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
汉语词语
长夏,多义词。一指夏日,读作:cháng xià 。因其白昼较长,故称。一指阴历六月,读作zhǎng xià。一指立秋起至秋分时段,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气候有差别,立秋起至秋分期间大部分地区气温仍酷热,古人将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释义
1、指阴历六月。 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
出处
《素问·六节藏象论》
例句
1、指农历六月。
《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 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
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
唐 沈佺期 《有所思》诗:“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帏。”
唐·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宋 陆游 《晨至湖上》诗:“ 剑南 无剧暑,长夏更宜人。”
金 蔡珪 《寄通州王倅》诗:“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
清 刘大櫆 《游百门泉记》:“亭外廊四,周廊之内,老柏十数株蔽日,长夏坐其内不知有暑也。”
3、指立秋起至秋分前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各地气候有差别,立秋起至秋分期间大部分地区仍很热,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气温仍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其它含义
1、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即7月7日至8月6日。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素问·藏气法时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引文中的六月为农历,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由脾所主。《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一年四时之中又有“五时(长夏)”之称呢,此乃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天之五行、人之五脏等相配而构建的庞大的五大系统使然。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
检阅先秦、汉之古籍,并未见“长夏”之名称,却有“季夏”之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战国时期的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四时中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
长夏,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中共见27次,却是由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长夏的来源,实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即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农历六月,转换成公历即为每年的7月7日至8月6日,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五季对应时间:春季2月4日至5月4日,夏季5月5日至7月6日,长夏7月7日至8月6日,秋季8月7日至11月6日,冬季11月7日至次年2月3日。
2、指春夏秋冬换季的最后18天,这是中医学的范畴。
《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就是说脾主长夏,既每季的最后18天。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中央,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五季对应时间:春季2月13日至4月25日,夏季5月14日至7月28日,秋季8月16日至10月28日,冬季11月16日至次年1月25日,长夏1月26日至2月12日、4月26日至5月13日、7月29日至8月15日、10月29日至11月15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0 17:14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