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耳须鸣角鸮(学名:Megascops trichopsis)是鸱鸮科、鸣角鸮属的一种
猫头鹰。体长16.5-19厘米,体重70-121克。雌性比雄性重。该物种有两种色型:灰色型和红色型。灰色型鸟类的
面盘呈浅灰色,喙基部饰有短而细、清晰可见的胡须。上体呈灰色至棕灰色,有黑色条纹状斑纹和细蠕虫纹。下体颜色比上体颜色浅。上胸布满斑点并有深色条纹。跗节一直到脚趾都有浓密的羽毛。红色型披毛红色,羽毛图案与灰色型相同。该物种
虹膜黄色,蜡膜质和喙呈深灰色。脚呈黄棕色。
长耳须鸣角鸮体长16.5-19厘米,翅长132-160毫米,尾长62-79毫米;体重70-121克。雌性比雄性重。该物种有两种色型:灰色型和红色型,红色型在分布区南部的种群中更为常见。灰色型鸟类的
面盘呈浅灰色,眼睛周围有明显的深色同心线。它被黑色边框包围。该物种身材矮小,只有直立时才可见。喙基部饰有短而细、清晰可见的胡须。上部呈灰色至棕灰色,有黑色条纹状斑纹和细蠕虫纹。顶冠与背面相同,并具有相同的图案。肩角的外侧细纹有宽阔的边界,形成一条横跨肩部的白线纹。翅膀和尾巴上有浅色和深色条纹。下体颜色比上体颜色浅。上胸布满斑点并有深色条纹。跗节一直到脚趾都有浓密的羽毛。在红色型中,披毛是完全红色的。羽毛与灰色型图案是相同的,但数量较少。
虹膜相对较大,颜色为黄色。蜡膜质和喙呈深灰色。脚呈黄棕色。
长耳须鸣角鸮经常出没于海拔约750-2500米的山区松树和橡树混合林地。1000米以下很少见到它们。在当地,它们与
美洲角鸮和
西美鸣角鸮共享栖息地。
该物种是
夜行性鸟类。白天,它们躲在树干附近或茂密的树叶中。黄昏时,它们开始变得活跃,然后雄性开始唱歌。在繁殖季节开始时,雄性和雌性在距离假定的筑巢地点不远的地方结对。长耳须鸣角鸮是
留鸟,领地全年都受到保卫。雄性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并且对入侵者最具攻击性。它们也不是很记仇,大多数时候,它们对访客相当和解或冷漠。雄性实际上不仅仅保卫巢穴。它们的表面积取决于树木的密度,不用于繁殖的空树洞被用作休息场所、食品储藏室或替代巢穴。
长耳须鸣角鸮有两种声调:第一种是一系列与
鬼鸮的叫声非常相似的叫声。这些是规则间隔的“bubububububu”,在接近末端时会稍微下降。重音在第三个音节。第二种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洞穴般的嚎叫声,通常与雌性一起发出二重奏:“huru bububup,huru-bububup”。雌性的声音稍高。
长耳须鸣角鸮是中美洲的特有种。其范围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经墨西哥延伸到尼加拉瓜。鉴于其广阔的领地,这种鸟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墨西哥中部山脉,美国亚种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到墨西哥北部,墨西哥亚种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
长耳须鸣角鸮实行一雄一雌制,但交配关系不是很牢固,通常在第一年后结束。交配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约5秒。在此之前,雌性会发出一声口哨,雄性会发出急促的颤音作为回应。没有提供食物的仪式。筑巢季节发生在4-5月。长耳须鸣角鸮使用的树洞通常是废弃的
啄木鸟巢。每窝产2-4枚卵,雌性独自孵化大约26天。在这段时间里,除了黄昏和黎明前的几个罕见时刻外,雌鸟一直待在巢里,由它的伴侣为自己提供食物。雏鸟实际上生来就很无助,它们闭着眼睛,粉红色的皮肤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绒毛。但它们长得很快,20天后平均重75克。雄性狩猎并为处于巢外或巢内育雏时的雌性带来食物。当幼鸟们一两周大、不再需要如此细心的照顾时,雌鸟就和雄鸟一起捕食了。幼鸟最初表现出很少的飞行能力,因此它们不会远离巢穴。离巢后的一周,父母非常细心。两三周后,幼鸟开始捕食昆虫,但它们的第一次尝试并不是很成功。然后,它们会继续向父母索取微薄的食物,父母会照顾幼鸟至少4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长耳须鸣角鸮在北美的物种数量趋势正在增加(基于BBS/CBC数据:Butcher和Niven2007年)。关于其实际数量的信息很少,但该物种被认为相当常见。长耳须鸣角鸮有许多天敌,它们都是掠食者。
牛蛇(Pituophis melanoleucus)、亚利桑那绿锦蛇(Senticolis triaspis)、
长鼻浣熊和
浣熊会攻击巢穴并减少巢穴。众所周知,
鸡鹰和
斑林鸮会捕食长耳须鸣角鸮成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