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鼻下目
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的一下目
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的一下目。即新大陆猴,是新大陆唯一的灵长类,可能于始新世晚期从非洲到达南美洲。
动物简介
Platyrhini
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的一下目。即新大陆猴,是新大陆唯一的灵长类,可能于始新世晚期从非洲到达南美洲,并在那里独立演化,形成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阔鼻下目是高等灵长类中比较原始的一支,其化石不很丰富,化石种类和现生类型非常相似。阔鼻下目最显著的特征是鼻部软骨间隔很宽,鼻孔开向侧方,鼻孔之间的距离比较远,鼻甲基部分开,其它的特征还包括有三个前臼齿等。阔鼻下目传统上分为体型较大的卷尾猴科Cebidae和体型较小的狨猴科Callitrichidae,其中介于二者之间的跳猴节尾猴)有时也单列为一跳猴科Callimiconidae。也有些分类体系将所有的新大陆猴都并入卷尾猴科。有些较新的研究表明卷尾猴科卷尾猴夜猴实际上和狨猴关系比和卷尾猴科的其它成员更加接近,这样有些新的分类体系就将卷尾猴科的其它成员移出而单列为蜘蛛猴科Atelidae,而将狨猴和跳猴移入卷尾猴科。但也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比如认为卷尾猴和青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并非和狨猴关系密切。
分类介绍
狨科
包括4属42种。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区。体型似松鼠或略大,体长13~37厘米,尾长15~42厘米,体重70~1000克;外型多样性大,头、脸的模样似哈巴狗或狮子头,有的具白色长须;头圆,耳大而裸露或仅有稀疏的毛;体被毛,丝绒状,色泽多样;尾长,末端多具长毛;仅大脚趾具扁甲,其余各指、趾均为爪状的尖爪;胸部有1对乳头;后肢比前肢长;牙齿32枚。栖于热带雨林或热带森林草原的树冠上层,很少到地面活动。吃水果、坚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亦食昆虫、蜘蛛、青蛙 、小蜥蜴和鸟蛋。视觉敏锐,听、嗅觉次之。白天活动,以家族形式3~12只结群生活。双亲共同哺育幼仔,交换着背或抱。妊娠期130~160天,通常每胎产2仔 。哺育期42~84天。多为稀有物种。
卷尾猴科
狭义的卷尾猴科仅包括2属9种,可分为2个亚科:卷尾猴亚科(悬猴亚科)Cebinae和松鼠猴亚科Saimiriinae。分布于中、南美洲,北起哥斯达黎加南至巴拉圭。因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缠卷功能而得名。体型大小差别很大,体长24~72厘米,尾长15~90厘米,体重287~10000克,所有种类均为36枚牙齿;无颊囊和臀胼胝;指和趾细长,具有扁的或弯曲的指甲,有的拇指退化,有的高度发育;鼻孔朝向两侧;尾毛大多密而长,在尾端下部有一无毛区,皮肤厚实,可抓握东西;毛色有暗灰、褐、赤褐和黑色。栖息于热带森林的树上,除饮水外很少到地面。性机敏,善跳跃和游泳。以家族式集群生活,每群有自己的领域。有的喜食水果、树叶和花等,也有的喜食昆虫、蜥蜴及小鸟等。白天活动。每胎产1仔。
夜猴科
包括1属12种:鬼夜猴Aotus lemurinus、巴拿马夜猴Aotus zonalis、Aotus jorgehernandezi、灰手夜猴Aotus griseimembra、赫氏夜猴Aotus hershkovitzi、布氏夜猴Aotus brumbacki、夜猴Aotus trivirgatus、巴西夜猴Aotus vociferans、阿氏夜猴Aotus azarae、小夜猴Aotus miconax、秘鲁夜猴Aotus nancymaae、黑夜猴Aotus nigriceps。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的森林地区。是唯一夜行性的高等灵长类。声音丰富。群居。每年繁殖1仔。
僧面猴科
有4属42种,包括僧面猴属Pithecia、丛尾猴属Chiropotes、秃猴属Cacajao、伶猴属(青猴属)Callicebus,可分为僧面猴亚科Pitheciinae和伶猴亚科Callicebinae。分布于南美。树栖。白天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生活。僧面猴极为灵活,可在相距达十米的树枝之间飞跃,在原产地一般称为“飞猴”。雌雄两性的毛色有明显的差异。青猴亚科的种数和从属分类都有一定争议,也有人认为它们和夜猴合为一科。
蛛猴科
有5属24种,可分为2个亚科:吼猴亚科Alouattinae和蛛猴亚科Atelinae。蜘蛛猴分布于南美洲热带森林。因四肢细长,在树上活动时,远看像一只巨大的蜘蛛而得名。毛多且密,头圆小,尾长大于体长,可达80厘米,缠绕性极强。白天活动,小群觅食,晚上可集上百只得大群。遇敌害时会发出报警声,并不断向入侵者投掷树枝和粪便。吼猴体型较大,体长90厘米,为长可超过100厘米。舌骨发达,可发出巨大吼声,1.5千米以外都可听见,用以传递信息。
参考资料
阔鼻下目.蓝色动物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7 13:23
目录
概述
动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