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七连”是人民解放军原第39集团军机步116师347团7连的荣誉称号。钢七连是一支有着辉煌战史的红军连队,以敢打硬仗、恶仗享誉军内外。1949年9月,该连被军委授予“钢铁英雄连”称号。1998年,该连又成为科技大练兵的
发源地。
命名由来
名字缘起、届时连队主官。在辽沈战役义县的吴家小庙战斗中,申明和同志英勇顽强,负伤不下火线,带领全连仅剩下的17人顽强坚守阵地,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先后打退敌人7次反扑,胜利完成任务,被上级授予“钢铁连队”荣誉称号。
所属部队
钢七连所在的步兵116师,是解放军最精锐的
机械化步兵师。该师从上到下都是红军部队,荣誉称号和大功部队是这个师的特点,“红军师”----步兵第116师,“红军团”----步兵第116师第347团。英模连队更多:“
神枪手四连”----第348团4连,“先锋连”----第346团1连,“常胜连”----第346团4连,“钢铁连”----第347团第7连。
116师战功卓著,在朝鲜战场的云山之战中战绩显赫,与美军、英军的头等王牌军都交过手并都取得了胜利,这在我军绝无仅有,并相继解放过朝鲜的两个首都——平壤和汉城,在建师以来参加的历次战役中都是头号主力师,在东北四野时就冠盖全军并极为好战,从建师以来每战必胜,军队政治素养极高,战役战术质量更是无人能出其右,以战斗力论应为中国第一师。
历史战绩
一把小号退敌兵
1951年1月3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347团七连作为尖刀连,插到了汉城外围的釜谷里,逼近敌人通往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要点,打开这里,就打开了汉城的大门。
异常激烈的战斗开始了。担任守卫釜谷里任务的七连连长厉风堂带着两个排投入战斗,迅速打下了学校东侧的高地,卡住了敌人撤退的道路。敌人企图夺路逃跑,并以密集的火力封锁通往七连的走廊。敌人的火炮猛烈地轰击着,副连长王凤江、指导员张鼎和排长们,都在天亮前牺牲了。官兵们已经接连打退了敌人的2次冲击,当敌人第3次冲上来时,连长厉风堂也倒下了。就在战斗极端紧张的时候,连队失去了指挥员。连队干部、班长都牺牲了,只剩下17个士兵。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坚定地站了出来,扫视了一下周围,大声地说:“同志们,我是咱们这些人里的惟一一名老兵,又是共产党员,听我指挥,我们必须像连长在时一样,保持英雄连队的本色,守住阵地,打退敌人。”这个人名叫郑起,是连队司号员。他没有指挥过作战,也从未想到连队的指挥重任会落到自己肩上,这时,他想起连队干部教育自己时的话,共产党员要在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这些给了郑起无穷的力量。有了指挥员,阵地上立刻恢复了战斗力。轻机枪手、共产党员李家福第一个用嘶哑的声音说:“你指挥吧。我们一定坚守住,为牺牲的同志们的报仇!”隆隆的炮声响成一片,大大小小的弹坑一个挨着一个,很难相信这里还有生命存在。
经过一个白天激战,他们打退了敌人几十次进攻,七连仅剩下郑起7个人了。早已疲惫不堪的7位勇士每支步枪都打开了雪亮的刺刀,只等敌人上来,进行一场惨烈的贴身肉搏。此时的郑起多么希望能有一件迎战的武器啊。手榴弹没有了,子弹袋空了,他的手摸到了自己心爱的军号。这不是一件迎战的武器吗?虽然它不能像子弹、手榴弹和炸药那样直接歼灭敌人,但在战场上,它的作用有时是不可替代的。
就在郑起手摸军号之际,阵地上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原来,弹药手史洪祥从牺牲的同志那里找到了两根爆破筒,捆在一起,在敌人即将爬上阵地的危急关头,与杨占山两个合力将爆破筒掷下山去,敌人在巨响之中惊呆了。惊魂未定之际,山间突然响起嘹亮的军号声。郑起在残存的工事里,挺立起半截身子,鼓起全身的力气吹响了冲锋号。“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号声在釜谷里盆地上空回旋着,震荡着。
奇迹出现了:近在咫尺,眼看爬上山顶的敌人,被这号角声迷惑了,震慑了。200多名敌人恐慌了,畏缩了,停止了射击,停止了前进,急忙掉转头,向山下没命的逃窜。
这时增援部队及时赶了上来,把阵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由于郑起的特殊贡献,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英雄”称号并记特等功一次。朝鲜民主共和国授予他一级战斗荣誉勋章一枚。
军报报道此战役
解放军报 2000年09月08日 第6版报道:
钢铁七连诞生于陕北的英雄连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涌现了许多战斗英雄,留下了数不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每茬兵都以自己是钢铁七连人而自豪。
这是个距离南朝鲜首都汉城仅30公里的小镇,是通往汉城公路上的一个重要的三岔口。中国第三十九军—一六师三四七团奉命迅速占领这个地人;全团立即分四路以强行军的速度前进,催促其前进速度的传令兵一个接一个地到达。三四七团有的士兵在极度的奔跑中昏倒,实在跑不动的伤员就躺在公路边,等待收容队。短暂的“原地休息”的命令一下,士兵们就躺在雪地上,胡乱地抓几把雪寒进嘴里。在接近釜谷里的一个高地上,团长李刚召集营长们开会:“这是一场艰苦激烈的战斗,但我们必须把敌人卡在这里等待主力的到来!”
此时,连团长李刚在内,三四七团并不知道,已守在釜谷里的军队不是南朝鲜军。3日黎明,三四七团到达釜谷里。根据当地的一个老百姓的报告,这里的敌人是一个联队……三四七团因为认为这里只有南朝鲜军队,所以把“一个联队”听成了“一个连队”。在经过初步的研究之后,一营副营长傅学君带领三连冲了上去。激烈战斗的时候,傅学君觉得仗打得不对劲儿,没过多久他明白了:这里并非仅有“一个连队”,而是整整的一个团;和中国军队交战的不是南朝鲜伪军,而是英国人。三四七团遭遇的是英军第二十九旅的皇家来复枪团。第二十九旅是英军中的精锐部队,是著名的蒙哥马利将军的部队,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役。皇家来复枪团以善于打阵地战闻名,其官兵的军服上都佩带着这个团的标记:一只绿色的老虎。
傅学君立即从阵地上撤下来向团指挥部跑。天色已亮。英国人发现了他,并向他射击。他的胳膊中弹,他跑进一个空展子中简单地包扎了一下,继续向团指挥所跑。英国人的火力继续追着他,他的腿也中弹了。等他坚持跑进团指挥所的时候,已浑身全是血。他向团长李刚报告了真实的敌情。
这时,二连已经占领了一个小学校,歼灭了一个连的敌人,并且抓了300多名英国士兵,这些俘虏被关在小学校里。现在二连正和英军对峙着。又有消息传到团指挥所:在前边的七连副连长王凤江牺牲!就是那个在渡大冰河的时候站在齐胸深的冰水中,把他的士兵一个个托上冰层的王凤江。
在和英军交战的前沿,王凤江看见团副参谋长上来了,大喊一声:“五号!你下去!这里太危险!”话音还没落,一发炮弹几乎是在他的身边爆炸了,一块弹片削进了他的头部。王凤江,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民,参军后在第三十九军所历经的多次残酷的战役中,他成为立战功最多的人。王凤江牺牲后,他的战友在这个中国军队著名的英雄身上只找到两件东西:别在上衣兜上的一支用旧零件凑起来的
自来水笔和口袋里的几粒充饥的板栗。
三四七团面临的局面十分严峻。釜谷里是个洼地,三面是山,控制着山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和一条铁路。英军二十九旅的这个“绿老虎团”已占据着这里的有利地形,准备一旦战局有变掩护其主力向南撤退。
天上的飞机来了,地上的坦克出动了,英军开始向三四七团的阵地反击。三四七团的几个连队伤亡巨大,眼看着要顶不住了。—一六师全师公认的又年轻又有文化的参谋长,28岁的薛剑强,他一直跟随着三四七团打到釜谷里。他在前沿与师长汪洋通电话的时候,声音很焦急:“抓了三百多俘虏,是英军二十九旅的!都在小学校里憋着呢!快让三四八团上来!”
就武器装备来讲,英军占绝对的优势,因此与英军对峙,战斗空前惨烈。而且三四七团是夜晚打进釜谷里的,天亮后才发现,几个重要的制高点没有及时占领,它们对中国士兵构成了巨大威胁。战斗到中午,三四七团与师指挥部的电话和电台联系也断了。下午,军电台转来一封电报,说三四七团伤亡很大。师长汪洋和政治部主任急了,带上参谋上了前沿,他们直接上到了三四七团的阵地,汪洋师长刚上阵地,就看见担架抬着薛剑强下来了,薛剑强的警卫员在哭。—一六师年轻的师参谋长已经牺牲。
必须把英军阻击在这里,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团长李刚决定把七连派上去,把卡在公路上的一个制高点拿下来并且守住。控制了这个制高点,英军就等于被关在了这釜谷里的洼地里。七连连长厉风堂和指导员张鼎和带领部队首先控制了公路边上的那个小学校。他们俩爬上学校的墙头往公路上打,公路上黑压压的一大片汽车。厉凤堂知道,汽车是敌人的命,逃跑全靠这玩意儿,守住公路和守住汽车,敌人就绝对跑不了。于是,他带领战士迅速抢占公路边的小高地,刚刚把这个高地占领,还没喘口气,英军就攻上来了。
七连,这支由
中国工农红军发展至今的连队,它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到了。因为对于英军来讲,这个高地也关系到他们的生死。英军的炮火极其猛烈,高地上的一尺多厚的雪立即变成发烫的泥水。没有办法修筑工事和掩体,中国士兵们就在泥水中抗击着英军士兵的一次次的进攻。弹药很快打完了,指挥所派出的送弹药的士兵全部死在路上,英军密集的火力把高地通往团指挥所的路严密封锁了。很快,指导员张鼎和牺牲,接着,排长们也全部牺牲。当重机枪被打坏时,连长厉凤堂负重伤倒下。阵地上没有干部了,厉凤堂在血泊中看着给他包扎的司号员郑起已说不出话来,但郑起明白连长的眼神,连长在对他说:去指挥战斗。
郑起对奄奄一息的连长说:“放心,阵地由我负责,坚决守住!”郑起最崇拜的人就是副连长王凤江,突破临津江的前一天,在隐蔽洞里他和他崇拜的人聊了很长时间。从他知道王凤江牺牲的消息起,他便觉得他永远地失去了什么,心口一直在疼。
郑起集合了阵地上的人,一共还有十三人能坚持战斗,其中有六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郑起把十三个人分成几个战斗小组。有的人建议指挥员的位置要靠后,郑起不同意,他知道连长就是靠前指挥战斗的,他也要在最前面、井且指定了在他牺牲后接付他指挥的人。
英军在数门迫击炮的轰击之后又开始进攻了。公路上的坦克把炮口对准这个高地进行瞄准射击,英军士兵成散兵队形一排排地向高地上爬来。郑起在阵地上奔跑:“打!打!打胜了明天过汉城!”在打退英军的几次进攻之后,郑起发现阵地上没有子弹了。他决定去敌人的尸体中搜集子弹。郑起在英军士兵的尸体上爬来爬去。英军的机枪几乎是跟着他的身影来回射击。他不断地跳进弹坑躲避,最后他用树枝把自己的军帽挑起来乱晃,帽子被子弹打得碎片乱飞。他从敌人的尸体中背回来十几条子弹袋和一堆手榴弹。在他分这些弹药的时候,发现又有六个人牺牲了。
高地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寂静。向公路上看,英军的汽车还在那里,汽车上坐满了英军士兵。由于这个高地在中国人手里的缘故,英军仍然无法逃跑。郑起把干粮袋中的最后一点干粮给大家分了,然后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英军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六辆坦克参加了向高地上的冲击,而步兵人数是前面数次进攻的几倍。等到已经能把英国人的钢盔看得很清楚了的时候,郑起发出了开火的命令。
阵地上仅剩的七名中国士兵几乎是同时站起来开枪了,并扔出手榴弹。郑起一边打一边喊:“阵地是同志们用血换来的!不能让敌人夺去!”英军士兵已经拥上阵地,所有的中国士兵都端起了刺刀。
突然,郑起跑向阵地上最高的地方,站在那里,举起了自己的小钢号。他拼尽力气,把这把军号的最大音量吹了出来。突然出现的号声令英国士兵疑惑了一下,然后他们立即转身向后跑。正准备迎接死亡的中国士兵感到奇怪:就快占领高地的敌人,听见号声,突然停止了射击,大祸临头似地向下狂奔。在三四七团指挥所一直紧张地观察这个高地动向的人也迷惑不解:这军号声是什么意思?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郑起一遍一遍地吹,吹得嘴唇出血,一直把敌人吹到公路上。公路上已经起了大火,英军的汽车在三四七团主力的打击下开始燃烧。
七连,以几乎全部伤亡的代价,在这个高地上守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等到了主力部队,把英军二十九旅的“皇家来复枪团”的一个营歼灭在这里。
1951年冬天,郑起荣立特等功。不久,志愿军总部又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他那把曾在阵前吓退英国王牌军的军号,现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如今郑起老人已72岁,离休后在辽宁鞍山安度晚年。
维和先锋
通讯:“钢铁七连 维和先锋”——记在西非马里维和的“钢七连”
新华网马里加奥11月13日电(记者张曼)2006年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风靡全国,主人公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也为大众所熟知,“不抛弃,不放弃”的连队精神一时间成为最响亮的口号。记者日前在中国驻马里加奥维和警卫分队采访时,发现分队一中队的官兵们就是来自传说中的“钢七连”。
据一中队指导员聂万鹏介绍,他所在的“钢七连”建于1933年,目前编制100人,其中28人5月随第3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来到加奥,为
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马里稳定团)执行安全和保卫任务,包括保卫东战区司令部和二级医院的安全。
走入一中队的一间6人宿舍,30平方米板房里,最醒目的装饰就是墙壁上“钢铁七连,维和先锋”的红色锦旗。“《士兵突击》里面的‘钢七连’说的就是你们连吗?”记者问道。
“对,‘鏖兵八旬锻钢铁,英烈三千铸连魂”就是我们七连,我们入连仪式时宣誓都是‘第3001名战士’,《士兵突击》里说的就是我们连。”
“‘不抛弃,不放弃’就是我们连的口号。连里测试5公里,我们是以最后一名连队士兵的成绩为全连成绩,即便有掉队的同志,我们抬也会把他抬到终点。”
“我们七连立功可多了,即便打到连队剩最后1个人,也不会放弃……
抗美援朝时我们击败过英国女王的绿老虎团‘来复枪团’,你知道吗?”
说起“钢七连”,官兵们无不情绪激昂,争相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这支红军连队的光辉历史。
目前在马里加奥维和的“七连兵”中,年纪最大的是30岁的老班长周连军。当兵12年,带了10年新兵,现在七连9个作战班里8个班的班长都是他带出来的兵。在“七连兵”眼里,周连军是像剧中史今班长一样的军中之母。
今年3月,周连军在山东老家休假筹办婚礼,突然接到连长电话问他是否愿意去维和,如果愿意需要马上归队。接电话时,周连军正和已领完证的爱人拍婚纱照,刚拍完第一组,此前因为要执行任务,他已3次推迟婚期。
聂万鹏说:“连队当时考虑到这次任务特殊,官兵维和思想压力大,周连军在连队威信高,还会做思想工作,他能去再适合不过。”
接到电话第二天,周连军就归队集训了。“我是老班长,如果我去,新兵热情会高,不少新兵给我打电话,说我去他们就跟着去”。对年轻的士兵来说,有老大哥同去是颗定心丸。“当时觉得有人领着就去,反正有老大哥我就放心,”90后士兵梁东笑着说。
带领士兵们来维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温是下飞机后面临的第一项挑战。“我以为非洲是大草原和动物世界呢,一下飞机热浪都快把我扑倒了,”20岁的于晓斌说,加奥的荒漠和高温显然和他对非洲的设想有些出入。
一中队负责营地1号哨位,紧邻N8公路,每人一天两班岗,每班岗1小时10分钟,六七月最热时,地表温度达六七十摄氏度,“把生鸡蛋埋在沙里,四五分钟后就闷熟了”。站岗时需要在防弹衣里面加上冰袋服、系上冰围脖。
除却高温,在加奥维和还需要面对恐怖袭击威胁、沙尘暴天气、蚊虫肆虐、不太合胃口的伙食、封闭的环境和对万里之外家人的思念。老班长说话絮叨,讲起带兵的故事总是停不下来。“我不啰嗦怎么行啊,这帮兵来维和,年纪小,离家远,有时心里有事,啰嗦才能做好思想工作啊”。
在老班长的啰嗦中,“七连兵”们总能得到安慰,保持良好情绪,全身投入工作。
“哨位前面,每一栋建筑、每一块砖什么样子,我都记得……市民祷告时间我们记得可准了,每次快到祷告,我们数1、2、3,祷告声就响起来,一次都没错过,”丁永明笑着告诉记者。
7月,一中队哨位前发现大量摩托车聚集,而且数量还在逐渐增加。值班的丁永明马上上报,接到指挥部指令,官兵迅速穿戴战斗装具、领取武器弹药,不到1分钟就全员进入预定战斗位置。马里稳定团东战区安全官伊德瑞萨现场感慨道:“中国警卫反应很迅速、分工很明确,情况处置也很专业,有你们的守卫,我们感到很放心。”
“钢铁连队在
抗美援朝第一次走出国门时就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作为后来人,我们的愿望就是在连队第二次走出国门时能把钢铁般过硬的作风展现给世界,”聂万鹏说起七连时,情绪总会有点激动。
远离祖国,远离家人,在西非大漠里日复一日地站岗,“七连兵”们并没有觉得单调。他们告诉记者:“用许三多的话说,我们在做有意义的事。站在哨位下,就能让马里人民、马里稳定团安心,不愧对胳膊上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这就够了。”
明年5月,老班长周连军和他带出来的“七连兵”们将完成维和任务回国归队,在家里等待他的除了妻子,还将有一个4个月大的孩子,而他将作为一名四级军士长继续留在“钢七连”,直到“被淘汰,不能再待了”。
中秋节寄语
图1
9月18日,在马里加奥,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上士班长周连军展示写给妻子王明的祝福语。中秋佳节之际,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官兵通过画祝福漫画、写祝福话语、发祝福短信等方式,向国内的亲人送去最诚挚的节日祝福。新华社发(韩立建摄)
图2
9月18日,在马里加奥,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中士梁东展示写给写给女友燕盼盼的祝福语。中秋佳节之际,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官兵通过画祝福漫画、写祝福话语、发祝福短信等方式,向国内的亲人送去最诚挚的节日祝福。新华社发(韩立建摄)
图3
9月18日,在马里加奥,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上士张磊展示写给父母的祝福语。中秋佳节之际,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官兵通过画祝福漫画、写祝福话语、发祝福短信等方式,向国内的亲人送去最诚挚的节日祝福。新华社发(韩立建摄)
编辑军营E时代
军营“E时代”,传统之树这样开新花
红色连队如何踏“浪”而行——沈阳军区某红军团“钢铁七连”运用网络弘扬优良传统纪实
提起电视剧《士兵突击》,大家一定对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印象深刻。作为一支战功卓著、历史厚重的英雄连队,钢七连的传统和血性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作为电视剧中钢七连的原型,沈阳军区某红军团“钢铁七连”同样远近闻名:战争年代,他们曾创造“一把小号退敌”的神话;和平时期,他们率先点燃全军科技大练兵的星星之火;如今,七连官兵又远赴西非,到马里执行维和任务,践行中国蓝盔的神圣使命。
探访七连,亮点很多。可记者发现,最吸引人的,还是他们巧用信息网络弘扬优良传统的一个个新鲜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回答了一个时代课题:在军营踏入“E时代”的今天,作为一支传统厚重的红军连队,应该如何顺应网络浪潮,让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铭记连队历史有了新方式——“指尖连史”每天开播
“连队于1945年11月在锦州改编为
东北人民自治军3师10旅29团3营10连……”如今,远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的七连官兵,每天都会收到这样一条微信,这些微信来自他们建立的“指尖连史”微信群。从参加维和任务以来,“指尖连史”每天都发送两到三条连史微信,引来维和官兵纷纷点赞转载。
连史是连队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连史是弘扬连队传统的必修课。指导员郭彪告诉记者:“学习连队厚重历史,既是七连新兵入营的第一课,也是七连官兵的终身必修课。以往官兵大都靠翻书学习,现在大家爱好用微信。”
“随着90后官兵成为连队主体,热衷上网阅读的他们已经不愿意通过坐在课堂里、钻进荣誉室等传统方式学习连史。”连党支部认真调研后感到:官兵认知习惯变了,学习连史的方式也要跟着改变。他们决定通过微信、网页等新方式传播连史,让大家学得进、记得住。就这样,“指尖连史”微信群应运而生。
“1933年11月8日,我连在甘肃合水县正式组建,番号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42师3团2连;1948年攻克义县外围坚固据点─吴家小庙,师授予我连“钢铁连队”锦旗一面,王凤江等八名同志荣记三大功……”记者翻阅“指尖连史”微信群的播发记录发现,从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
抗日战争时期,再到
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连队的大事要事都赫然在列。每一条连史播发后,都引来官兵在群里点赞、讨论……
“这样学习连史,既轻松又好记,深得官兵喜爱!”郭指导员告诉记者,为深化微信学连史的效果,他们还定期组织“忆红军历史,做红军传人”连史抢答活动、“我爱背连史”竞赛活动等,在寓教于乐之中激发官兵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
培育钢铁传人有了新途径——网上建成“典型群像”
写事迹、谈体会、拍照片……前不久,刚刚夺得五公里越野第一名的下士王超忙得笑不拢嘴。他被连队评为“旋风虎”,个人的事迹、照片和视频将挂上连队政工网“身边小典型”专栏,全团甚至军区官兵都能看到。
一幅幅生龙活虎的照片,一段段令人敬佩的事迹……记者登录“身边小典型”专栏看到,今年以来,七连在全团创破纪录、岗位练兵质量排序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11名官兵,都被挂到网上进入专栏,构成了“典型群像”。
“在网上建立‘典型群像’,是我们对网络时代培育钢铁传人深入思考后作出的决定。”见记者看得津津有味,团政治处主任贾哲介绍说:培育钢铁战士是七连的特色,多年来连队始终开展“龙虎榜”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钢铁传人。可今年初他们却发现,相比进入“龙虎榜”,上网长大的青年官兵更看重自己是否在网上有人气有名气。
这让连队萌发了新想法: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培育英雄传人,是连队弘扬传统的“育人篇”,为何不将优秀官兵挂到网上“火”起来“红”起来,引领官兵比学赶超?在团党委指导下,七连在政工网上建立“身边小典型”专栏,定期发布符合钢铁传人标准的官兵事迹、照片和视频,激励大家争当钢铁传人。开展“站排头、争第一”活动,评选周训练之星、月小老虎士兵、季度猛虎班排,并将评选结果和个人事迹公布在网上;设立网上龙虎榜,配上人物简介、彩色照片和训练心得,让龙虎榜在网上活起来动起来……郭指导员介绍说,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官兵向“典型群像”看齐,练兵动力倍增。
记者在网上看到,截至目前,七连在网上发布周训练之星347人次、月小老虎士兵76人次、季度猛虎班排9个次,极大激发了官兵训练热情。近年来,先后有17人在师团比武中创破记录,15人被军、师、团各级评为训练标兵。
发扬军事民主有了新平台——“小诸葛会”搬上论坛
足不出户,就能和兄弟单位的训练尖子一起探讨训练难题。
前不久,七连战士黎世光在训练中遇到难题:在强光条件下,机枪射击总有虚光。他登陆团政工网“实战前沿”论坛发布一条求助贴后,很快引来了一场网上讨论攻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不到3天,兄弟连队“
神枪手四连”的3名战友就想出了“安装黑色的缺口虚光护罩”的主意,让黎世光满意而归,留下了一段长长的笑脸符号。
“军事民主是我们七连的光荣传统,战争年代为连队赢得‘智勇双全’的锦旗。新时期如何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连长孙广宇告诉记者,他们将“小诸葛会”搬上论坛,让官兵通过网络集智攻关训练难题,使军事民主有了新平台。
网络的快捷便利、覆盖面广,将每名官兵连接到一起,使大家人人都有发言权、个个能出好主意。孙连长介绍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网络召开“小诸葛会”,能够汇集更多智慧力量,破解军事训练难题,同时也更好地发扬军事民主。
“打靶成绩提高缓慢,训练进入瓶颈期,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射击精度?”今年7月,创破纪录活动中,下士丁录智在论坛求助,很快引起官兵关注。经过反复讨论,一名老班长建议研制“步机枪射击一练习缩小靶”,通过改善训练器材提高训练成绩。按照这一建议,丁录智研制出缩小靶,不仅提高了射击精度,还夺得了步兵射击课目第一名。
该连将“小诸葛会”搬上论坛,有效发扬军事民主,集官兵之智破解了10余个训练难题,研制出20余件训练器材:冬季山地作战中出现的战术动作脱节、战术通信不畅等问题,装甲车夜间行军指示灯、步机枪固定架……看到琳琅满目的成果,记者不禁感叹:“网上‘小诸葛’真多真厉害!”
改编电视剧
以连队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士兵突击》
《
士兵突击》30集电视剧《士兵突击》,改编自
兰晓龙小说《士兵突击》,由著名导演
康红雷执导、兰晓龙编剧,
王宝强、
陈思成、
段奕宏、
张译、
邢佳栋、
张国强、
李晨等主演,
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
华谊兄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本剧以军事动作、青春励志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士兵
许三多的成长历程,不抛弃、不放弃,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兵。该剧上映后引起热烈反响,获得第27届
飞天奖、第24届
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等多个奖项。2013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决定向全国青少年推荐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士兵突击》等23部电视剧榜上有名。
新闻报道
新闻特写:钢铁七连的入连仪式
沈阳军区钢铁七连尖刀班展开特种兵训练
钢铁七连”蒙古族连长1.8秒击落30米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