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均夫
中国教育家、文史专家
钱均夫(1882年12月-1969年8月),名家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中国教育家、文史专家。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32代孙,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父亲,厉麟似的老师。
人物经历
钱均夫的父亲在杭州经营丝绸,钱均夫是这位没落丝商的第二子,幼年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早年就读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99年肄业。1904年,杭州市富商章氏,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钱均夫,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那时的中国,正处在腐败的清王朝日趋没落的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民主革命的思潮纷纷登场,许多爱国志士,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济世良方。钱均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和鲁迅厉绥之蒋百里施承志等人一起东渡日本,学习教育学,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他于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学习教育学、地理学和历史,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08年毕业。后来,他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
1910年,钱均夫毅然回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1913年钱均夫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9年去世。著有《逻辑学》《地学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等。
钱均夫先生是中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家钱学森的父亲。他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人物评价
作为父亲,钱均夫并非奉行中国传统家长制文化,高高在上的父亲大人,而是毫不掩饰爱子之情的一名典型慈父。(厉声教 评)
家族情况
历史背景
在杭州一带,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据说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均夫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代孙。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钱均夫的父辈在杭州经营丝绸。钱均夫是这位没落丝商的第二子,幼年钱均夫就得到了家庭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与厉绥之施承志是同学。
到了现当代,钱均夫家族更是出现了人才井喷,现当代史上很多声名卓著的大家都是其家族成员或族亲,包括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曾任美国波音公司工程师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榘、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和细胞生理系创始人钱永佑、国学大师钱穆、著名思想家钱玄同、著名外交家钱其琛、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新中国国际法泰斗厉声教、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厉绥之、抗日爱国名将厉尔康、“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著名教育家钱伟长、著名作家钱钟书、民国施承志、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锡祉、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钱令希、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钱临照,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钟韩、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等。钱均夫家族不仅在科学领域人才辈出,在军事外交文教医学法学音乐国学文学历史工程技术等领域也都是贡献卓著,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家族。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有十条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其内容如下: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3.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7.多设养济院,收养无业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恃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9.吾家世代居衣绵之城郭,宋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国为家。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
钱均夫先生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先祖《家训》的影响吧。
成员
钱承磁,是一个经营丝绸的商人,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人。
章兰娟(1888—1936),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因其父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华,便把她许配给钱均夫。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颖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尤善针带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之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或许,钱学森的道德品质,就是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还曾担任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蒋英(1919.9.7~2012.02.05)教授,大军事家蒋方震(蒋百里)的三女儿。是中国著名的军事战略家、教育家、清末著名刊物《浙江潮》的创刊人之一。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建国后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
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与蒋方震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同窗好友,两家过从甚密。蒋百里有“五朵金花”,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活泼可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于是钱家办了酒席,过继蒋英,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与蒋英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钱学森和“钱学英”以兄妹相称,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俩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未几,蒋百里夫妇思念三女儿,还是把蒋英接回去了。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没想到,这个原本是钱家的过继女儿的“钱学英”,最后还是嫁到钱家,变成钱家的儿媳。
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47年蒋英于上海与钱学森结婚。同年9月26日,二人在美国波士顿安置新家,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一台钢琴。育有一子钱永刚、一女钱永真。1950年以后美国发生麦卡锡主义风潮,钱学森长期受到美军方监禁、迫害,1955年10月,随钱学森返回中国。
人物影响
钱均夫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人生与智慧之窗。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1935年,钱学森准备留学美国之前,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特意为儿子买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以及《论语》纲鉴易知录》等一类典籍。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钱均夫还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
当钱学森即将登上远行的轮船时,钱均夫抖动着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急促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说道:“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钱学森观之不禁潸然泪下,默默地背诵着家父的临别教诲,在心里说:“我尊敬的父亲,你的教诲,儿子铭刻在心,你老人家尽管放心吧!他在父亲钱均夫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决心以科学技术复兴中华为已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而此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军事界有着“巨大贡献”的钱学森,在战后竟然成为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对象。
1949年的圣诞节前夕,他收到了上海老父亲的来信;父亲告诉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神勇之师,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入城后,不打扰市民,夜宿街头。上海的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赞的;父亲在信中还特别告诉他,如今,在上海,已不再有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事,上海的面貌大大改变,整个中国的面貌也在大大改变。父亲在信的末尾嘱咐他,接到这封信后,应及早回归故里,以便把他的特殊才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
父亲的来信,使正在准备回国的钱学森,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恨不能即刻回到父亲身旁。他总在小声地对自己说:身在异乡的人,总是要回家的。个人无论走多远,离家多久,无论是凯旋,还是退却,总是要回家的。只有自己的家才是归宿。然而,在美国社会上肆虐的麦卡锡主义,却悄悄将魔爪伸向了教育界,伸向了钱学森……
直到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热切帮助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
人物轶事
莫逆之交
钱均夫与“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厉绥之、著名作家鲁迅莫逆之交。钱均夫与厉绥之早年曾一同就读于求是书院,后一同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于1902年同赴日本公费留学,同去的还有浙江同乡鲁迅。他们三人到日本后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从弘文学院毕业后,厉绥之接受了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而钱均夫志在教育,考取的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这段时期,钱均夫、厉绥之和鲁迅三人虽在不同学府,但大家仍时常聚首,纵论天下,共抒救国宏图。他们回国后,彼此还常相往还,情谊依旧。
杰出弟子
作为一代教育家,钱均夫曾培养出很多杰出人物,其中就包括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人厉麟似。厉麟似是中国近现代文教史、外交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和“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之一。钱均夫在担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期间,厉麟似即为该校学生。厉麟似晚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授期间曾遭遇文革冲击。造反派要他写交代材料时,他虽已卧病瘫痪在床,写字已很困难,但在简短的交待材料上,他竟不忘提到他“从德国归国后,先前中学校长钱家治老师”的教诲。钱均夫的得意弟子当中也包括儿子钱学森。钱学森晚年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钱钧夫在钱学森人生的起步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钱厉两家
钱均夫家族与浙江名门杭州厉氏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两家不仅世代交厚,而且还是亲族。世家门风加上地缘关系,更有许许多多的因缘际会,使得两家情谊像代代传承的祖先血脉一样绵延不绝,恰似杭州西子湖畔春日千丝万缕的绿柳。
钱均夫与晚清金石篆刻大师厉良玉的长子厉绥之刎颈之交。他俩早年曾一同就读于清末杭州知府林启所创办的求是书院,后又共赴日本求学,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两人因家世相近,情趣相投,遂结为刎颈之交。
厉绥之是中国第一代留洋的西医,名声甚大,甚至慈禧也曾请他为其诊病。钱家有人病了,都请厉绥之看,其中就包括钱学森。钱学森小时候羸弱,得过两次很厉害的病,差一点夭折——一次是脑膜炎,一次是伤寒。后来都在厉绥之的照料下转危为安。1946年钱学森回家探亲,拜过高堂之后,第一个来看的就是厉绥之——他当时是下跪的,说:“伯大人,没有你当初的照顾,就没有我钱学森的今天。”
钱学森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蒋英被传为佳话的结合也是由厉绥之作的冰。
1934年,钱均夫之子钱学森赴美留学前,在赴北京的路上途经南京,曾暂住于厉绥之弟弟厉麟似南京宅中,并与厉麟似夫人、钢琴家唐丽玲共话古典音乐,传为一段美谈佳话。钱学森回国后,因其年少时,厉麟似曾对其多有指导和帮助,故他个人曾在举家前往杭州的途中专程看望了厉麟似,并向其深深鞠了一躬,以示不忘照拂之意。钱学森曾称厉麟似“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是自己青年时期的榜样。钱学森后来在回忆中称:“先生对我为人治学也多有帮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用来形容厉先生再贴切不过。
钱均夫家与厉良玉女婿、民国施承志家亦是,既为世交,也是亲族,使得钱、厉两家更是亲上加亲。钱均夫和施承志同样也都是杭州求是书院的同学,毕业后二人也都同在日本留学。钱均夫晚年,儿子钱学森因重任在外,未能随侍在侧,幸有施承志儿子施锡祉经常去探望并帮忙照料钱均夫,直至钱均夫病逝。钱均夫一直将施锡祉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21:5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