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是
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
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定义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概念认知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
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
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
从
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
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
第一种,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予以表述:
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了四点:
1.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认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的,实现“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
4.配送在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其
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
第二种。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表述如下:
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五点:
1.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
2.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
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
构成要素
(1)集货
是将分散的或小批量的物品集中起来,以便进行运输、配送的作业。
(2)分拣
是将物品按品种、出入库先后顺序进行分门别类堆放的作业。。
(3)配货
配货,就是使用各种拣选设备和传输装置,将存放的物品,按客户要求分拣出来,配备齐全,送入指定发货地点。
(4)配装
集中不同客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
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频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配送运输的路线选择问题是技术难点。
(6)送达服务
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
(7)配送加工
是按照配送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流通加工。
流程图
货物入库
1.
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入库指令视仓储情况做相应的入库受理。
2.按所签的合同进行货物受理并根据给货物分配的库区库位打印出入库单。
3.在货物正式入库前进行货物验收,主要是对要入库的货物进行核对处理,并对所入库货物进行统一编号(包括合同号、批号、入库日期等)。
4.然后进行
库位分配,主要是对事先没有预分配的货物进行库位自动或人工安排处理,并产生货物库位清单。
5.库存管理主要是对货物在仓库中的一些动态变化信息的统计查询等工作。
6.对货物在仓库中,
物流公司还将进行批号管理、
盘存处理、内驳处理和库存的优化等工作,做到更有效的管理仓库。
运输配送
1.
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发货指令视库存情况做相应的配送处理。
2.根据
配送计划系统将自动地进行车辆、人员做相应的出库处理。
3.根据选好的因素由专人负责货物的调配处理,可分自动配货和人工配货,目的是为了更高效的利用
物流公司手头的资源。
4.根据系统的安排结果按实际情况进行人工调整。
5.在安排好后,系统将根据货物所放地点(库位)情况按物流公司自己设定的优化原则打印出
拣货清单。
6.承运人凭拣货清单到仓库提货,仓库那头做相应的出库处理。
7.装车完毕后,根据所送客户数打印出相应的送货单。
8.车辆运输途中可通过GPS
车辆定位系统随时监控,并做到信息及时沟通。
9.在货物到达目的地后,经受货方确认后,凭回单向物流配送中心确认。
10.产生所有需要的统计分析数据和财务结算,并产生应收款与应付款。
基本形式
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分类
①少品种或单品种、大批量配送
②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配送
③设备成套、配套配送
接配送时间和数量分类
是指每次按固定的数量(包括商品的品种)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
是指按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配送。定时配送有以下两种具体形式:
A.当日配送。
B.准时方式。
是指按规定时间和规定的商品品种及数量进行配送。
④定时定量定点配送
是指按照确定的周期、确定的商品品种和数量、确定的客户进行配送。
⑤定时定线配送
是指在规定的运行路线上制定到达时间表,按运行时间表进行配送,客户可按规定路线及规定时间接货。
即随要随送,按照客户提出的时间和商品品种、数量的要求,随即进行配送。
按配送组织者分类
是指配送组织者是商业零售网点的配送。商店配送有如下两种形式。
是指配送组织者是专职从事配送的配送中心。
仓库配送是以一般仓库为结点进行配送的形式。
这种配送的组织者是生产企业,尤其是进行多品种生产的生产企业,直接由本企业开始进行配送而无需将产品发运到配送中心再进行配送。
按经营形式分类
是指配送企业是销售性企业,或销售企业进行的促销型配送。
是指企业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所采取的配送形式,往往由企业或企业集团组建配送结点,集中组织大批量进货,然后向本企业配送或向本企业集团若干企业配送。
③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
销售企业对于基本固定的客户和基本确定的配送产品在自己销售的同时承担对
客户执行有计划供应的职能,它既是销售者又是客户的供应代理人。
是指客户将属于自己的货物
委托配送企业代存、代供,有时还委托代订,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
按配送专业化程度分类
①综合配送
是指配送商品种类较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产品在一个配送结点中组织对客户的配送。
是指按产品性状不同适当划分专业领域的配送方式。
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
配送活动。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
A.发货货主主体型共同配送。包括:
a.与客户的共同配送。
b.不同行业货主的共同配送。
d.同行业货主的共同配送。
B. 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共同配送
产生背景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界发生了下列变化。首先,新型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即时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弹性生产系统”得到了推广。其次,生产者和需求者对后勤服务的要求日趋提高,不但要求减少后勤服务的支出,而且要求提高服务质量。
(1)物流结构合理化。
(2)物流过程(或物流运动)优质化。
(3)物流体制科学化。
形成与发展
配送制的形成
发达国家的流通状况存在的问题是物流分散,生产企业自备车辆出行混乱;道路拥挤,运输效率低而
流通费用上升。这种形势要求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提高
物流合理化程度。美国企业界将物流中的装卸、搬运、保管、运输等功能一体化和连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日本企业界在发展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同时,积极推行“
共同配送制度”。
配送的发展
①配送的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
②配送的发育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③配送的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A.配送区域进一步扩大。
C.配送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D.配送方式日趋多样化。
表现
a.信息传递与处理的计算机化,甚至建立了
EDI系统;
b.计算机辅助决策,如辅助送货决策、辅助配货决策、辅助选址决策等;
c.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控制,如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
自动分拣系统等。
发展及现状
形态
一般的送货形态在西方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必然市场行为。尤其是伴随
资本主义经济的
生产过剩,在
买方市场情况下,必然采取各种各样推销手段,送货最初便是作为一种不得已的推销手段出现的。仅将其做为推销手段而不认识到做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在有些国家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业直到七十年代仍然将送货看作“无法回避、令人讨厌、费力低效活动,甚至有碍企业的发展”,正是反映了这种现实。
盈利
许多国家甚至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达一点。企业界普遍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盈利,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这种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可以为经济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装备方式,将“无法回避、令人讨厌,且费力低效的活动转变为刻意追求、容易接受,且省力高效的活动。”
第三,生产力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
服务性生产大大发展,服务性社会出现,使人们增强了配送的主动服务性质,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
突出反映
在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配送方式和手段也有很大发展,尤其突出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配送共同化的进展
共同配送下才被采用,如果在本公司就能建立合理化配送系统,也就没有必要考虑共同配送了。但近来的发展,已上升到从大范围考虑合理化,致力于推行整个城市,所有企业的共同配送。
初期配送,强调即时较多,即完全按顾客要求办事,而并不是按顾客的合理要求办事。制定合理计划而不是完全按顾客要求那样进行配送,是高水平的计划配送的一大进展。计划有效地促进了
配送合理化,由于可采用大量发货减少收费,也受到用户的欢迎。
(3)配送区域的扩大
近些年,配送已突破了一个城市范围,在更大范围中找到了优势。美国已开展了洲际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国范围或很大区域范围进行的,如日本东京的三味株式会社的全国性配送系统,日本Asica配送系统,日本资生堂配送系统等都是全国性的配送系统。
(4)直达配送的进展
(5)计算机管理配送的进展
随配送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的微型化,计算机管理配送取得很大进展,这个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二是计算机辅助决策,如辅助进货决策,辅助配货决策,辅助选址决策等,美国
IBM公司率先建立了配送
车辆计划和
配送路线的计算机软件。
三是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控制如
无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
自动分拣系统等。
(6)配送劳动手段的进展
配送
劳动手段做为支撑配送的
生产力要素,是进展很大的领域。到80年代。发达国家配送已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自动搬运系统、大规模分拣、光电识别、
条型码。
合理化判断
库存标志
②库存周转。
资金标志
①资金总量。
②资金周转。
③资金投向的改变。
成本和效益
常用配送企业及客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配送企业的利润。客户企业供应成本的降低。
供应保证标志
①缺货次数。
②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
社会运力节约
①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
②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
③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
物流合理化
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
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
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不合理配送
表现形式:
(1)资源筹措的不合理
(2)库存决策不合理
(3)价格不合理
(4)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
配送合理化
措施:
(1)推行—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4)实行双向配送
(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发展趋势
1.现代配送的集约化、共同化发展趋势
2.现代配送的区域化趋势
3.现代配送的产地直送化趋势
4.现代配送的信息化趋势
5.现代配送的自动化、机械化、条码化、数字化以及
组合化趋势