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翼蝠(
学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为
蝙蝠科长翼蝠属的动物。分布于
台湾岛以及
中国大陆的
江西、
广西、
陕西、
贵州、
安徽、
香港、
云南、
北京、
河北、
海南、
四川、
江苏、
广东、
福建、
浙江、
湖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岩洞以及家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匈亚利。
形态特征
体长51.5mm,尾长53.8mm,前臂长48.3mm。体毛短而呈丝绒状,耳短圆,耳屏小而细长,但长度仅为耳长之半;背毛为黑褐色,毛基色深于毛尖,腹毛灰黑色,毛端浅褐色, 部毛色更淡。翼膜只达 关节,翼尖长,头骨脑颅低较平,脑颅发达呈球形,矢状脊和人字脊均不发达。
体型较小,耳短而宽,毛短而密,毛被扩展到鼻子后方,背毛黑褐色,腹毛深棕色,头颈部毛色与腹部毛色较一致;翼膜狭长,第Ⅲ指第二指节的长度约为第一指节的3倍;头骨的吻突低而略宽,脑颅高、大而圆;体重7.1~9.8 g,前臂长41.7~43.7 mm,颅全长13.87~14.17 mm,颅高6.21~6.73 mm。
分布范围
四川,云南,贵州,北京,河北,陕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香港。
亚种
长翼蝠爪哇亚种(学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blepotis),Temminck于1840年命名。分布于
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长翼蝠河北亚种(学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chinensis),Thomas于1908年命名。在
中国大陆,分布于
江苏、
安徽、
河北、
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长翼蝠尼泊尔亚种(学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 fuliginosus),Hodgson于1835年命名。在
中国大陆,分布于
广东、
云南、
四川、
海南、
福建、
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白化病
在高等动物种群中,偶尔会出现部分个体体色或毛色异于其他个体的现象,这些体色异常的个体若呈白色,即为白化(alb“sm)。白化可分为完全白化和部分白化(Allen,1939;Bueha∞n,1985)。完全白化是指身体没有黑化现象,皮肤透亮,皮毛白色,眼睛为红色,能够反射出视网膜上毛细血管的颜色。部分白化是指在身体上具有白色的皮肤块和/或白色的皮毛簇(Hen℃id&Davis,1960;O.bara,1983)。白化在蝙蝠中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蝙蝠的白化可能是通过白化个体直接杂交,或者正常颜色的隐性个体之间杂交而得以遗传;后者后代都具有同正常双亲相同的颜色。这些蝙蝠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就有25%产生白化种的几率,如果该后代的个体与白化个体产生回交,则产生白化种的几率为50%(Allen,1939)。但是在庞大的种群中,双亲之间结合刚好可以产生白化种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用途和价值
药用、环保与生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