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致帅
书法家
钟致帅,1980年出生,中国古代文化学者,书法家。童年受其祖父钟观吾教诲,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为己任。通诗文、善书法,书体古雅渊致,深具魏晋韵度,倡导中国传统书法的复兴。
书法介绍
钟致帅书法依学“赵董”、溯宗“钟王”,深具魏晋风度神韵。他十分注重用笔,主倡“习字要循古法、笔笔要有出处”,并且为此身体力行。他广泛觅寻历代碑帖,刻苦临学诸家之长。在借鉴古代传统时,他博深取资诸体大家,篆隶师摹《石鼓文》、《泰山刻石》、《张迁碑》、《曹全碑》,草书取法皇象陆机智永怀素,楷书临学钟繇郑道昭欧阳询钟绍京等。钟致帅对碑学、帖学都有深入体会,他提出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影响深远。他还深入研究学习晋人笔法,深受《禊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等“二王”诸帖之益。他学习传统时能窥察前贤书法精奥,变化出于古法之中,兼收并蓄前人之长,融会贯通。钟致帅书法承绪“钟王”正脉,用笔娴熟精湛,书体古雅渊致。他的承古书风为传承与复兴正统书法做出了杰出贡献。
钟致帅对历代书论都有深入研究,对经典有价值维护的文化情结。他对古代书法采取继承的方式,从精神上重新阐释古典主义,从形式上理性析解技术因素,增强了作品的精神品位和博大境界。其书法丰厚的文化底蕴,更为注重作品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以此在当代形态中激活了传统经典。钟致帅书法深具“中和之美”,主要体现了一种温故知新的正统文化姿态,其纲领是“走近经典、融入魏晋”,从表面上看似复古,实际这种回归正是深层发掘后更具内涵的继承和发展,所表达的是中国书法文化厚积薄发的美好精神。
家世渊源
明朝时期,钟姓由四川迁入山东掖县,居于县城西南隅。万历年间钟永兴之父又从西南隅搬迁到县城东南五、六里处建村,以姓氏立村名为“钟家疃”。自此,钟氏家族在山东莱州繁衍生息。
钟永兴父名失考,族人皆以钟永兴为始祖。
钟永兴子钟金声、钟元声;
钟金声子钟虎山;
钟虎山子钟灿、钟煌、钟锵。钟灿学深识广、品行高洁,很受乡人敬重,清乾隆年间,被登莱青道台招为书办,任职期间,与莱州府潍县知县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有往,交情笃厚,曾获郑板桥赠送的题诗画一组(共八联)。
钟灿子钟友仁(“友仁”取谐音“有人”之意,钟友仁实为钟煌生,过继给钟灿);
钟友仁子钟启文、钟启祖;
钟启文子钟希贤(字宝斋,实为钟启祖生,过继给钟启文),同治年间,在烟台任道台书办(时任道台刘达善),谢任回乡后在学塾里教书。
钟希贤子钟灏(字子正)、钟海、钟江、钟河;
钟灏子钟经耀(字光宇),钟经耀是钟永兴八世孙,光绪九年(1883年)生。钟经耀学识渊博,一生克己勤勉,做了四十多年乡塾先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动荡、民族濒危,他一见到《论持久战》,即认定“这便是中国唯一之出路!”,因而精神面貌大为振奋的说“象毛泽东这样的人虽古之圣贤不能过也!”,于是他就把启蒙《三字经》改换成《国防课本》,在学友中奔走宣传抗日民主教育政策。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已年逾花甲,因而辞教。1973年离世。
钟永兴九世孙钟树棠(字芾村,钟经耀之子)生于1906年。钟树棠文笔十分出色,他在山东省立第九中学读书时就被周兴岐(此人后来死于美国)等同学立为榜样,后来在掖县多地任教。就在朱桥教学时,他和周兴岐等同事上告当局不公,因而遭当局刁难,任教岗位也一再调动,由朱桥转沙河转仓上转周亭,每一次调动,各校师生及家长都曾群起挽留,甚至闹成学潮。最后在周亭教学时,钟树棠看透当局黑暗,愤然弃教,投考山东省汽车路管理局,因成绩优胜当即被派到青岛流亭汽车站任站长。“七七”事变,国民党南撤,钟树棠回到家乡,毅然参加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后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六十二团(团长郑耀南)任书记员。后来,因病由部队转到后方,先后在柳林头、王门、洪沟头任完小校长。后又从政,先后担任南掖县民政科长、司法科长、西海专署司法科长等职,此时化名黄健。抗战胜利后,政府机关改组,钟树棠重返文教岗位,任西海中学(莱州市第一中学)教导主任。建国后,1958年钟树棠被打成“右派”,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获得平反。在此期间,1970年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的当年仓上的一个学生回县里为他落实政策办理了离休手续。1989年1月去世。
钟永兴十世孙钟鸿逵(字观吾,取“吾日三省吾身”之意。钟树棠之子)生于1929年。钟观吾书底深厚,光荣负伤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的祖父就在本村教书,钟鸿逵五岁就入了学,一直读到十五岁,这期间他不但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对歌》等启蒙读物,还读了全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部分“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以及《古文释义》、《昭明文选》等。1944年他进入地方抗大式的西海中学,1945年5月在平度大田镇参加八路军——西海军分区司令部文书训练队,结业后依次在二中队(虎头崖中队)、南掖独立营、西海独立团、五旅一团任文书。1947年3月,他在解放寒亭的一次战斗中右眼被弹片击穿而负伤致残。全国解放后,钟观吾又考入山东师范学院深造,结业回到掖县完小任教导主任,后来又在掖县三中、四中、五中、七中等多处高中任教。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6年获得平反。1984年离休后,他又被县一轻局、二轻局、运输局、电业局等单位聘教,2005年荣获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向抗战老战士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晚年,他在省内外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词文章百余篇,被邀为中外学者讲解云峰山“魏碑”石刻,还被莱州市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莱州驻地部队等单位聘请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13年1 月去世,享年84岁。
钟永兴十一世孙钟开东(钟鸿逵之子),1954年出生,务农为业。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尽磨难。“质良善忍、志远才迟”,这是其父在《家史》中对他的评语。
钟永兴十二世孙钟致帅(钟开东之子),1980年出生,幼时受其祖父钟观吾启蒙,读诗书、习碑帖,学而不厌。后来参军报国。2011年部队转业安置济南,任职于市属单位,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事业。
相关藏书
钟致帅藏书以历世家传古籍为主,经战乱损失,留传至今已所剩无几,尚存的有:
《史记》(大卷二部,上下各一十二卷,共二十四卷。光绪四年,金陵书局印行。)
《汉书》(大卷三部,上中下各一十卷,共三十卷。汲古阁毛氏正本。皇明崇祯十有五年岁在横艾敦牂如月初吉琴川毛氏开雕。)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四部,各六卷,共二十四卷。光绪癸卯,通元书局精校石印。)
《昭明文选集评》(二部,上下各八卷,共一十六卷。光绪十九年重镌,济南文德堂藏板。)
《监本诗经》(一部,共四卷。光绪壬辰新镌,成文堂梓行。)
《古文释义》(一部,共八卷。光绪辛卯新刊,成文堂藏板。)
经史百家杂钞》(一部,共一十二卷。商务印书馆藏板。)
另有云峰山《郑文公碑》、黄庭坚大字行书《赤壁怀古》、刘墉行书对联等诸多碑刻原拓,以及赵孟頫、董其昌、成亲王(永瑆)法书拓帖,潘龄皋《诗话集锦》、郑孝胥书朱柏庐《治家格言》等。
参考资料
中国书法人物.中国书法报道.
《莱州一中史志》(2/1-1).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2 17:40
目录
概述
书法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