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汉语成语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weightier than Mount Tai),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释义
【重于泰山】
〈拼音〉zhòng yú tài shān
〈英文〉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To lay down one's life for a noble cause is worthwhile
〈解释〉于,比。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近义词〉彪炳千古、万古流芳
反义词〉轻于鸿毛
〈语法〉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结构〉 偏正式
〈正音〉 重;不能读作“重复”的“chóng”。
〈辨形〉泰;不能写作“秦”。
〈例句〉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词 目〉 轻于鸿毛
〈拼 音〉 qīng yú hóng máo
〈释 义〉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于:比。比喻做得不值得。
〈出 处〉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示 例〉 梅伯死轻于鸿毛,有何惜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回)
〈反义词〉 重于泰山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典故】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回到长安。病危中的父亲向他讲述了想写一部史书的志愿,可惜未能实现,希望司马迁完成这个任务。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他广泛阅读宫廷中的藏书和档案,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开始了《史记》的著作工作。
公年前99年,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获罪下狱。由于家里穷,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自赎,结果受到了腐刑(残害生殖器的酷刑)。受刑后,司马迁的心情非常痛苦,一度想死去。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还没有完成,强忍痛苦,坚强的活下去。出狱后,他担任中书令,怀着满腔悲愤,坚持写作,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历史巨作《史记》。
司马迁在给老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的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死的原因不一样造成。
汉·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文家和文学家。司马迁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二十岁开始漫游,足迹几乎遍布全国,也使他积累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丰富的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20:52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