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条虻
虻科虻属动物
本种体黄色,触角鞭节Ⅰ特长,与分布于海南岛、印度尼西亚和尼泊尔的混杂虻(T.hybridus Wiedemann,1828)颇为相似,但后者体型较小,长15~17毫米,腹背黄毛纵条线状,足胫节棕色,可资鉴别。
形态结构
雌虫:黄色中型种。体长16~19毫米。
头部:复眼黑色,具翠绿色反光,无带。额黄色着黑毛,窄长,高约为基宽的9~10倍,顶宽略大于基宽。基胛棕色,略呈等腰三角形,与眼分离,接触亚。中胛为基胛的延伸,伸达额高的3/5~2/3处。亚胛和颊黄色覆同色毛,颜淡黄色,具黄毛和黑毛,口缘毛黄色。触角柄节梗节棕黄色,被黑毛。鞭节1橙色,窄长,长约为宽的3倍,背缘有明显的钝突:鞭节2~4黑色。须淡棕色,第2节窄长,被黑毛。
胸部:盾片棕黄至黄绿色,具黑毛夹金黄毛,有3条不明显的黄色纵条,中纵条较窄,自盾片前缘伸达小盾前区。背侧胛黄棕色。小盾片色同盾片,两侧着生金黄毛,中央具少量黑毛。侧板黄绿色着黄毛。翅透明,翅脉棕色,缘室富黄色,R4无附脉,R5室开放。足基节灰黄色着黄毛;前足股节黑色着黑毛,中、后足股节大部棕黄色;前、中足胫节除端部黑色外大部白色,着白毛夹黑毛,后足胫节淡黄色着黑毛和白毛;跗节黑色着黑毛。
腹部:背板棕黑色。密被黑毛夹少量黄毛。节Ⅰ~Ⅵ中央具约占腹宽l/3的黄毛纵条。节Ⅶ全暗。有些标本节Ⅰ~Ⅲ橙黄色,节Ⅳ~Ⅵ渐变棕黄色,正中黄纵条不清晰。腹板棕黄色或橙黄色,密被短黑毛,有或无暗灰色宽中斑,变异较大。 ‘
雄虫未详。
分布
贵州省:惠水、独山、荔波、三都、遵义、务川、赤水、盘县、松桃、江口、施秉、雷山、三穗、黎平、剑河、台江、天柱、锦屏、金沙。
国内: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国外:缅甸、印度。
生态习性
系一山区虻种,尤以石灰岩地区种群数量较大。活动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份极为罕见,喜吸牛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0 09:23
目录
概述
形态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