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蛇
游蛇科金花蛇属的爬行动物
金花蛇是有鳞目游蛇科金花蛇属爬行动物,别名美丽金花蛇。头较长,与颈区分明显;吻部扁,吻端钝圆;眼大,瞳孔圆形;背鳞平滑或略起棱;腹鳞两侧明显地翘向背面,呈棱角状;侧棱后缘有缺刻,尾下鳞也同样有棱和缺刻;体细尾长。头背黑色,鳞缝黄色,额鳞前方后缘颇显著;躯、尾背面黑鳞中央有黄绿色点,常杂有较大的珊瑚红斑,或者背中央的点纹缀成一行纵纹;有的背面黄绿或灰绿,鳞片边缘和中央是黑纹,构成黑横纹;有的背面橄榄色,有黑横爽;腹面色黄,腹鳞边缘和两侧或有小黑斑。
形态特征
头较长,与颈区分明显;吻部扁,吻端钝园;眼大瞳孔圆形。背鳞平滑或略起棱,17-17-15行。腹鳞两侧明显地翘向背面,呈棱角状,侧棱后缘有缺刻,尾下鳞也同样有棱和缺刻。体细尾长;全长100~140cm。色斑变异大。头背黑色,鳞缝黄色,额鳞前方后缘颇显著;躯、尾背面黑鳞中央有黄绿色点,常杂有较大的珊瑚红斑,或者背中央的点纹缀成行纵纹,有的背面黄绿或灰绿,鳞片边缘和中央是黑纹,构成黑横纹,有的背面橄榄色,有黑横斑。腹面色黄,腹鳞边缘和两侧或有小黑斑。金花蛇是较典型的树栖蛇,攀援力强,能沿树杆或岩壁笔直向上爬行。
分布范围
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溯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海拔550-1040米的热带、亚热带林中,常栖树上。白昼活动,捕食蜥蜴、鸟、小型哺乳动物,也以蛇为食。卵生,6月间产卵6-12枚,卵长椭圆形。
金花蛇俗称“飞蛇”,主要是因为它们会于高处地区弹跳穿梭,并在半空中作出类似飞翔的动作,因而得名。事实上此蛇当然不懂得飞行,它们只是利用身体肌肉的摆动,在空中作出短距离降落式的滑翔而已。当它们要进行“飞翔”时,它们会先爬行到高处,压缩肌肉将身体压得扁平(其身体宽度甚至可达身体水平高度的两倍),借此加强其降落时的空气阻力,再将身体弹出,并滑翔至其目的地处。即使没有翅膀之类的滑翔辅助器官或肢体,金花蛇的滑翔技巧仍可媲美鼯鼠或其他擅长滑翔的动物,甚至有更佳的表现。
金花蛇能以弹道学的原理,准确到达其滑翔的目的地;它们亦能在身处空中时,以摆动身体的方式,稍控制其飞行方向。根据芝加哥大学最近的一项科学研究认为,体型较短小的金花蛇,可以作出更远的飞翔距离,故此得出总结:金花蛇的体型,与其飞行距离,是反比例关系
保护现状
估计数量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采到的标本不超过10号,可见其数量在我国甚为稀少。
致危因素及现状
:本种在我国已知数量甚少,大规模毁林造田,砍伐树木,其栖息环境日益减少,此蛇更难存活。
保护措施
:①近年尚采到标本的只有云南省,建议该省将金花蛇列为重点保护动物。②福建与海南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应组织力量调查是否有金花蛇的分布及其数量。③有金花蛇分布的地区应积极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制订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分化
金花蛇属种类金花蛇属共有五个物种已被确认,分别是: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 Shaw, 1802)
天堂金花蛇(Chrysopelea paradisi, Boie & Boie, 1827)
孪斑金花蛇(Chrysopelea pelias, Linnaeus, 1758)
摩鹿加金花蛇(Chrysopelea rhodopleuron, Boie, 1827)
印度金花蛇(Chrysopelea taprobanica, Smith, 1943)
在上述五个物种中,首三种金花蛇较常被视为金花蛇属的成员。而摩鹿加金花蛇及印度金花蛇则由于物种本身缺乏清晰资讯,因此其从属问题尚有争议的空间。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0 12:3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