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系地矿类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际上采矿专业出现较早,在西方产业革命期间已规模初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在1909年于
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该专业,当时的名称是
焦作路矿学堂。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也成立该专业,但专业历史可上溯到1895年成立于天津的北洋大学,此后
重庆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湘潭大学等高等学府也相继成立采矿工程专业。
学科现状
二级学科:081901采矿工程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实验班(采矿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科技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贵州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福州大学等。
开设院校
推荐院校
本科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等。山东科技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等。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等。
学科现状
多年来,采矿界的工作者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向自动化、安全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涌现出一大批诸如
宋振骐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鸣高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德馨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鲜学福教授(
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优秀人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对中国采矿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奠定了采矿业的高质量高素质发展的基础。
采矿工程专业承担推进
采矿技术的发展,使采矿工程符合安全、经济、高效的高质量水平的理论研究。国际上各个国家由于其采矿业生产过程中的龙头地位,对此历来极为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
美国休斯顿大学、
埃及开罗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均在采矿工程专业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采矿工程专业和自动控制、系统论、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紧密结合,较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采矿技术的巨大的提高,其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鉴于采矿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龙头地位,世界各国均对其理论研究和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极为重视。各国
采矿工程专业人士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思想,系统的观点等一切先进技术和理论在采矿研究中大胆进行探索,大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安全化、经济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传统的采矿业因其不成熟、不完善而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低、效率差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由于理论的研究而得到了缓解。向自动化、环保化发展的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业已形成,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和推广。
主要学习课程
基础课程
物理学、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统计、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
专业课程
采矿学、矿山压力及其岩层控制、岩石力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电工学、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矿山企业管理、矿业安全法规、
矿业经济学、矿井瓦斯防治、采矿工程英语、测量学、矿山机械设备
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
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对于
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也是培养能适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
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现阶段,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
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工作岗位,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更新适应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人才。所以“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教育、相关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一种开发性的具有在新时期从事艰苦专业行业工作的心理教育、
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为国家、社会的
采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人才素质教育的途径
根据世界能源国际组织和能源专家的预测,21世纪煤炭作为主要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中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丰富的
煤炭资源和贫乏的油、气资源,可采煤炭贮量是1145亿吨,占世界总贮量的11.1%,按当前生产水平可采100年左右。据中国地质部门统计,煤炭贮量应是10000亿吨多一点,可开采500年左右。未来2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由此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将增大。煤炭在一次性
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随着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所下降,但仍将是中国主要的基础能源,消费总量将逐步上升,预计到21世纪中叶,煤炭仍将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55%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
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等研究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必须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于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立足于
中国煤炭发展战略所必要的
技术储备,立足
于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所必须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立足于煤炭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跟踪产业科技前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许多采矿业相关的技术难题需要专门人才去解决,这也正是有志从事采矿业工作的人才施展才干的机会。
就业状况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采矿工程专门人才,毕业后分配到冶金、
有色、化工、
核工业、
非金属和煤炭等六类矿业和水利、铁道、地下、工程和环保部门的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而采矿工程专业的延续事实上在专业人士的锐意进取下正充分和自动控制、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思想和技术结合,这极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传统的理论和
技术状况相比已有较大地改观,正焕发着青春和活力。但不必讳言,该专业人培养及就业正面临着暂时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较为悲观的状况,一方面和许多人对其重要性的片面认识有关,另一方面需要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大胆探索,进行学科建设的新颖性,积极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拓宽研究领域,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其次还需国家正确地评价该专业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的改进,对一些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干点事的人来讲,一方面要设计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又应从大局出发,从事对国家对人民重要的工作,而不要过多的被舆论的片面观点所支配。采矿工程自动化、经济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前途远大,这和当前的采矿工程现况形成鲜目的对比。
采矿工程专业因其具有的重要性,国家历来的出台政策无不对此极为重视。如对环保投入力度的加大,对该专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对
国有矿山企业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引用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所有这些政策对矿山企业的生产力的进步,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理论研究的深化细化的提高,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改进。
就业趋势
采矿业本身是工业的龙头行业,承担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及动力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中国“入世”后,
经济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既
有困难又有机遇的趋势。其促进因素主要有国家对采矿业的重视,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采矿业本身管理水平相对的进一步理顺,均对此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还应看到,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采矿业面临的
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均对
采矿工程专业发展造成许多不利影响,这一切的解决是逐步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采矿工程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各种关系的理顺,采矿业工人素质的提高,采矿工程业的良好发展态势是迟早就会来到的。该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分配时慎重考虑,既要考虑现实的状况,又应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分析,参考相关人员的意见。中国“入世”后,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相对缺少,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将会使采矿工程专业在一段时间的低潮出现反弹,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后续发展
中国的现代采矿业可追溯到
洋务运动时期,其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现均自成体系。中国的大气侯是全面改革全面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重中之重,环保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之类的现象严重困扰中国采矿业发展的矛盾,日益成为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中国采矿业面临世界性的竞争,这对中国采矿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业水平的进展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各国,国内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关键是科技水平科研实力的竞争,因此采矿工程的理论研究的不断加深和细化已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首先,中国的采矿工程理论研究必须和世界接轨,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是沉沦,沉沦就是灭亡,知识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的。这个接轨就是借鉴世界各国研究的先进经验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先进
生产技术大胆结合并和中国生产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采矿工程研究模式。其次应加大对生产技术应用的理论转化的力度,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采矿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地质学、考古学、科学技术史,无一不在
采矿工程专业方面的渗透,对采矿工程专业研究具有理论上和事实上借鉴意义。最后还必须看到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正面临极为不利的形势,由于采矿业投资大、劳动强度高、自动化水平低、投资大、见效慢等问题,使采矿工程业人才相对较少,长此下去,将会面临一个停滞的局面,因此必须在固有的采矿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向精密化自动化、环保化、
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在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挑战又充满机遇,这不仅需要采矿工程人才不断开拓创新,国家的关注,全民的关注都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握住采矿工程专业的全新的发展方向,采矿工程业的美好明天的到来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