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重庆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是重庆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以其雄厚的师资队伍、坚实的科研基础、明确的学科方向、良好的育人环境、卓著的社会声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
办学历史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诞生。1935年10月,四川省立工学院并入重庆大学,成立了采冶工程系,设立了采矿组和冶金组。采矿组作为资源与安全学院的前身自此诞生,开启了学院建设发展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采矿组不断发展、几经蜕变:
1941年采冶工程系更名为矿业工程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西昌技专采矿系并入;新开设了石油及天然气井钻凿专修科;
1953至55年,部分专业陆续调整到国立云南大学工学院、北京石油学院
1955年,建设形成了采矿工程系,成为重庆大学培养矿业工程人才的重要院系;
1959年到1983年,历经24年的专业增设调整,采矿系开设了煤矿开采、金属矿开采、化学矿开采、煤矿机械、化学矿机械、矿山工程物理六个专业;
1987年,采矿工程系新增设矿山环境方向,更名为资源及环境工程系;
1992年,重庆大学院系调整,更名为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
2000年5月,新重庆大学调整合并后,学院正式更名为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2002年成立了安全工程系。
2019年5月,重庆大学院系调整,更名为资源与安全学院。
学术研究
办学成果
201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4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1项,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企业项目11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获授权专利130余项。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教学成果喜人。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科研平台
资源与安全学院建设了一批专业特色突出、多学科融合的科研、教学平台。学院建有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平台;矿山开采与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实验平台;设有矿山工程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截至2015年,学院拥有总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实验用房,拥有仪器设备3000余台套,总价值达1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88台,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台,大型设备自主研制比例达30%。
学术资源
学院探索院企合作与联合新模式。同重庆能投集团、四川煤业集团、山西阳煤集团、山西同煤集团、河南平煤集团、贵州紫金矿业、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广泛的开展了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技术升级转化合作。
学院不断拓展办学渠道,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蒙古国科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2+2”联合本科培养。与德国克洛斯克大学开展“1+2”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访学、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年来国际交流累计达500余人次。
机构设置
教学系:
——采矿工程系
——环境科学系
——安全工程系
院、研究所:
——重庆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院
——矿山工程物理研究所
——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
研究中心: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大学与美国利宝集团共建的重庆大学利宝互助职业安全研究中心
——重庆市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实验室: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能矿资源开发及三峡库区环境损伤与工程灾害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污染防治与废物资源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办公室:
——学院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现设有采矿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全日制在校学生1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350余人。学院现有矿业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采矿工程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建设
本科专业包含:采矿工程、工程力学、环境科学、安全工程
硕士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采矿工程专业是重庆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几个特色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第二类优势特色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全面的专门知识,能独立进行技术开发、数值计算、现场应用实践、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从事采矿工程及相关领域前沿技术研究的高级科学技术研究和高级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固体矿床开采、岩土力学、地下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岩土测试技术、地质学基础、爆破工程、工程力学等。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固体矿床开采理论及技术、煤及煤层气开采理论及技术、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稳定性、岩土工程设计及工程管理、环境灾害预测与防治、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系统工程、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评价、矿山管理工程与信息技术等。
就业方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矿业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可到矿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设计院、研究所、公司、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所授学位:工学学士
重庆大学环境科学系创建于1986年,前身是原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下设的环境工程系;2000年新重庆大学成立时,更名为环境科学系,隶属于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1987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一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其中正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6人,专职教师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被列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拥有一批2000年后从国外购置的大型精密仪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1等奖3项、2等奖4项、3等奖6项。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工业污染防治及废物资源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身学科特色;在全国250多个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点中位于前列,被评定为A级。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掌握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技术的高级人才;毕业生可到工矿企业(公司)、政府行政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单位,从事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维护、企业(城市)环境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或者进入研究生层次进一步深造。
基本要求:(1)掌握数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2)掌握环境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3)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4)掌握环境污染治理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设施运行与维护的基本技能;(5)训练科学实验、工程设计、研究开发、环境管理的基本技能;(6)具有良好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素养,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主要课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无污染控制、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流体力学及水力学、清洁生产、环境法规与标准等。
实践环节: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生物技术实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环境评价课程设计、环境污染控制(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环境监测实习、环境生态学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所授学位:理学学士
安全工程系始建于2000年,2001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同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安全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与美国利宝集团合作,成立了“利宝互助职业安全研究中心”,并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现有教研人员2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士1人,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授奖”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
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1)安全工程理论及应用;(2)事故预测与风险评价;(3)安全管理;(4)职业危害防治方法及技术;(5)灾害预测及控制工程;(6)安全监测及信息化管理。
专业前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关键地位,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工业生产领域(如建筑、机械、化工等行业)的企业已需要越来越多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作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核心人员。
培养目标:培养在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知识与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能在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控、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从事安全技术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建筑安全、机械安全、化工安全、矿山安全,主要学习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安全工程技术原理以及行业安全的相关知识。
主干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及应用、防火与防爆工程、工业通风及除尘、建筑安全、电气安全、化工安全技术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安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管理、研究、开发与教学等工作。
深造情况:可在安全技术与工程、安全管理等相关学科方向继续深造。本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大于30%。
所授学位:工学学士
该专业属于技术科学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程力学专门人才,与一般工科专业相比,有更系统而扎实的力学、数学基础知识,更强的计算与力学实验能力,并具有必要的工程知识与基本工程训练。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在与力学相关的各种工程领域或设计、科研单位中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或工程设计工作。
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简介:在“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2009年建成了“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1年建成了“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安全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共建)两个一级学科,使学院的一级学科达到五个。承担项目500多项,到校科研总经费1526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973课题4项、863计划1项、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926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论文481篇。出版专著7部,编著2部,教材1本。授权发明专利14项,申请发明专利5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
矿业工程:
重庆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创立于1935年,是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几个矿业工程学科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则主要以层状固体矿床开采为主,重点是煤矿地下开采及煤层瓦斯抽采,率先在全国开展矿井瓦斯灾害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煤岩与瓦斯突出机理及其控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自1961年开始培养采矿工程研究生以来,曾先后获采矿工程、(矿山)工程力学、矿物加工、安全技术与工程等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矿业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矿业工程领域和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采矿工程二级学科也于1992年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5年进入国家“985工程”学科平台重点建设行列。以矿业工程学科为依托,2000年建成了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建成了复杂煤气层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1年建成了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几年经过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使矿业工程学科发展成为了一个更加综合性的学科,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长期从事煤矿动力灾害与控制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以煤矿动力灾害的地质表征与流体动力学、煤岩体工程灾变动力学、煤矿动力灾害控制理论与新技术、煤矿安全开采评价理论与方法等4个方面的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体系,在基础理论和矿业工程学科前沿研究中取得了创新的成果,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被教育部认定的在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该学科针对煤矿动力灾害的地质表征与流体动力学、煤岩体工程灾变动力学、煤矿动力灾害控制理论与新技术、煤矿安全开采评价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包括:(1)在矿井煤层瓦斯的富集运移规律方面,揭示了矿井煤层瓦斯的富集运移规律,确定了地应力场、地温场和地电场中煤层瓦斯渗透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在三场共同作用下煤层瓦斯渗流方程,提出了煤矿开采深部瓦斯的赋存运移和涌出的理论及预测新方法,为矿井提高瓦斯抽采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保障;(2)在煤矿动力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测方面,基于鲜院士创立的煤岩与瓦斯突出发生机制的力学观点,自主研发了煤岩与瓦斯突出模拟实验装置、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装置等、建立了含瓦斯煤THM耦合模型、含瓦斯煤岩耦合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以及煤岩的断裂破坏判据等基本力学模型,建立了煤岩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理论和方法;(3)在矿煤矿动力灾害控制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实施了近距离保护层的开采及抽采瓦斯技术,开展了电渗和声震法强化瓦斯抽采物理方法的研究,并率先将高压水射流辅助钻孔技术应用于低透气性松软煤层的煤层瓦斯抽采,为突出煤矿的瓦斯抽采及灾害控制重大安全工程问题探索了新途径。
学科方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66项(其中纵向项目278项),科研总经费约1.91亿元(其中纵向经费约1.1亿元)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国家973、863、重大专项等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省部级二、三等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24篇,其中SCI检索105篇、EI检索251篇;申请国家专利12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3项、公开发明专利3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9项;出版专著8部。
安全科学与工程:
重庆大学1935年设立矿冶系,是全国最早设有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国西南高校中唯一具有安全工程本科、硕士和博士授予权的高等院校。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同时获安全技术与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其相应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首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批准建设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批准建设复杂煤气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11年批准建设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设有矿业工程(包含安全技术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5年进入
师资力量
采矿工程
安全技术及工程
环境科学
工物研究所
中心实验室
教学建设
201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4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1项,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企业项目11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0余篇,获授权专利130余项。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教学成果喜人。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文化传统
社团文化
2010年以来,在“专业引领、技能促进”的学生素质拓展培养思想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了“绿色文明周”、“爱上斑马线安全教育”、“绿地图设计大赛”、“青年学术沙龙”等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培育了“绿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大学生安全协会”两个有影响力、有传承性的学生社团,形成了良好的学院特色品牌效应。学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营造了良好的院风和学风。
在实践创新能力上我院学子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0年以来学院共有1500余名学生参加了国际、国内的500多项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项73项、重庆市级奖项245项。
知名校友
李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沈忠厚,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星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明镇,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其韩,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中健,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陈景秋,前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重庆大学副校长
张湘伟,前重庆大学副校长、汕头大学校长、广东工业大学校长
向克坚,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董事长、教育家
李虞赓,原大庆油田总指挥长
郭尚平,原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
卢建章,中国煤炭科学总院院长
梁尤平,原平顶山矿务局局长
学院领导
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2014-11-24
机构设置.学院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9 02:48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