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动脉是颈根部的一大动脉干。右侧发自头臂干,左侧发自主动脉弓,沿胸膜顶内侧,斜过前面达颈根部,在前斜角肌后方,弓形向外跨过第1肋骨移行为腋动脉。其主要分支有椎动脉、
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颈横动脉等,分支分布于头颈、胸腹壁等区域。于锁骨上窝中点处下压此动脉于第1肋上,可达到止血目的。
解剖结构:
1、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动脉是上肢的动脉主干。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它们分别沿左右肺尖的内侧上行,然后斜越胸膜顶的前面出胸廓上口到颈根部,呈弓状向外侧行,依次经斜角肌间隙、锁骨中点下方和第一肋的上面达其外缘移行为腋动脉进入腋窝。
锁骨下动脉全程以前斜角肌为界分为三段:由起点至前斜角肌的内缘为第一段,位于前斜角肌后方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第一、二两段的后下方与胸膜顶和肺尖相邻,第二、三段的外上方与臂丛相邻。锁骨下动脉的前下方有同名静脉伴行。
从胸锁关节上缘至锁骨中点作一条凸向上的弓形连线,其弓的最高点位于锁骨上方约1.5cm,此线即为该动脉的体表投影。当上肢外伤出血时,可在锁骨上窝的中点处,将锁骨下动脉向下压于第1肋的上面进行止血。
锁骨下动脉除主要运送血液至上肢外,沿途还发出分支分布于头颈部器官和胸壁。但其分支数目常不固定,其中常见的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和颈横动脉等4~5支。
2、锁骨:
锁骨是上肢带的组成部分,为连结肩胛骨与胸骨的“S”形细长骨,横架于胸廓前上方,位于皮下,它的全长都能触摸到。锁骨没有骨髓腔,是胎儿体内首先发生骨化的骨,是膜内成骨的骨。
锁骨是上肢中与中轴骨骼相连结的骨,它起着撑杆作用,将上肢撑离躯干,扩大人的视野,增大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提高上肢的劳动效能。
锁骨内侧钝圆称胸骨端,它与胸骨柄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扁宽称肩峰端,它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的外侧1/3上下扁平凸向后,内侧2/3呈三棱形凸向前。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锁骨是体内最常发生骨折的骨。锁骨中1/3与外1/3交界处是最薄弱部位,人跌倒肩或手着地时,向躯干传递的暴力大于该薄弱部骨强度时即发生骨折。
中国人锁骨长度男性为14.6~14.7 cm,女性为12.9~13.3 cm。
锁骨下动脉的形态学结构及其周围结构:
锁骨下动脉为一对粗大的动脉干。左侧直接起于主动脉弓,右侧在右胸锁关节上缘的后方起自头臂干。因此,左锁骨下动脉较右侧的稍长。左锁骨下动脉起始较为恒定,据统计,约99.8%直接起于主动脉弓,只有0.2%与颈总动脉合成左头臂干起于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98%起于头臂干,2%直接起于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异常起始于主动脉弓胸主动脉移行部的情况,与右侧喉下神经行程变异有密切关系。这种起始异常的右锁骨下动脉多数经过食管的后方,也可经过气管的后方或前方。有时,还可与右位主动脉弓伴同出现,形成一“血管环”。这种起始异常的个体,在临床上可能压迫食管和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左、右锁骨下动脉分别沿两肺尖内侧,斜越胸膜顶的前面,出胸廓上口到颈根部,经第1肋上面穿过斜角肌间隙,呈弓形弯向外方,至第1肋外缘,移行腋动脉。临床上常以前斜角肌为界,将锁骨下动脉分为3段:从起始处至前斜角肌内侧缘为第1段;位于前斜角肌后面的部分为第2段;自前斜角肌外侧缘到第1肋骨外侧缘为第3段。由于左、右起始不同,所以两侧锁骨下动脉第1段的经过和毗邻关系也不完全一样。自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画一条弓向上的线,即代表该动脉的体表投影,该弓的最高点不恒定,一般是在锁骨上方1.2 cm左右。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变化很大。国人锁骨下动脉的分支情况,可分为5个类型及22个分型。其中的4个独立分支的第2型(39.3%)和5个独立分支的第3型(32.7%)较为多见。锁骨下动脉直接和间接的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腺下动脉、颈升动脉、颈浅动脉、肩胛上动脉、颈横动脉、颈深动脉和最上肋间动脉等9支。这些分支的若干支组成甲颈干和肋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