族人随战。故此,今四川亦有防风氏人,而绍兴刑塘乃防风受戮之地。
这样的传说故事,既满足了对于古籍史实的传承,而又能很好地将当地居民对祖先的敬仰融入其中,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禹嫉防风说
此说法是承接上一种说法的,只是杀防风氏的原因大相径庭。此说法称:古代君位的传承,有德者居之;父传子并非不可,但前题是儿子有德。故此,尧传位于舜,舜传于禹。但到禹的时代,社会形态已迈向奴隶社会。由黄帝到大禹的丧葬可见部落领袖的质朴正在消失。这种条件下,首领在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得到更高的享受。禹想把君位传给儿子启。启也是才德兼备的人,但是相比而言,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风氏威望更高。
大禹会盟诸侯,防风氏路上正好遇到洪水,为了救助灾民才失期后至,这事大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二话没说就斩了防风氏,其心昭然。
此种说法有别于另两种之处,就在于它引用了史实和考古研究作为证据,并且简单地进行了推理和分析。但大禹所倚重并具有能接天下资格的另有其人,此人乃是伯益。《史记夏本纪》:“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战国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晋书束哲传》 引《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这里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是大禹并不想世袭帝位,第二是启所顾忌的应该是伯益。因此,我认为此一说也不可全信。
参考资料
防风古国景区.中国网 首页 >> 新闻中心.2012-11-2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17:03
目录
概述
防风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