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1日,中国最大规模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正式启动——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首批野化过渡训练的6只大熊猫入驻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开始野放的第一步,标志着成都大熊猫野放时代的到来。基地的108只大熊猫构成的全球最大人工繁育种群,逐步放归自然。
放归概述
2012年1月11日上午,6只圈养出生的大熊猫从成都北郊斧头山的小圈舍,转移到都江堰玉堂镇马家沟的野放中心。它们将作为成都首批野化过渡研究大熊猫个体,率先回归它们的祖先曾经走出来的那片山野,踏上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的回家之路。6只首批入驻“熊猫谷”的大熊猫分别是功仔、琪琪、星蓉、星雅、迎迎、芝芝。
6只首批入驻都江堰“熊猫谷”的大熊猫都属于亚成体,相当于人类少儿期,发育迅速、胆子较大,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其中星蓉、星雅是一对双胞胎。
成都熊猫基地用了将近1年时间,从谱系、健康、遗传背景、性别配比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观察,最终从现有108只大熊猫中选择组建了这支野化放归“先遣队”。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自1987年建立以来,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大熊猫保护的
动物资源、科技水平、文化积累和发展环境处于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具备了实施野外放归种群基础和技术支撑。
野放中心已经在兽舍建筑、室内外饲养设施设备、饲料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野放中心的大门就是
金属材料混合修成的大熊猫造型建筑,11米高。在半原生态的野放过渡实验区,大熊猫暂时会住在外形似碉堡的兽舍里,今后逐步适应野外生活。
这6只大熊猫入驻后,已开始接受圈养大熊猫野化过渡训练,然后接受评估是否适合放归自然。不过,它们只是“先遣队”,今后还会有更多大熊猫前来参加野化过渡训练。另外,还会有部分大熊猫进入“熊猫谷”生活,仅参加保护教育活动。
“熊猫进入野放研究中心后,就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接触人类,要培养它们的野性。”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齐敦武博士介绍,6只大熊猫进入野放研究中心是真正走向野外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心会减少饲养人员及工作人员与熊猫的接触,以培养熊猫独自觅食的能力。为了训练熊猫的野性,减少对人类的依赖,只会有固定几个工作人员和熊猫接触,而一些工作人员会刻意做一些危险动作吓唬熊猫,以训练熊猫的逃生等应急反应。
在野放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会通过监控屏幕等手段监测大熊猫的行动,通过采集熊猫粪便了解熊猫对食物利用与能量方面的分析。
野放训练能否成功?
成都大熊猫野放,并非首例,但此前包括大熊猫“祥祥”的野放试验,从结果上看并不算成功,祥祥在和野生熊猫争食时摔死,更多的野放熊猫因为恋巢回到原来巢域。
张志和说,之所以在正式野放之前进行过渡野放训练,就是要先想办法恢复熊猫的野性,而在野放中心引入伴生动物,也是模拟一种和栖息地相仿的区域,有针对性地训练大熊猫,包括训练它们防灾避险的能力等等。
这些经过训练的大熊猫只有在适应好新环境,增强独立生活能力,逐步适应半野化后,才能最终到完全野化的生活。不过大熊猫野放本身面临挑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圈养条件下已经繁殖了5代,熊猫长期脱离了野外栖息地环境,野外适应与生存能力都有待观察。
功仔
谱系号711,雄性,出生日期为2008年7月26日,父亲为小平平,母亲为成功,体重89公斤。身体发育良好,健康状况良,性格外向,与同龄大熊猫比更显强壮,是电影《功夫熊猫2》的创作原型,是名副其实的“功夫熊猫”。
琪琪
谱系号764,雌性,出生日期为2009年9月28日,母亲为大双,体重56公斤。她因初生时体重只有“77克”而得名。尽管初生体重较小,但生长发育良好,2岁时体重已不输同年大熊猫。该大熊猫性情温和,头型较圆,吻突短,是熊猫界的“美女”。
星蓉
谱系号680,雌性,出生于2007年8月13日,父亲为科比,母亲为二丫头,体重86公斤。该大熊猫生长发育良好,健康状况良,未发现疫源疫病(如无体表寄生虫寄生),采食与日常活动正常。
星雅
谱系号681,雌性,出生日期为2007年8月13日,父亲为冰星,母亲为二丫头,体重91公斤。该大熊猫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食欲旺盛,且不挑食,喜食竹种较多,性情稳重。
迎迎
谱系号724,雄性,出生日期为2008年8月23日,父亲为小平平,母亲为成绩,体重75.1公斤。该大熊猫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善攀爬,喜欢在大树上玩耍、休息;精神食欲较好。
芝芝
谱系号763,雌性,出生日期为2009年8月23日,母亲为娅老大,体重58公斤。该大熊猫身体健康,好动,喜攀爬,性格好强。
资料
1953年1月17日,一只野外大熊猫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镇被发现,并被救护至成都动物园斧头山饲养场(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前身,该大熊猫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被救护个体),开启了中国大熊猫救护之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大熊猫主食竹子发生大面积“
竹子开花”,对大熊猫生存产生灾难性危害,其中,有108只大熊猫饿死,从野外送到成都抢救的几十只大熊猫康复后,大多数放归自然栖息地。但由于救护个体健康状况以及野外栖息地状况等原因,最终有6只大熊猫在成都动物园斧头山饲养场进行救治和人工饲养。
1987年3月,在国家建设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科技部、
中国动物园协会、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
四川省人民政府等各级部门及组织的支持下,
成都市人民政府以上述参与救治后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批准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极富挑战性的“迁地保护”——所谓迁地保护。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圈养条件下已经繁殖了后代,这个独特的种群不仅具备了自我维系能力,而且使得野外放归有了稳固的种源基础。
于是,6只
大熊猫作为野化过渡研究个体,将率先回归它们的祖先曾经走出来的那片山野——都江堰玉堂镇马家沟,踏上全球最大人工繁育种群的回家之路。
放归培训
2014年8月21日,在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山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基地,大熊猫“云涛”、“阳花”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和都江堰基地来到广安市华蓥山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基地“安家”,它们将“协助”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研究。华蓥山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基地已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组验收。基地内不仅建有大熊猫圈舍、活动区、野化放归适应区、医疗室、制备室(熊猫厨房)等,还有配套的专用气象监测站,为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研究提供科学气象数据。(新华社发)
大熊猫“云涛”、“阳花”接受野化放归培训大熊猫“云涛”、“阳花”接受野化放归培训
大熊猫“云涛”、“阳花”接受野化放归培训
大熊猫“云涛”、“阳花”接受野化放归培训大熊猫“云涛”、“阳花”接受野化放归培训大熊猫“云涛”、“阳花”接受野化放归培训
大熊猫华蓥山接受野化放归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