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叶柴胡(Bupleurum bicaule Helm)是伞形科、柴胡属多年生丛生
草本植物,高可达20厘米。直根发达,外表面皱缩,有较明显的横纹和突起,质地坚硬,木质化,很少分枝,根颈分枝极多,茎常多数,细弱,纵棱明显,上端有少数短分枝。叶全部线形,顶端渐尖,有锐尖头,基部变狭成叶柄;茎叶很少,基部不收缩,而半抱茎,向上渐小,侧枝上的叶更小如针形。复伞形花序,小总
苞片披针形,短于小伞形花序,顶端尖锐,花瓣鲜黄色,小舌片较小,中脉不突起;花柱基深黄色。果广卵形,两侧略扁,蓝褐色,棱突出,细线状,淡棕色;7-8月开花,8-9月。
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2-20厘米。
直根发达,外皮深褐色或红褐色,表面皱缩,有较明显的横纹和突起,质地坚硬,木质化,断面纤维状,很少分枝,根颈分枝极多,每一分枝的基部均簇生有残叶鞘。茎常多数,细弱,纵棱明显,上端有少数短分枝。叶全部线形,长7-16厘米,宽1-3毫米,3-5脉,
顶端渐尖,有锐尖头,基部变狭成叶柄;茎叶很少,长0.4-4厘米,宽0.5-2.5厘米,
基部不收缩,而半抱茎,5-7脉,向上渐小,侧枝上的叶更小如针形。复伞形
花序少,直径1-2厘米;伞辐4-7,长4-15毫米;小伞形花序直径3-6毫米,花7-13;总
苞片常无或1-3,长1-3毫米,宽1毫米,脉1-3;小总苞片5,披针形,长2-2.5毫米,宽0.6-0.8毫米,短于小伞形花序,顶端尖锐,3脉;
花柄长0.7-1.3毫米;花直径1-1.5毫米,花瓣鲜黄色,小舌片顶端浅2裂,较小,中脉不突起;
花柱基深黄色。果广卵形,两侧略扁,两端截形,蓝褐色,长2.5-3毫米,宽2毫米,棱突出,细线状,淡棕色;棱槽中油管3,合生面2-4,很细,成熟后不甚清楚。
花期7-8月,果期8-9月。
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6-15厘米,直径0.3-0.8厘米根头膨大,顶端残留3-15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棕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木质化,不易折断,断面显裂片样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红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根较细小,长圆锥形,顶端有多数棕色毛刷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小叶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var. parvifolium Shan et Y.Li)的根呈圆柱形,较小,长 5-7厘米,直径0.3-0.5厘米,根头分歧,顶端残留多数茎基和绿色叶基,下侧具两行呈疣状突起的小定芽,根下部多分枝,有的中间骤然膨大形成枣核样突起表面黑褐色,有浅色支根痕及横向皮孔,质较松脆,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栓皮层易剥落油腥气较浓。
锥叶柴胡的根呈长网锥形,较顺直,长9-20厘米,直径0.5-1厘米,根头膨大,有分歧和多数棕黑色刷状叶基及众多硬的针锥状茎、叶鞘残基,近根头部稍细,中部较粗,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略带红棕色,皮孔大,凸出,横向排列,有时具不明环纹及不规则皱纹,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油性,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包,有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苦、辛。
生于海拔650-1550米的山坡向阳地草原上和干旱多砾石的草地上。锥叶柴胡伴生种以喜光草本为主,为其生长提供所需的阳性条件,仅
狭叶锦鸡儿和
小叶锦鸡儿两种小灌木。
大籽蒿、
猪毛蒿、
羊草、
二裂委陵菜、
冰草等最为常见,密度和盖度较高。
寸草、
早熟禾、
远东芨芨草等出现的频率不高。
无心菜、
柳穿鱼、
地蔷薇是偶见种。
分布于中国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及河北、内蒙古等省区;伊朗、阿富汗、叙利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俄罗斯高加索及西伯利亚东部及中部、蒙古、朝鲜和日本等国也有分布。
中国满洲里是野生锥叶柴胡的重要产地,该地锥叶柴胡的根茎多分枝,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成熟个体基部可产生2-10个分蘖,受到干扰的个体每个生长季通常只有1-2个分枝上形成花序,其余分枝处于休眠状态。野生区内锥叶柴胡的个体密度在0.74-2.53%之间。株高在5-30厘米之间,盖度在0.2-3%之间。通常不是一个群落内的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