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钩花(Mitrephora tomentosa Hook. f. & Thomson)是番荔枝科银钩花属植物,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灰黑色至深灰黑色,韧皮部淡赭色,略有香甜气味。叶近革质,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达15厘米,宽7-10.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圆形,叶面除中脉外无毛,有光泽。花淡黄色,直径1-1.5厘米,单生或数朵组成总状花序,腋生或与叶对生。果卵状或近圆球状,成熟时有环纹;果柄细长,密被褐色绒毛。花期3-4月,果期5-8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灰黑色至深灰黑色,韧皮部淡赭色,略有香甜气味;
小枝密被锈色绒毛,老渐无毛,灰黑色。叶近革质,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达15厘米,宽7-10.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圆形,叶面除中脉外无毛,有光泽,叶背被锈色长柔毛,沿中脉上更密;中脉上面凹下,下面凸起,被锈色长柔毛,侧脉每边8-14条,上面凹陷,下面凸起,网脉扁平;叶柄粗壮,长约7毫米,密被锈色绒毛。
花淡黄色,直径1-1.5厘米,单生或数朵组成总状花序,腋生或与叶对生;总花梗、
花梗、
萼片、
花瓣均密被锈色柔毛;总花梗短,有脱落的小苞片痕迹;花蕾圆球状;萼片卵状三角形,长约3毫米,内面无毛;外轮花瓣卵形,长约为萼片的3倍,内外面均被柔毛,内轮花瓣菱形,下部渐狭成爪,两面均被柔毛,边缘粘合成一帽状体;雄蕊楔形,药隔盘状;心皮被毛,花柱圆柱状,每心皮有胚珠8-10颗,2排。果卵状或近圆球状,成熟时有环纹,长1.6-2厘米,直径1.4-1.6厘米,密被褐色绒毛;果柄细长,长于果的2-3倍,密被褐色绒毛。花期3-4月,果期5-8月。
生长环境
为海南半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的组成树种。散生于海拔500米以下山地缓坡的密林中,常与沙椤、
猫尾木、华楹、
海南苹婆、
海南菜豆树、白格、
鸡尖等乔木混生。
在分布区,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500-2 0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对土壤要求较严格,性喜深厚肥沃疏松而湿润的砂壤土,在阴湿的立地上生长良好,旱瘠地上少见生存或生长不良。能耐庇荫,在郁闭度中庸的林分中多为优势木,树冠为广卵形,枝叶浓密而平展;在疏荫而湿度适中的环境,天然更新良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海南(儋州、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琼中、保亭、陵水、三亚等地)和云南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地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银钩花主要采用播种方式繁殖。成熟的果实为黄红色。果实采回待果皮软化后取出种子,经冲洗后便可播种。若用低温贮藏,可在1-2年内保持发芽力。苗圃地宜选择土壤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深耕细作,床面平整。新鲜种子不需催芽处理,经久贮藏的种子,一般用40-50℃温水浸种24小时,捞起洗净,稍晾干即用条式点播或撤播均可,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用遮光网搭荫棚遮光,淋足水保持床面湿润,约1个月开始发芽,发芽率达90%。用芽苗移入营养杯中或分床育苗均可,并适当遮荫,每天早、晚各淋水1次,以后按苗圃常规加强管理。1年生苗高约40-50厘米,可出圃栽种。
栽培技术
种植
栽种地要选择在低海拔的丘陵下部、山腰下部、山谷、背风的环境,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地方为宜。先砍杂灌炼山,进行穴状整地,植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侏行距2米×3米,雨季栽种。
抚育
幼林初期生长较缓慢,栽种后2-3个月,进行穴状除草、松土、扩穴、施肥1次,每株施复合肥50克。以后每年抚育管理2-3次,除草松土、施肥1-2次;幼树郁闭后仍要毎年砍杂、除草、修枝整形1-2次直至成林。
病虫防治
未见病害。虫害主要有
蚜虫、
夜蛾等危害叶子及嫩枝芽,采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溶液1000-1500倍液喷洒。
主要价值
经济
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而均匀,材质硬而重,加工容易;干后少开裂,不变形、较易被变色菌浸染;纵切面略具光泽,材色一致。适作梁、柱、门、窗、农具、家具、器具等用材。注意防止变色菌浸染。
观赏
银钩花树形优美,花大黄色而芳香,花期早,是热带地区优美的庭院观赏树种,适于种植为庭院风景树或行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