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盔,钢(金属)制的
头盔,用于防备外来力量伤及头部而造的安全防护装备,属于帽子的一种。现代钢盔由法国的亚德里安将军发明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现代钢盔主要有:步兵钢盔、炮兵钢盔、飞行钢盔三种。现代钢盔由法国的亚德里安将军发明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天,德军突然向法军的一个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顿时,法军阵地烟雾弥漫,随军的厨房也未能幸免。一个在厨房值班的士兵见状,要去前线阵地战斗,但头上纷纷落下破片、石头、树枝,他害怕头被砸伤,慌乱之中拿起一个炒菜锅倒扣在头上。战斗结束后,他虽然身上有伤,但头部完好,成为了这个阵地上的唯一幸存者。有一天,法国将军亚德里安来慰问伤员,知道了这个士兵的经历。看了看那个值班士兵头上的炒菜锅,脑海里闪出了“制造钢盔”的想法。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钢盔大显身手,以
美军为例,由于装备了钢盔,使7万人免于伤亡。此后,钢盔便作为战争中的必要装备,被全世界各国军队所采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新型材料的引入,已经促进钢盔的质量的飞速提升,钢盔的作用也慢慢在发生变化。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盔,就是保护头部的头盔。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他们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
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
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
装甲列车、
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
很快,日军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以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1939年,在和
苏军的
诺门坎之战中,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原来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它主要是防御破片,但是不包括对方的子弹击中钢盔正中。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
苏军打得这样准,日军研究原来因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黄色星星,这是
日军的标志。而黄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黄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步枪笨重而且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