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桥位于
南京市秦淮区
中华门外,跨外
秦淮河,始建于
杨吴时期,为8孔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全长98.83米,跨径7.7~17.3米,宽21.96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3.2米。
1951年1月由市建设局重建。桥分5孔,全长48.51米,宽21.3米,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利用原桥基重建墩台,设计车辆荷载为汽-13级、拖-60级,第一任市长刘伯承题写桥名。后因汛期排洪仍不顺畅,1975年再度扩建,利用旧桥北面3孔,拆建南面2孔,向南用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增设3孔,梁底高程12.02米。排洪量增大1倍多,达每秒700~800立方米。
长干桥位于
南京城南,从
中华门城堡出来,即迈上了凌空越阻的长干古桥。步上桥面,当觉宽阔开朗,气度不凡,长干桥始建于
南唐,为南唐宫殿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的必经之道。南宋年间,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更名长安桥,为五拱石桥;明初复建,又名聚宝桥;清代历次修之。古长干桥是水陆码头交会之处,它前临长干里、
雨花台,后倚南门、
镇淮桥,百雉纡遇,万户栉比。
长干桥犹如古城
金陵的门牙,曾屡遭战火,桥因此而渐圮,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皆修建过。1937年12月,为阻止日寇进攻,国民党守军炸毁了中间的大拱,后用木板钢梁铺搭以为交通。1951年,重建为钢筋水泥桥,由刘伯承亲书桥碑。随着交通发展的需要,并且为了提高
秦淮河排涝能力,1975年又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长干桥长百米,宽约24米,共8跨。刘伯承题的“长干桥”汉白玉碑镶嵌在桥头栏杆左右。
立桥望水,只见远处帆樯顺着古老、恢弘的城墙移动;桥下
秦淮湍流,桥畔春风如絮,柳花似风雪;桥上整日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一派春意盎然的升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