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版钱币也叫错版币,是指设计上或母版雕刻上的
错误,印刷流程中的漏印不属于错版。特别注意的是因质量缺陷导致的“残次品”只能属于残次币而不属于错版币。
错版钱币概念
货币因质量缺陷导致的“残次品”只能属于残次币而不属于错版币。
古代错版钱币
错版钱币即为在我国古代制造钱币的模具上出现了错误,导致制成的钱币也出现了错误。
社会影响
继日前西安惊现“错版币”后,广州发现了大量“错版币”。邢先生拥有5张“错版币”,面额分别为100元、50元、10元、2元、1元,几乎囊括了第四套人民币纸币,但经专家鉴定,这些都是次品币,并没有收藏价值。有专家曾多次表示,
错版人民币不会有太大的升值空间,但是清楚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是有部分人上了骗子
双簧的当:先是一个人拿着错版的人民币询问兑换地点,然后就有人上来说“错版币很有升值价值,收藏肯定赚钱”然后要求高价
收购这张假币,于是,受害者就相信了他们说的话,因此,受骗了。
我国钱币出厂必须经过7道严格的检验程序,所以出错的概率在百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一之间。所以钱币出现错版还是很稀少的。
分类细说
错版币、残币、假币,三者性质截然不同。但是一些钱币收藏者,特别是初涉钱币手藏的人对三者的区别缺乏明确的认识,往往把残币及假币当作错版币收购收藏,走入收藏的误区。
错版币
金属
铸币要经过设计、制模及铸造三个环节,所谓错版币,指在设计、制模或制版时出现错误的钱币。这种错版币一经发现,多被政府有关部门明令收回销毁,但往往有少量“漏网之鱼”流入社会;也有发行后无法收回的情况。这些错版币便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珍品,因而备受钱币收藏者的青睐。
残币
所谓残币,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残次币。金属币在铸造时由于钱模的移动、翻转或钱体的再次受压等原因而形成不规范的产品;纸币在印刷时由于纸张的折叠、印墨的不均匀而形成有缺陷的产品。
假币
随着钱币收藏热的出现和钱币市场的繁荣,各种迎合收藏心理的假币也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伪造的错版币。造假者利用挖补、切割、改刻、图象文字移置,水印倒移等手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错版币”,以牟取暴利。
错版币一直受到钱币收藏者的青睐,但并非所有的错版币收藏价值都很高。如我国清末民初各省都曾大量铸造银元和铜元,由于当时设计,制模人员的英语水平较低,在钱币上往往出现英语字母漏写或错写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像这类错版币收藏价值不太高。
残币一般没有收藏价值。如果是正在流通的人民币残币,我们不仅不能收藏,而且应当到专门的金融单位去兑换,以卫护人民币的信誉。
伪造错版币,特别是伪造正在流通的人民币错版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遇到伪造的“错版人民币”。我们应该向有关部门反映,查找其来源,对造假者依法处理。
不宜收藏
近年来,随着集币热的不断兴起,一些所谓的收藏价值极高的“错版钱币”吸引了不少初涉集币领域的新手,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一枚“错版钱币”的叫价动辄数千元或上万元,“错版钱币”真有那么高的收藏价值吗?
其实,在我国,人民币所谓的“错版”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印钞厂印制钞票时使用的印版、制造硬币使用的钢模等,都是一个整体,在印制过程中,绝对不可能出现局部图案或文字倒置的问题。因此,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错版”现象。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所谓“错版”币,有变色、
漏印、倒印、
水印倒置等,绝大多数都是不法分子人为采用化学褪色、挖补、改刻等手段伪造出来的,集币爱好者购买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因为这样的“错版钱币”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常见的伪造“错版”币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将纸币中心的“壹佰”“伍拾”大写改成倒置;二是将“100”“50”小写改成倒置;三是将“
中国人民银行”改成倒置;四是将纸币中的水印暗像改成倒置。此外,还有的将纸币上的编号改成含有“88888”的“靓号”。
人民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它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印刷、裁剪等多道工序,有时也会出现残次品,但人民币在出厂前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检验,残次品坚决不出厂,由于人民币印量巨大,有时难免会有极个别残次品流出来,但它不属于错版币。这种残次品和邮票的错版不同,邮票在设计或制版中出错,发行后发现错误会及时收回,少量流入社会的则成为珍邮,如“全国山河一片红”、“蔡伦公元前”等邮票。但残次人民币不是错版币,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升值潜力,当然,集币爱好者若有幸觅到这类与一般人民币略有区别的残次币,作为趣味币专题收藏倒也未尝不可。
最后,笔者再次提醒集币爱好者,你若碰到这类所属的“错版钱币”要坚决回避,因为“错版钱币”根本不宜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