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贼鸥(
学名:Stercorarius longicaudus)为鸥形目大贼鸥属下的一种
游禽,有两个亚种。中型
海鸟,体长50-58厘米。翅窄长而尖,嘴较短粗,上嘴先端向下钩曲。中央一对
尾羽特别长而尖。嘴黑色,脚灰色。体羽有暗色和淡色两种色型:暗色型通体黑褐色,数量稀少;淡色型上体灰褐色,额、头顶和枕较暗,为黑褐色,
飞羽亦为黑褐色,与灰褐色的上体成强烈对比。下体白色,无
胸带。
形态特征
长尾贼鸥有两种色型:暗色型通体黑褐色,数量已很稀少。淡色型前额、头顶和后枕黑褐色。后颈白色,具黄色尖端。整个上体灰褐色,较
短尾贼鸥淡。初级飞羽黑褐色,第二枚和第三枚
初级飞羽羽轴白色。颊白色,具黄色和淡黄色尖端。下体白色,到腹逐渐变暗,有的到胸即呈淡灰色。腹和肛周,以及尾下
覆羽淡灰褐色,亦有下体全白色,仅翅下、肛周和尾下覆羽淡灰褐色。尾黑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通常较外侧尾羽长160-250毫米,显著突出于两侧尾羽,尖端较尖。
幼鸟羽色变化亦较大,头从乳白色至暗褐色,具暗色纵纹和
赭色羽缘;上体黑褐色,具有比较窄的、不明显的赭白色羽缘;长的尾上覆羽白色,具有宽的黑色横斑。初级飞羽黑色,具少许或不具白色尖端。第二和第三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
尖端褐色。第四枚初级飞羽羽轴褐色。第二至六枚飞羽内
翈基部具白斑。尾羽黑色,基部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延长26-30毫米。颊、喉灰褐色。前颈灰色,其余下体白色而密被灰褐色横斑。
大小量度:体重♂269-317克,♀269-319克;体长500-580毫米;嘴峰27-30毫米;翅♂283-326毫米,♀296-325毫米;
翼展105-117厘米;尾♂275-355毫米,♀275-330毫米;
跗蹠40-46毫米。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海岸、
丘陵苔原和海中岛屿等各种
生境类型中,冬季主要栖息于海上和近海地区,迁徙期间偶尔也出现于内陆河流与湖泊等水体中。栖息海拔高达1300米,喜欢在内陆干燥的地面筑巢。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游泳时头颈向上竖直,长的尾亦向上举起。飞行时常伴随着在空中翱翔和盘旋。长尾贼鸥是一个高度
领土性的物种,它会捍卫其在巢穴周围的广大区域,驱赶入侵者,攻击任何靠近的
食肉动物。
主要以小鱼、
啮齿类、小鸟、雏鸟、
甲壳类、
软体动物、
蠕虫、
昆虫、昆虫幼虫、植物浆果和人类
废弃物为食。
觅食方式主要靠自己捕食,较少偷窃和抢夺其他海鸟的食物。
长尾贼鸥主要有三种鸣叫“kreck”、“kliu”和“kuep”。“kreck”用于
俯冲攻击哺乳动物入侵其领土时,而“kliu”用于驱逐入侵的鸟类。这两个叫声也结合成更长的叫声,用于明确
领土范围。“kliu”也用于幼鸟呼唤
亲鸟,而“kuep”用于亲鸟呼唤幼鸟,也用于领土争端中。
分布范围
繁殖期分布于北极海洋中的岛屿和北极苔原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繁殖地南部海洋,远至地中海、南大西洋、西非沿海和美国西部沿海,以及太平洋日本沿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中国分布:
福建(长乐县、闽侯县)、
台湾海峡、南海东沙群岛西南方、
香港(春季)。于1976年5月见于香港米埔。
原产国家和地区:安提瓜和巴布达、
阿根廷、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
巴西、巴巴多斯、
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
古巴、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厄瓜多尔、
埃及、福克兰群岛、法罗群岛、
芬兰、法国、
格陵兰岛、危地马拉、匈牙利、
冰岛、印尼、
以色列、意大利、
日本、马来西亚、马提尼克岛、拉脱维亚、墨西哥、
荷兰、新喀里多尼亚、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帕劳、秘鲁、
波兰、罗马尼亚、
俄罗斯、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所罗门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
瑞典、
瑞士、泰国、
英国、美国、瓦努阿图。
旅鸟分布:安哥拉、阿鲁巴岛、巴哈马、白俄罗斯、伯利兹、
百慕大、波黑、博茨瓦纳、保加利亚、佛得角、
开曼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多米尼加共和国、斐济、
德国、
希腊、瓜德罗普岛、
海地、中国香港、
伊朗、爱尔兰、牙买加、
约旦、科威特、利比里亚、肯尼亚、马耳他、毛里塔尼亚、
黑山、摩洛哥、纳米比亚、
新西兰、尼日利亚、阿曼、巴拿马、
葡萄牙、卡塔尔、圣赫勒拿、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南非、多哥、
土耳其、
阿联酋、乌拉圭。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
营巢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地上,也在海岸和海中岛上营巢。单独或成对繁殖。产卵之前像短尾贼鸥一样,亦要进行求偶飞行。通常营巢于苔原地上干燥的地方,巢实际仅为一浅坑,内无任何内垫物,或仅有一些
苔藓。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卵为
橄榄色或绿褐色、具黑褐色斑纹,主要集中在钝端,卵为钝卵圆形,大小为49-66毫米×33-4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甚为恋巢和护巢,当有入侵者时,常进行攻击或
假装受伤而引开入侵者。孵化期23天。
数字量化:育种间隔,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为1年;卵
孵化时间23-25天;幼鸟
羽翼渐丰时间22-28天;幼鸟独立时间1.5-2个月;
野生状态下
寿命为8-9年;领土范围1平方公里或更少;筑巢密度每平方公里0-0.6个。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已列入《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无危物种(LC);
已列入《养护非洲-欧亚移徙水鸟协定》(AEWA)附录2;
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
无危物种(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
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波动范围<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规模<10000,分布区域碎片化等)。
潜在的威胁在于,这个物种很可能受到由于气候变化造成
旅鼠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在格陵兰岛,它有时因啄食
狗粮而被射杀,还可能受
海洋污染的影响。
据2004年
国际鸟盟的估计,在欧洲,有12,000-78,000对处于
繁殖期的成鸟,相当于36,00-234,000只个体。欧洲拥有的长尾贼鸥种群数量占全球的5-24%,所以初步估计全球种群规模是150,000-5,000,000只,当然有必要进一步验证此估计。
2009年各国和地区种群数量统计:有1,000只
旅鸟在台湾;有100-10,000对成鸟和50-1,000只旅鸟在俄罗斯。
(图册图片来源:概述,长尾贼鸥1,长尾贼鸥2,长尾贼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