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羁旅行
唐代孟郊诗作
《长安羁旅行》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诗人羁旅长安的贫穷困境,真实动人。诗人不仅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地刻画出个人的穷愁潦倒,而且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世态炎凉,揭示了正直耿介之士在封建社会里必然遭遇的命运,既有失意之慨,也有愤懑之情。诗的结尾流露出隐居的愿望,诗人认为君子不应处“喧竞场”,而应学陶渊明高歌《归去来兮辞》,才是返璞归真的正道。全诗语调虽悲苦,语言却峭健有力,述情直切,其文笔老到,有渊明之风。
作品原文
长安羁旅行⑴
十日一理发⑵,每梳飞旅尘⑶。
三旬九过饮⑷,每食唯旧贫⑸。
万物皆及时⑹,独余不觉春⑺。
失名谁肯访⑻,得意争相亲⑼。
直木有恬翼⑽,静流无躁鳞⑾。
始知喧竞场⑿,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⒀,山蔬薇蕨新⒁。
潜歌归去来⒂,事外风景真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长安羁旅行:乐府新题。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新乐府辞》中。写羁旅贫困之状,寄喻立身处世之道。其造词铸句,戛戛独造,有意形成一种古朴直拙的风格。羁旅,长久地旅居他乡。
⑵理发:梳理头发。
旅尘:因旅途奔波而沾满的尘土。
⑷“三旬”句:一个月只饮了九次酒。《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三旬而九食。”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五》:“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孟郊诗意本此。三旬,一个月。十天为一旬。过,次。
⑸“每食”:每食总是向来的粗茶淡饭。语出《诗经·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旧贫,指食物既陈旧又匮乏。
及时:得时。《周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⑺余:我。不觉春:感受不到春天的到来。
失名:指科举求仕失意。唐代人非常看重进士科举,而诗人屡举不第,自然感到失名辱身。
⑼得意:有权有势的时候。
⑽直木、静流:皆比喻贤士高人的居处之地。恬翼:闲静自在的禽鸟,喻高洁的贤人隐士。
⑾躁鳞:贪婪狡猾的鱼龙,比喻投机钻营的势利小人。《晋书·殷仲文传》:“洪波振壑,川无恬鳞。”此诗翻用其意。
⑿喧竞场:争名逐利的场所。这里指长安。
⒀野策:隐士用的手杖。
薇蕨:薇菜和蕨菜,都是野菜。《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薇蕨为隐士之食。
⒂潜:陶潜,字渊明,东晋诗人。一说潜歌,即低声吟诵。归去来:指陶渊明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所赋《归去来兮辞》。来,语气词。
事外:世事尘俗之外。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风景真:即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此中有真意”之意。真,真实,真诚,与世俗社会的虚伪相对。
白话译文
我客居长安,十来天才能梳理一回头发。每每梳理时,飞扬起羁旅的风尘。
一月三旬只能饮九次酒吃九顿饭,每次吃的都是不变的粗食淡饭。
世间万物都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只有我却感受不到春光的降临。
世上人谁肯与我这科举仕途上失意无名的人交往,那科举高中仕途得意的人门前世人争相亲近。
笔直的树上自然有闲适的飞禽栖息,平静的深水中怎容得了贪婪躁进的鱼龙逡巡。
长安就是个争名逐利的名利场,我们这些贤士君子岂能在这里容身。
像隐士那样,拄着轻轻的藤竹杖漫游于山野,尝着新鲜的山蔬野菜,享受这大自然的温存。
我要像陶渊明那样,高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隐居田里,领略大自然美妙动人的真谛,抛却争名逐利的世尘。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当时孟郊初试落第。他为人孤直耿介,入长安求仕,却事与愿违,滞留都城,贫困无助,饱经世态炎凉,心中不平乃有此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落第后心中的怨愤之情,讽刺世俗争名逐利,趋炎附势。诗中也流露出诗人萌生摒弃浮名,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志。诗中虽多苦语穷音,却古淡自然,将诗人的生活及品格真切地显现出来。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以理发间隔时间之长、头发沾染尘土之多,来表现羁旅奔波的劳苦。“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写诗人贫困不堪,酒食难得,而且每顿还是以往的粗茶淡饭。尽管三十天中只饮酒九次,但由于诗人把“三”和“九”并列,还是给人饮酒过度的假象。这几个数字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不平衡状态,不是一对一,而是十对一,九对三。“十日”“三旬”一方面说明时间相隔之久,另一方面也表明羁留时间之长。因为唐代科举考试是在秋季开考,到次年春天才发榜公布,所以远道而来的应试者须在长安淹留半年有余。“万物皆及时”以下四句写对于万物来讲春天是“及时”的,而诗人却感到自己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没有人来探访使他精神上感到孤独寂寞。前八句描绘寒士的辛酸惟妙惟肖,无疑是诗人切身生活体验的结果。其困窘之状活灵活现,世态炎凉亦揭示颇深,真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旧社会的普遍现象。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是说正直的树木上栖息的是安静的鸟,平静的水流中不会有躁动不安的鱼,比喻人必须与生活环境相协调。由此诗人发出感叹,“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才知道明争暗斗的名利场不是君子处身的地方。这里的“君子”,颇有一些自况的意味,其辞淡淡,其情甚幽。结尾四句,诗人宕开一笔,转而赞美隐居生活。“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藤竹做的手杖十分轻巧,薇、蕨之类的野菜非常新鲜。归隐田园比困居京城要好得多,山蔬优于长安的“旧贫”,诗人在长安无法感受到的春天在乡间也能呈现出来。诗人对两地客观环境的描写惊人地相似,然而他投射于两个世界的价值和情感的色彩却使它们截然对立。诗人想要像伯夷叔齐那样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并且低声歌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避开人事喧嚷的尘世,在大自然中(“事外”)享受高洁、宁静的生活。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给自己设想了一个归宿,虽然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并非其初衷。诗末虽作逍遥旷达之语,但诗人内心的哀怨之情终不可掩。
名家点评
南宋范晞文《对床夜语》:东野诗云:“静木有恬翼,浅波无躁鳞。乃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盖谓君子之立身,不容不择其所。
南宋国材评《孟东野诗集》:(“十日”二句)客中实话。(“直木”二句)虽有所本,翻案自佳。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直木一联,传出君子之品。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字不轻下。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0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