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爱德华·肖(Edward S.Shaw)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罗纳德·I·麦金农和肖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和
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他们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定义
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
金融活动和
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
利率、
汇率等在内的
金融政策和
金融工具。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
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
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
贷款,要么借助于
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
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
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原因
肖与麦金农认为,金融变量与金融制度对经济成长和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中性的:它既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也能起到阻碍的作用。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错误地选择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的现象,其表现主要是政府当局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导致金融体系与
实体经济皆呆滞不前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抑制”。
在金融当局硬性规定存放款的
利率上限时,利率就无法准确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供求状况和
资金短缺的程度。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较高的
通货膨胀,所以,硬性规定的只能是
名义利率的上限,
实际利率因此成了负数。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条件下,储蓄者不愿意增加储蓄;借款者的借款需求却格外强烈,这就必然导致资金的需求严重大于资金供给,
金融机构因此只能以“配给”方式授信,并进行资金投机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贷款的大多是享有特权的
国有企业或者是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业单位,这就给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大量
民营企业只得向传统的非组织市场和高利贷者求贷。加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集中于城市,广大农民和小工商业者的贷款需求就更加难以得到满足。
发展中国家对外汇市场的管制,高估本国货币的
官方汇率,低估外国币值,是金融抑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决策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外汇严重短缺,因为本币的高估阻碍这些国家的商品出口,也不利于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外汇的供不应求决定了只有享受特权的机构和阶层才能以官定汇率获得外汇,这就必然助长外汇的黑市交易。商品出口的受阻,致使持有官方执照的
进口商能利用所享受的特权赚取
超额利润。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的“
进口替代”政策更引起这些国家对
重工业的关注和对农业、轻工业的轻视。
形式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等人,针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提出的。它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其所描述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名义利率限制。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对贷款和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控制,时而采取规定上限的形式,时而又采用规定某一百分比的形式。这种低的或负的及不确定的实际存款利率,压制了社会对
金融中介机构实际债权存量的需求。同时,这些措施使
间接融资表层化,限制了这一金融过程提供用于投资的储蓄的能力。存在贷款低利率甚至
负利率时,只能依靠信贷配额来消除对中介机构贷款的过高要求。中介机构的
贷款利率水平往往偏低,某些利率还为特殊类别的借款人带来净补贴收益。
2、高准备金要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商业银行将存款的很大一部分作为不生息的准备金放在
中央银行,
贷款组合中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中央当局直接指定。同样,
储蓄银行将存款的一部分作为不生息的准备金,还有一部分投放于低收益的
住房债券。外汇汇率高估。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本币的稳定,往往将本币价值盯住一种坚挺的
硬通货。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却无法同拥有硬通货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本币价值的高估。由于这种高估,汇率无法真实反映本币价值,国内商品的出口受到很大限制。于是,政府便采取
出口补贴和
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国内企业扩大出口,而且这种出口往往也只是限定在政府规定的具有出口权的企业之中,更多的没有出口自主权的企业,则得不到这种补贴,只能将出口商品交给有出口自主权的企业,企业无法在同一水平上竞争。
3、政府通过干预限制外源融资。在金融抑制下,政府对于外源融资进行控制,由政府决定了外源融资的对象。麦金农说,银行信贷仍然是某些飞地的一个金融附属物。甚至政府往来账户上的普通赤字,也常常预先占用存款银行的有限放款资源。而经济中其他部门的
融资,则必须由放款人、当铺老板和
合作社的不足的资金来满足。
4、特别的信贷机构。发展中国家还通过一些特别的信贷机构进行金融抑制。中央银行掌握了这一非常重要的资源,将廉价的信贷资源导引至不同的特别银行机构,这些银行机构依次以非均衡的低利率将资金用于促进出口、对小农户的信贷和政府想补贴的工业项目,如此等等。于是,这些银行机构就承担了部分政府的功能,中央银行的信贷也可以直接流向财政部,以弥补政府的
预算赤字。
消极作用
1、资本
市场效率降低。任何加剧“金融抑制” 的措施,都会降低已被限制的由银行导向的
资本市场效率,这种代价将特别大。因为如果减少
总需求而产生了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瓶颈,这种需求下降就是自我打击的。如果相对于
总供给的商品和劳务总需求被减少,
价格水平只会下降(或停止上升)。
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价格也不能起到刺激供给、限制需求的作用。
2、经济增长达不到最佳水平。麦金农强调,不管怎样,金融抑制看来极其可能阻碍最初的经济增长。因为通过提高
储蓄倾向和
资本形成的质量,货币改革能够刺激实际产量增长,这个观点已得到确认了。反过来,一个增长经济中的高增长率对储蓄倾向和获得货币资产的倾向的积极影响也是需要肯定的。虽然麦金农的理论特别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且认为
凯恩斯理论没有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实际,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否定了凯恩斯理论的全部。
凯恩斯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合意水平的前提条件是,投资等于
储蓄。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出现了金融抑制,使储蓄很难达到最佳水平,金融动员起来的储蓄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导致了投资不能等于储蓄的结局,最后经济也就达不到合意的增长水平,金融抑制影响了经济增长。
3、限制了银行体系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抑制论者主张,银行体系应该扩大,其边界是直到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加上提供银行服务的
边际成本等于新投资的
边际收益时为止。并认为这个金融天堂就在J点,也就是最优货币化点。一个有效的银行体系,可以将私人储蓄引向高收益的投资。然而,在金融抑制下,银行体系的扩展受到了限制,根本达不到理论上的边界,货币实际收益与服务的边际成本往往大于新投资的边际收益,银行业本身出现了缺陷,更无法引导私人储蓄向高收益的领域进行投资。
4、加剧了经济上的分化。发展中国家的另一个重要金融现象是汇率抑制,即高估本币价值。其结果是本国商品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限制了本国商品的出口。由于当局是通过金融抑制手段来支持
出口贸易,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但在出口时又给出口商以补贴,或者从有利于制造业产品这个角度来改变
商品贸易条件,榨取其他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强制性储蓄,且无须做出补偿。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讲,
内源融资使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中已拥有许多财富的富人。这样,使贫困的那部分受剥夺而更加贫困,使富裕的人在分配中受益而更加富裕,
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在这里得不到体现。
5、融资形式受到了限制。一个企业或个人的内部积累毕竟有限,于是,
外源融资就成了一种被大家趋之若鹜的权力,争取到外源融资的权力,就相当于拥有了一种稀有的
金融资源,就相当于争取到了发展权。但是,金融抑制下对外源融资,尤其是对
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是采取限制措施的,只有一些政府认为极为重要的大企业才有外源融资的权力。限制外源融资的后果是,阻止了大批企业进行获得最佳生产技术的连续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