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五层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史上曾五毁五建;2020年,广州博物馆迁入镇海楼内。
历史沿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
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两广军务提督韩雍重修镇海楼,不久失火焚毁。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提督张经与侍郎张岳重建镇海楼。
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镇海楼。
明末清初,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遭战火损坏。
清顺治八年(1651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大规模扩修。因楼近王宫,禁止州人登临,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两广总督李栖凤在镇海楼上祀文武帝君,允许平民登楼揽胜,重修镇海楼。
清康熙十二年(1683年),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被毁坏。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镇海楼;“计费巨万,壮丽坚致。”时镇海楼“高计七丈五尺,广计九丈五尺,袤计五丈七尺。
民国十七年(1928年),林云陔出任广州市长时,重修工程按明代旧基垒筑,将原来木建筑楼层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并引入当地石湾彩釉陶烧作为瓦脊和檐角的鰲鱼装饰。
新中国成立后,镇海楼为广州人民博物馆所在地。
195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拨专修款修缮了镇海楼。
建筑格局
镇海楼楼高28米,呈长方形,宽31米、深16米,下两层围墙用红石砌筑,以上为青砖墙;底层墙厚3.86米,以上逐层递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盖,饰有石湾鳌鱼花脊;建筑逐步向上收减宽度和深度,令到镇海楼形似塔又似楼;楼顶正面悬挂“镇海楼”横匾,两旁悬挂一副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楼内常设《广州历史陈列》展览,展示广州五、六千年来的文化、风俗和城市发展等历程;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文物遗存
石狮
石狮有雌雄共2只,位于镇海楼前,由红砂岩石雕成,东西成对,雕饰简朴古拙;雌狮在西,左前足踏球,右前足微提起抚着小狮;雄狮在东,右前足提起踩一绣球,左前足直支于地。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明代广州城垣向北扩展到越秀山上,为修筑镇海楼奠定了基础。镇海楼,初名望海楼,《明一统志·广东布政司·广州府》 有记述:“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本朝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广东提督蔡经和总督张岳相继将毁于火劫的望海楼进行原址重建,题名为“镇海楼”。这是镇海楼正式更名,俗称“五层楼”。
艺文
陈毅《登广州镇海楼》
羊城高楼接大荒,五百余载镇海疆。四时花木春烂漫,满腔语调古铿锵。
百年海舶带灾祸,历代谪宦富篇章。最是人民革命好,黄花岗连红花岗。
彭玉麟《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陈恭尹《镇海楼》
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倒松风响似泉。白首重阳惟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丘福灿《镇海楼》
白云飘素山诗意,越秀繁世仙气灵。红砖片瓦青尤在,铁炮烟火魂未销。
李调元《登镇海楼》
直上天南海上楼,海天一色望天收。 不知沧海连天阔,只觉青山与海浮。
蜃吐黄云三岛外,鸡鸣红日五更头。 昔年曾记登黄鹤,冠绝平生此两游。
陈恭尹《九日登镇海楼》
清樽须醉曲栏前,高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 白首重阳惟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文物保护
1989年6月,镇海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镇海楼作为“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镇海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
交通线路
广州市内在环市路汽车站乘坐33、550、529、225、297、30、122、133、241路公交车可达;解放路汽车站乘坐87、101、133、187、518、21、519、182、24、58、244、127、185、5等路公交车可达;小北路汽车站乘坐220、33、184、6、66、190、544、219、233、36、547、10、191等路公交车可达。此外,还可以于市内乘坐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站下。
参考资料
镇海楼.广东省情网.2011-06-10
【当代广东】镇海层楼阅山河 | 广东省情网.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03: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