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桥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桥梁
长干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跨外秦淮河,始建于杨吴时期,为8孔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全长98.83米,跨径7.7~17.3米,宽21.96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3.2米。
简介
长干桥原桥为五代十国杨吴始建,为南唐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必经之道。
南宋咸淳五年(1269),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更名长安桥,为五孔石拱桥。
明初改建,又名聚宝桥。清代多次维修。
太平天国时,在天京防卫战中遭破坏。
清光绪二年(1876)予以修复,桥长43米。
1937年抗日战争时炸毁。日伪时期搭木桥维持交通。
1946年草修,两年后崩塌,临时架设军用便桥,维持交通。
1951年1月由市建设局重建。桥分5孔,全长48.51米,宽21.3米,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利用原桥基重建墩台,设计车辆荷载为汽-13级、拖-60级,第一任市长刘伯承题写桥名。后因汛期排洪仍不顺畅,1975年再度扩建,利用旧桥北面3孔,拆建南面2孔,向南用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增设3孔,梁底高程12.02米。排洪量增大1倍多,达每秒700~800立方米。
发展历史
长干桥位于南京城南,从中华门城堡出来,即迈上了凌空越阻的长干古桥。步上桥面,当觉宽阔开朗,气度不凡,长干桥始建于南唐,为南唐宫殿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的必经之道。南宋年间,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更名长安桥,为五拱石桥;明初复建,又名聚宝桥;清代历次修之。古长干桥是水陆码头交会之处,它前临长干里、雨花台,后倚南门、镇淮桥,百雉纡遇,万户栉比。
长干桥犹如古城金陵的门牙,曾屡遭战火,桥因此而渐圮,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皆修建过。1937年12月,为阻止日寇进攻,国民党守军炸毁了中间的大拱,后用木板钢梁铺搭以为交通。1951年,重建为钢筋水泥桥,由刘伯承亲书桥碑。随着交通发展的需要,并且为了提高秦淮河排涝能力,1975年又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长干桥长百米,宽约24米,共8跨。刘伯承题的“长干桥”汉白玉碑镶嵌在桥头栏杆左右。
立桥望水,只见远处帆樯顺着古老、恢弘的城墙移动;桥下秦淮湍流,桥畔春风如絮,柳花似风雪;桥上整日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一派春意盎然的升平景象。
相关诗歌
《杂曲歌辞·长干行二首》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尚不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在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北客真王公,朱衣满江中。
日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4 11:3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