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鹬
鸟纲动物
长嘴鹬,是鸻形目鹬科半蹼鹬属小型涉禽。长嘴鹬是体型略大的灰色鹬类;喙长面直,腿较长,与半蹼鹬相似但体型较小,腿较短且为橄榄黄色,喙基部的二分之一为黄绿色,飞行时背部白色呈楔形无横斑,次级飞羽白色后缘明显,近白色的翼衬上具黑色横纹;虹膜褐色,喙近黄色,喙尖端色深,腿绿灰色。
形态特征
长嘴鹬夏季上体暗红褐色,具淡色和棕色羽缘,眉纹白色。头顶、脸和前颈具黑褐色斑点;下背纯白色,呈楔形。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尾黑褐色,具白色横斑和端斑。翅覆羽褐色,飞羽暗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最长,具白色羽轴。最内侧初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次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羽缘和较宽的白色端斑;下体锈红色,胸具黑褐色斑点和横斑;两胁横斑较窄。腹栗红色、无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微具横斑;冬羽暗灰色。前颈和胸较灰,微具斑点。腹纯白色,尾上、尾下覆羽和尾羽具白色横斑和端缘。幼鸟头、颈灰色,翕、肩暗褐色,具窄的暗栗色羽缘。胸缀有皮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较长,黑褐色,基部较淡为黄绿色。脚灰色或褐绿色,幼鸟多为黄绿色,脚也较长。
大小量度:体重115.2克。体长270-300毫米;嘴峰58-78毫米;翅135-159毫米;尾51-62毫米;跗跖34-46毫米。
栖息环境
长嘴鹬夏季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的沼泽湿地;迁徙和越冬期间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及其附近沼泽地带。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欢在小水塘、沼泽边和潮涧地带活动和觅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啄食小鱼和蛙。觅食时常常把嘴深深的插入泥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加拿大、曼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萨尔瓦多、关岛、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日本、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尼加拉瓜、北马里亚纳群岛、巴拿马、波多黎各、圣马丁岛(荷属)、美国。
旅鸟:安圭拉、汶莱、捷克共和国、丹麦、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瓜德罗普岛、中国(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马来西亚、摩洛哥、荷兰、挪威、阿曼、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波兰、葡萄牙、圣基茨和尼维斯、西班牙、瑞典、泰国、英国、越南、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
产地不确定: 中国台湾省。
繁殖方式
长嘴鹬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湖泊和水塘等水域岸边或邻近草地上和冻原沼泽地上。巢多置于突出的土堆上,直径为10-12厘米。雄鸟的求偶行为是飞翔鸣叫。每窝通常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色至褐色,变化较大,被有褐色或深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1-44×29-3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巢附近警戒。孵卵时甚为恋巢,常常在入侵者快到巢跟前时才突然从巢中飞出,并在入侵者头上来回飞翔鸣叫,直至入侵者离开。孵化期约20天。雌鸟通常先离开繁殖地,雏鸟由雄鸟带领和照看。当有入侵者接近时,雄鸟常在头顶上空来回进行搔扰飞行,并高声鸣叫,直至入侵者离开。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Limnodromus scolopaceus.The IUCN Red List.2013-0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5 18:3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