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果》十年心血陆续写成的一组有关野果的
散文,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梭罗的最后力作,是他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陆续写成的一组有关野果的
散文。与《瓦尔登湖》中的哲人不同,在本书中,梭罗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游伴和植物学老师,他满怀对大自然的神圣挚爱,以其仔细考察野外行程为线索,娓娓动听地详细描述了各类野果在北美地区的分布状况,它们的花期、结果的具体时段和各自形态等生命艺术,以及当地各类昆虫、鸟兽(如各种鸟、黑熊、松鼠、牛羊等)与之的自然关系。让人感到身边一切草木的和谐、可爱和宝贵,各类生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重要。
本书文笔优美,表述生动,读者阅读起来宛如进行一段野外旅行,不会有波澜壮阔、惊险曲折的经历,但会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乐趣和收获。
作者介绍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
美国作家、
哲学家,著名散文集《
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
马萨诸塞州的
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
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
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
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
托尔斯泰和圣雄
甘地。1845年7月4日
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
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
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
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在不同时期,
梭罗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他家办的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是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受
爱默生的影响,梭罗也是一位先验主义者。
梭罗曾经旅行到过鳕鱼角(Cape Cod)、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 和
缅因州的
卡塔丁山(Mt. Katahdin)。其中的
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
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
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
康科德城,并被葬于
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
目录
读书评论
拿起《野果》,看到封面上著者
亨利·大卫·梭罗这个名字,一时间我有些恍惚:他真的是那个写《
瓦尔登湖》的著名的梭罗吗?真的是那个感动全世界的自然主义先驱梭罗吗?翻开书,确认这个梭罗就是那个梭罗。心里顿时狂喜,仿佛得着宝贝,赶紧阅读。
《野果》是一本完全可以与
植物学专著相媲美的自然科学著作。在书中,
梭罗满怀对大自然的忠诚和热爱,以他本人的田野考察过程为线索,详实记录了
北美地区多种野果的分布状况、开花结果的具体时间及其生命形态。
梭罗像一个真正的
植物学家那样认真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又像一个童心灿烂的孩子为自己每一个小小的发现欢呼雀跃。这个大自然的赤子,他的一生过得实在是太寂寞又太充实了。
《野果》延续了
梭罗一贯的朴素、庄重、纯美的文字风格,读来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沉淀和净化。所以,读《野果》,不仅可以增长
植物学知识,更是一次快乐的心灵
有氧运动。在《柳叶
蒲公英》里,
梭罗娓娓写道:“大约是五月二十日那天,我看到柳叶蒲公英结出了第一批籽,并和矢车菊一起各自将种子随风扬到草场四处,密密麻麻,连草地几乎都被这些白色的种子染白了。”在《合果苹》里,他写道:“大自然让合果苹的叶子被割掉,却保留住它的种子,等到洪水来临时再把它们冲到各地发芽生长。”在冰冷的雪夜里读这样粒粒饱满的句子,一个人心里是难免发痒的,像有种子在里面拼命拱动。
《野果》是梭罗最后的重要作品,花费了他整整10年的心血。书中的篇章,短的不过百来字,长的有万余言,无论长短,读来都余味无穷,让人感到踏实安稳。记得《
瓦尔登湖》的译者
徐迟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一再忠告读者要把心安静下来,否则根本进入不了
梭罗沉静的境界。那么,读《野果》,心也得彻底地安静下来,否则一句也读不进去。只要心真正静下来了,就能到达《野果》里那一大片野趣丛生的森林。
译者自序
梭罗的生平、主要成就、思想体系等,人们知道得很多,就不在这里多说了。这里只想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是如何成书,又如何在作者去世一百多年后得以出版的。当然,作为本书的译者,还希望能为广大读者中并非
梭罗研究者的这一部分人士提供必要的资料,有助更好欣赏、理解、利用这本书,还能更好解读梭罗,如果可能的话
梭罗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早上逝世于
马萨诸塞州的
康科德市缅因街他母亲的家中。结核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
梭罗因患此病身亡,时年四十四岁,可谓英年早逝。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包括许多手稿,其中就有这本一百三十多年后才出版的《野果》。
梭罗提笔写《野果》是在一八五九年秋,但该书的构思和资料收集始于九年前。一八五零年夏,他搬进父母家里顶层刚装修过的小阁楼(他和父母及妹妹住在一起),从此,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写作阅读,他还总会进行长时间散步。这时的他正好一下多了许多闲暇 此前五年里,他写了两本书:一本是一八四九年刚出版的《
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的一周时光》(AWeekontheConcordandMerrimackRivers),另一本是一八五四年出版的《
瓦尔登湖》(Walden,orLifeintheWoods)。一八五零年十一月六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觉得心里有种想法成熟了,但就是不知道那是什么,权且放到一边不管。 同年,他还在日记中写道: 我的天职就是不断在大自然中发现上帝的存在
已经出版的那两本书当时销路并不好,所以他还得为别人做些田野调查以补贴生活,也就是在这时,他开始对自然科学,尤其是
植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帽顶做了个小储物架(他风趣地称作 Scaffold ),这一来就能把感到有趣的植物标本采集后带回家。散步时,他还常常带一本介绍植物的书,可以随时查阅。到了一八五零年十一月中旬,他不但频频记下观察结果,不再像以往那样经常从日记本扯掉一些写过的东西,甚至还索性把一些笔记和书上相关部分剪贴到日记上,省得抄起来麻烦。十二月,他当选为
波士顿自然史学会通讯员,这一来他可以利用该学会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了,为他的素材整理提供了方便。六年后,回忆自己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这一戏剧性变化时,
梭罗写道:
记得当时我看着
湿地,心想:要是我能认识这里所有的植物该多好!要是我能叫得出这里一草一木该多好! 我甚至想到要进行系统学习,从而能了解这里的一切 真没想到两年以后我就轻轻松松做到了 我很快就开始对植物进行密切观察,记下何时长出第一片叶子,何时开了第一朵花,不论早晚,不计远近,都认真观察记录,就这样有好几年 就这样,我跑遍家乡方圆三十英里的地方。有的特殊植物长在离家四五英里远的地方,而我半个月里会去观察十余次,就为了能确切知道它的开花结果,这同时还要去不同方向的一些地方观察另一些植物。
一八五一年春天,对
梭罗将兴趣转向自然科学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刻。当时他已经开始读一些自然史的著作,并买了一个
笔记本(他自称为 普通笔记 )做读书笔记。虽然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的那个 成熟想法 是什么,也不知道实际上这将是一个多么宏大的项目,仍着手从自己日记中整理出一篇演讲稿,即《行走,或者去野外》(Walking,ortheWild),并于当年四月二十三日在家乡对大家进行了演讲。( 演讲结束时,掌声大作,经久不息 据他日记记载。)后来的几个月里,他着手画了表格,列出目录,标出每一季要注意观察的植物和自然现象。正好这年春天,
史密斯学会向全国发出公开信,号召 所有能记录下不同季节自然现象的人记录时令观察结果 。这封信中列了一百二十七种植物,即标出了它们的拉丁名字,也标出了英文名字,要求观察它们的开花日期等等。
史密斯学会列的目录和
梭罗自己列的惊人地相似。这极大鼓舞了
梭罗,也为《野果》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为此,他还阅读了许多
植物学家的著作,学习植物学者的观察记录方法。就这样开始了为期近十年的观察记录,为后来《野果》成书准备了翔实丰富的素材。而这一准备工作也使
梭罗的思想产生了变化 近十年的认真观察和仔细记录,梭罗对自然的认识也深化并升华。
一八五一年,在一次演讲中他介绍自己对大自然的观点是: 整个世界都在大自然中得到保存养护。 十年后,他进一步意识到大自然促使我们改变了对自身和生存环境的看法,并因此促使我们动手保存养护这个世界。在《野果》的《欧洲酸蔓橘》一章里,他写道: 于我,大自然就像位圣女。落下的流星陨石,或别的坠落天体,世世代代都受人膜拜,是啊,跳出日常生活束缚,放开目光,就会把整个地球也看做一块巨大陨石,就会虔诚地跋山涉水去朝拜它、供奉它。 他在本书结语中还提出应当尽可能保持原生态森林,这不仅有利于教育人们认识自然,还能进行有益身心的休闲娱乐。
尽管
梭罗花了很多时间,但临终前仍未能完成《野果》。去世之前,他将《野果》的手稿用一张厚厚的纸包起来,仔细捆好,和其他数千页别的手稿一起放进一个小柜子(这些都是他多年花心血精力写就,其中就包括《野苹果》)。在
梭罗的葬礼上,他的恩师兼好友
爱默生称这本书是未完成的任务 ,并对此作了这样高的评价: 该著作的工作量非常大,但作者早逝使其无法完成 我们的国家痛失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损失无法估量。这一未完成的任务无人能胜任续写工作,令人扼腕。但也唯其如此,我们更感到作者的高尚灵魂,尽管作者在世时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