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九闹漕
1957年出版的书籍
近代汉族民间叙事诗。又名《抗粮传》。19世纪中叶产生并流传在湖北崇阳一带。孙敬文整理,于1957年出版。
简介
钟九闹漕
诗篇写清朝钟九(人杰)领导农民起义抗粮的故事。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记载:“一八四一年,湖北崇阳人钟人杰聚众数千人起义,自号钟勤王,并竖都督大元帅红旗,次年战败被杀。”叙事诗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塑造了钟九这一农民领袖形象。
叙事诗通过当时崇阳县衙“粮房”借乡民“完国课”之机,贪得无厌、巧取豪夺的典型事例,揭露了清王朝的政治腐败。“粮房”横行,民不聊生。金太和、钟人杰等领头向官府告状,遭到失败,又告到武昌,总督令抚院审理此案,并治“粮房”贪赃之罪。然而,封建社会官官相护,重立的“粮房”,更加严酷地压榨百姓。钟人杰聚众两次砸“粮房”,领导起义。起义队伍占领了崇阳县城,斩了县官。诗篇写起义胜利的情景,气势宏伟,振奋人心。
叙事诗中钟九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急公好义,智勇双全,纪律严明,威震四方。钟九反的是“贪官污吏”,但相信好皇帝。钟九为了不让崇阳人民遭受血洗之难,“自坐囚笼去面圣”,贪官将钟九半路暗杀。
钟九起义失败,但他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精神,在崇阳一带一直鼓舞着农民反抗清王朝黑暗势力的斗志。
《钟九闹漕》,以口头和手抄本两种方式在民间流传。诗长约1500余行,全部用五句头山歌形式,以七言五句为一诗段,前四句对称,第五句是第四句的引伸和深化。音律上常与第四句尾音叶韵。是典型的五句头山歌形式的叙事诗。
汉族地区口头流传的叙事诗较为罕见,钟九闹漕被认为是近代汉族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
钟人杰其人
钟人杰(1803-1842),又名钟九,白霓桥人。县文生,家贫,以教书为业。为支持窑民程中和控告官绅禁止群众挖煤事,被官厅革斥,发配孝感县,不久逃归。后多次组织农民反抗官府苛扰,迫使官府减轻税收。
清道光十九年(1839)、二十一年,联络乡人先后两次捣毁粮房。县四十八保密约,定于道光二十一年腊月初十日举义。及期,群众四应,围攻崇阳县城。十二日黎明,城破。开仓分粮,破狱放囚,清典史王光宇自缢死,知县师长治被斩首示众。众推钟为“勤王大元帅”,汪敦族、陈宝铭为副帅。钟以“破通城,有钱粮;破通山,有硝磺;破蒲圻,有战场;破咸宁,下武昌,下到武昌做国王”为号召,聚众万余人。
十七日,汪敦族、谭九海等率众3000余人进攻通城县城,清知县弃城而逃。钟委汪敦族为县令,但扶泷为千总,带兵2000余人,分兵袭击湖南平江县上塔寺界口洞和石岩畈的清军兵营,激战数日,平江汛外员吴正太受重伤,副将哈丰阿窜逃姜源岭,义军引兵回县。
二十七日和二十九日,派部属谭九海、得老五等分赴蒲圻港口、官塘驿夺取战马117匹。十二月三十日,久军2000余人,夜袭汀泗桥。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一日,钟派金瑞生、雷一青、白青等率义军2000余人分两路进攻通山县城。时清廷已调劲旅进驻。义军猛攻县城外围南井湾清军磊营,清军不支,败退犀港桥,待顽抗。双方血战至日暮,清军败退回城固守,义军待续作战10天不克,撤围回崇。 正月初七日,钟派陈宝铭同金青茂、刘老五、白青等统领义军4000余人,分水陆两路会攻蒲圻县城。八日黎明,水陆会师,蒲圻城破在即,清援军由咸宁开至,义军腹背受敌,伤亡颇多,将领金茂青、刘老五阵亡,水中船只亦被毁。义军大愤,于初十、十一两日数次扑玮激战,肖军已厚集兵力防守,义军遂撤回崇阳。十六日,钟复派了宝铭等进攻蒲圻,城内有备,率部而还。 清廷闻讯震恐。道光帝急谕迭下,严敕湖广总督严守;又急调湘、鄂、赣、陕、甘等五省大军进剿。
正月二十日,湖广总督裕泰、提督刘允孝,配合湖南提督台涌、副将双福等率清军两万余人,分四路围攻义军。钟分兵迎敌,在西岭、黑桥、洪下、泉口、界头、白霓桥等地步步为营,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而败。正月二十一日,钟人杰、汪敦族、陈宝铭等被俘,四月二十八日就义于北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8 05:0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