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鲫
动物
银鲫是鲤形目鲤科鲫属鱼类,又名鲫鱼、红鲫、鲫瓜子。体侧扁而高,头较小;体高显著超过头长;吻钝,呈弧形;口裂宽大于口裂长;鳃耙长而密;下咽齿呈圆柱状;背鳍具有硬刺;胸鳍低位;臀鳍硬刺后缘呈锯齿状;尾鳍分叉线,上下叶尖。背侧为黑褐色,腹部为白色,各鳍为灰白色,体腔膜黑色。
生活习性
银鲫的生活习性与鲫相似。喜栖息于浅水、水草丛生、底质多淤泥的地方。冬季在深水处越冬。为杂食性鱼类。产卵期一般在5月底至7月初。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多数为3龄,亦有少数为2龄。
银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水域,我国盛产于东北的黑龙江――辽河流域,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通常在自然环境中,一种鱼的性比约为1:1。普通鲫鱼为4:1,而银鲫则为9:1。银鲫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它们不要求有雄性配偶,那它们的卵子产出后如何受精、发育?首先我们先从遗传学角度来探究。绝大多数鱼类的每个体细胞中含有主导遗传的染色体为数十个至100个,称为二倍体鱼,这些鱼所产出的卵子和精子中的染色体数都减半,这种精、卵细胞叫做单倍体。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子后,形成含在100个染色体的二倍体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发育,其后代有雌亦有雄。
银鲫的体细胞含有162个染色体,称为三倍体鱼。它们产出的卵子的染色体数不减半,仍为162。银鲫生殖时卵子的受精过程很特殊,与一般两性融合生殖不同。银鲫产出的卵子由其它种类的雄鱼产出的精子
人工养殖
科学家利用银鲫的独特的遗传特性,选用兴园红鲤精子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70年代以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风水库天然雌核发育的银鲫为母本,与江西省兴国红鲤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产生的异精雌核发育银鲫的子代。
其最大特点是食性广。从鱼苗开口至夏花鱼种阶段,主要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尤以浮游动物为主);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硅藻藻类,各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有机碎屑和各种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成鱼阶段主食人工投喂的各种配合饲料(如豆饼、花生饼、菜饼及大麦、小麦、玉米粉、麸皮和颗粒饲料等)和有机碎屑,也吃各种藻类(如硅藻等)、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蝇蛆鳗鱼的粪便等。
异育银鲫是养殖新品种。它的食性很广,在人工饲养下,只要饲料适口,均喜食,而且几乎全年摄食。
形态分类
滁州鲫体色较浅,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条颜色灰白,略带黄色。体厚,背高,体型侧扁,头短小。脊椎骨4+26~28,侧线鳞28~30。背鳍不分枝鳍条4根。雄性个体胸鳍末端可达腹鳍基部,雌鱼不达腹鳍基部。上述形态特征均有别于方正银鲫及彭泽鲫。
营养价值
研究表明 : 普安银鲫 A 型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 为 16.79 ± 0.30% , 粗脂 肪含量为 0.74 ± 0.02% , 水分含量为 78.28 ± 0.15 % , 灰分含量为0.98 ± 0.05% ; 其氨基酸总量为 20.08 % , 必需氨基酸含量8.21 % , 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89% , 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值为69.19% 。 普安银鲫 A 型鱼是一种高蛋白 、 低脂肪 、氨基酸含量丰富 、 营养价值高的养殖鱼类, 是值得进行研究开发的优良淡水鱼类 。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4 01:07
目录
概述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