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椰
棕榈科椰子属植物
酒瓶椰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干高1-3米,径35-70厘米;茎干下部肥大,形似酒瓶,环节明显;羽状复叶,拱形生长,略呈旋转;小叶披针形,叶面略带红色;花序由冠茎基部长出,分枝下垂;果实椭圆形,紫黑色;花期8月;果期翌年3-4月。
形态特征
单干,树干短,肥似酒瓶,树高可达3米以上,胸径达38-60厘米。羽状复叶,叶长1.8-2.2米,小叶披针形,长约45厘米,宽3.8-5厘米,40-60对,中脉和侧脉凸起。叶柄长30-45厘米,淡红色,没有黄色的条纹。呈弓形后弯,叶鞘圆筒形。小苗时叶柄及叶面均带淡红褐色。雌雄同株,花柄长60厘米,佛焰苞柔软,长60厘米。果长3厘米,宽2.5厘米,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种子小而扁平。呈球状,长约1.3厘米。
生长环境
该种曾大量分布于马斯加里尼岛的森林中,现仅存于海拔700米以下至海滨及热带草原地区,能耐3℃的低温。性喜高温、湿润、阳光充足或半荫蔽的环境,耐盐碱,不耐寒,越冬温度不低于10℃,要求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
分布范围
原产于马斯加里尼岛,引种到中国后,作为园林观赏绿化树种,主要栽培于中国华南地区。中国广东(广州)、海南、广西、台湾等地有引种栽培。
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夏威夷群岛均有引种栽培。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为播种繁殖。采用播种繁殖,播种要选在5-6月以后的高温期,或在25℃以上的温室。宜用沙床,保持沙床湿润,30-60天后发芽。待幼苗长出第1片叶时移苗到30厘米深的容器中,并用60%的遮荫网覆盖,等到根部发育完成及小苗全高达1米左右,便可将遮荫网除掉,直接放在阳光底下。小苗一般要经过5年左右的“蹲苗期”(即主要进行增粗生长,高度增加非常缓慢),这一段时期很重要。要合理施肥管理。
栽培技术
小苗移栽宜在4-5月,以便种后进入高温多雨季节;而不宜在10月以后移植,因为秋凉后植株恢复缓慢,若再管理不善,其成活率将明显降低。如果在10月以后移栽大树,一般要提前3-6个月“断根”,即沿干基周围挖环形沟,干基附有大土球,土球高度比宽度大,成圆柱形。定植时土球面要比种植的穴低。为减少移植时的蒸腾,提高成活率,一般仅留3-5片叶,其余剪去,这样恢复完整树冠需要2-3年。若要尽快起到绿化布置的效果,也可不剪叶,但在栽后取补液,用稻草包裹树干或搭遮蓢等措施,且早、午、晚都要水。
酒瓶椰属典型的热带棕榈植物,中国除海南省以及广东省南部、福建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和台湾省中南部可露地栽培外,北纬26℃以北地区均需盆栽置温室越冬。栽培土质要求以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壤土,排水需良好。栽后需遮阳保湿直到新根生长后才能转入全日照正常管理,夏秋两季生长旺盛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需定期追肥,可每月1次,秋末增施1次钾肥,提高耐寒力。
病虫防治
病害
酒瓶椰子主要的病害有心腐病叶枯病两种。
心腐病:铲除病株,并将其焚烧或深埋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铲除病株以后还应对周围的环境(含植株)喷射1%波尔多液保护。此病为害程度相当大,一旦疏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失。此病重在“防”,每年3-6月每周喷1次65%代森锌500倍液,50%代森铵300倍液,并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水分,不偏施氮肥,以防介壳虫为害。
叶枯病:最初病斑红褐色、圆形,随后病斑相连并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呈红褐色,甚至全叶枯死,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防治。
虫害
粉介壳虫:常有粉介壳虫侵害叶背,幼时比较容易防治,可用速减松、斯克灵等乳剂1000-2000倍稀释液喷施,但新叶展开时可能引起药害,必须注意。
椰心叶甲:酒瓶椰很容易遭受椰心叶甲的危害,尤其温季节。当酒瓶椰遭受椰心叶甲的危害。取灌药 (绿福水剂和乙酰甲胺磷水剂)处法 ,不见效果,其心叶仍然继续枯黄。茎烂可将腐烂处以及以上部分全部砍掉,并水分干后喷施多菌灵1000倍和甲基托布律倍的混合杀菌液,以后加强浇水以保持伤湿润。
主要价值
酒瓶椰是珍贵的观赏棕榈植物。既可盆栽用于装饰宾馆的厅堂和大型商场,也可孤植于草坪或庭院之中,观赏效果极佳。此外,与华棕、皇后葵等植物一样,还是少数能直接栽种于海边的棕榈植物。
羽状叶,拱形,旋转,整齐排列成2列,在基部侧向扭转而使羽片叶面与叶轴所在平面成45°,形成优美的叶冠茎,特别是其茎干光滑而中下部膨大,形似酒瓶,更具观赏价值。不论室内盆栽,还是庭院栽培都是优良的观赏绿化树种。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8年 ver 2.3——极危(CR)。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