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华故居
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课堂
金仲华故居是继茅盾故居、丰子恺缘缘堂之后,又一只桐乡名人文化“金凤凰”,它为青少年增添了一所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课堂。
基本信息
原上海市副市长、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卓越的新闻工作者金仲华,出生于桐乡。1999年桐乡市参照原故居建筑结构,迁建故居。重建后的故居位于桐乡市庆丰南路市文化馆东侧,陈列有大量珍贵图片、书籍和资料,形象、生动的展示了金仲华从事革命活动的战斗历程。
人物简介
金仲华(1907—1968),中国报刊工作者、国际问题评论家。原籍浙江桐乡,1927年毕业于杭州元江大 学。1934年与胡愈之等创办《世界知识》杂志,任主编。1935年任生活书店编辑部主任,同年与邹韬奋等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任《永生》杂志主编,1937年抗战爆发后,加入“保卫中国同盟”,先后在上海、武汉协助韬奋编辑《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三日刊。1938年赴香港编辑《世界知识》和主编《星岛日报》,兼国际新闻社的领导工作和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的教学工作,并任《大众生活》编委。解放战争时期,曾一度担任香港《文汇报》主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新闻日报》社长、总编辑、中国新闻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多次代表中国新闻界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国际记者协会会议。“文革”中遭受迫害,于1968年4月3日去世。
编辑生涯
1923年考入浙江大学,毕业后于1928年春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妇女杂志》助编。1932年初, 任《东方杂志》编辑。同年,任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的电讯翻译,开始研究国际问题。1933年底,受聘于福州路开明书店,编辑《中学生》杂志。1935年金仲华进入生活书店任编辑主任。同年6月,与叶绍钧、刘大杰、陈望道、老舍等署名发表《我们对文化运动的意见》。12月,与马相伯、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等署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6年,金仲华赴香港,协助邹韬奋筹办《生活日报》,同年夏回上海后任《世界知识》杂志主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金仲华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为国内外报刊撰文呼吁海外华侨和国际组织支持中国抗战。在上海、武汉等地参加编辑《抗战三日刊》与《全民抗战三日刊》,介绍战局进展,以通报抗战消息,并附有金仲华妹妹金端苓手绘的战局地图,很受好评。1938年8月到达香港,参 与筹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和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并任《世界知识》、《星岛日报》主编。时宋庆龄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金仲华任执行委员。1939年春,青记分会创办中国新闻学院,金仲华兼任副院长,主持院务。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初,与夏衍、金山离开离港,来到桂林。1943年,金仲华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4年夏,日军进攻湘桂,同年年底至重庆,任美国新闻处译报部主任,常选译《新华日报》言论、消息,翻译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  1945年,日本战败。金仲华随美国新闻处迁往上海。同年12月,在上海复刊《世界知识》杂志。1948年,辞去美国新闻处工作。同年7月,前往香港,接受中共委托,主编新华社香港分社对外英文期刊《东方通讯》。1949年3月,离开香港返回内地。
建国后经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仲华先后任《新闻日报》、《文汇报》社长、中国新闻社社长(1952年12 月-1968年),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第四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1952年11月-1967年2月)。
晚年遭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0 19:23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